近日,外賣小哥周某推著沒電的電動車夜行,過路越野車司機張某主動相助,用繩子牽引電動車前行,不料致外賣小哥摔傷入院治療,雙方因此為賠償問題引發(fā)糾紛。越野車司機則坦言:“好心辦了壞事?!?/p>
張某一開始就表示愿意承擔治療費用,也同意適當補償誤工費用。但對方還提出精神損失費的問題,搞得自己像一名肇事者。做好事卻攤上事,換誰心中都不舒服。從事情的經(jīng)過來說,張某是個熱心人,路上遇見他人的困難,主動上前幫忙,出事后不推諉不避責,主動承擔相關費用,做人做到這份上,除了贊他一個,實在沒有理由再苛責。
做好事可能存有風險,在生活中有時難以避免。抓到小偷后反被單位辭退,扶跌倒老人反被訛,這些雖是極端個例,卻引發(fā)對見義勇為的擔憂。一些地方成立相關基金,對因?qū)嵤胺隼先恕毙袨樵庥隼Ь车?,無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醫(yī)藥費墊付和代為賠償服務,為“攙扶老人”所帶來的風險兜底;也有的出臺法律,從“免責原則”“舉證規(guī)則”等五個方面為做好事者撐腰。
以張某的遭遇為例,如果古道熱腸得不到褒揚,反而要招致“懲罰”的話,對善舉就是傷害。有關部門不妨前來解圍,避免他因做好事而陷入困境。
2011年,合肥市新站區(qū)磨店鄉(xiāng)一農(nóng)婦騎車“順帶”本村一老人,老人摔下車經(jīng)搶救無效身亡。農(nóng)婦提出賠償4000元,死者家屬堅稱她是好意幫助老人,拒收賠償金。受害者一家的大度與寬容,純樸的善良感動了許多人。專家認為,這個事例有著樣本的意義,大家互諒互讓,不讓好人有壞報,社會一定和諧得多。
站在周某的角度,他因事故受傷,損失需要彌補,適當?shù)脑V求都可以理解,事故中的責任如何劃分,有待相關方面依法認定。不管如何,做好事引發(fā)的賠償,不妨考慮下施善者的心理感受。我以為,這個賠償,當含有人性的溫度。
(轉(zhuǎn)自《長江商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