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紹旭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交通事故中的痕跡鑒定由于空間開放,造痕體、承痕體、作用力的多樣性,痕跡形成的多次性,現(xiàn)場痕跡往往很復雜。不同的交通事故,情形也呈現(xiàn)多樣化。該文涉及的交通事故痕跡鑒定,從鑒定情節(jié)方面是一起普通的案件,但其庭審質(zhì)證比較特殊。這起案件的庭審專門針對鑒定書質(zhì)證的一起案件,庭審持續(xù)時間一個半小時,鑒定人接受來自于雙方當事人及其律師、公訴方、審判方的詢問,共12個問題。時間長、針對性強、質(zhì)疑方多、問題數(shù)量多。因此能順利完成該次庭審質(zhì)證,必然會有很多經(jīng)驗與思考。
某公路,柳某由西向東徒步行走,楊某駕駛?cè)喣ν醒毓酚晌飨驏|行駛,當行駛到某路段時摩托車側(cè)翻于路北水溝內(nèi)。柳某倒地死亡。要求對三輪摩托車與行人柳某事故時所穿衣服是否相接觸進行鑒定。
1.查閱交通事故案卷(略)
2.察看事故地點(略)
3.檢驗張某開的三輪摩托車(略)
4.檢驗李某的外衣(略)
因此段內(nèi)容屬客觀檢驗過程,檢驗的過程雙方及委托人均在場,因此沒有爭議。庭審過程中,審判長將鑒定書此段內(nèi)容省略未宣讀。因涉及隱私,本文也簡略處理。
1.三輪摩托車與柳某外衣事故原始狀態(tài)滅失,無法做出確定意見
依據(jù)檢驗,摩托車車體出現(xiàn)的擦拭、破裂痕跡是與路面接觸形成,柳某的衣服未有可疑車輛痕跡。依據(jù)痕跡形成原理,兩客體在力的作用下若有碰撞、刮擦接觸,一般應有相應痕跡形成。該次檢驗摩托車車體與柳某所穿外衣未發(fā)現(xiàn)相應痕跡。分析原因有三種:1.兩客體有接觸而未形成痕跡(如相互作用力較小等);2.兩客體有碰撞、刮擦留下痕跡而后又消失(如時間較長等);3.兩客體未有接觸因而無痕跡。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因原始狀態(tài)滅失而無法重現(xiàn)。
2.柳、楊受傷互為因素,合理懷疑摩托車有其道理
(1)依據(jù)事故地點留有柳某的血跡、楊的摩托車事實判斷,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的極小范圍內(nèi),兩人因獨自原因一人摔倒受傷、一人車翻于坑,發(fā)生這種事件概率極小。
(2)兩人同時同處一地,一人倒地受傷,一人翻車受傷;經(jīng)警方調(diào)查事故時段,此處未有其他致人摔倒、翻車的因素發(fā)生。此時空環(huán)境,楊車、柳身的相互作用是可能的。
(3)柳的血泊在西,楊的車在東的事實,符合人、車由西向東同向行進碰撞之后的空間分布。
1.依據(jù)客體的痕跡特征不能確定楊某駕駛的摩托車與行人柳某有碰撞、刮擦接觸。
2.依據(jù)事故的痕跡空間分布,柳倒地受傷,后死亡與楊某駕駛駕駛的摩托車具有相關關系。
辯護人:鑒定意見中1、2條是矛盾的。第1條說摩托車與行人李某未接觸,而第2條說具有相關關系。
鑒定人:不矛盾。第2條說具有相關關系指的是二者具有一定的時空關聯(lián),在相同的時間出現(xiàn)在相同的區(qū)域,并不一定相互接觸。但離開共同的時空關系絕對形成不了相互接觸。
辯護人:“分析原因有三種:1.兩客體有接觸而未形成痕跡(如相互作用力較小等)”中“相互作用力較小等”中“等”的內(nèi)容?
鑒定人:造痕體、承痕體的自身留痕條件,相互作用力的方式,以及中間介質(zhì)。
辯護人:本案中是否有作用力較小可能?
鑒定人:有這種可能。
辯護人:在較小的作用力下,行人李某倒地,會不會導致死亡?
鑒定人:這不屬于痕跡鑒定的范疇。(屬于法醫(yī)鑒定范疇)
辯護人:本案從發(fā)生到鑒定5天時間,算不算“2.兩客體有碰撞、刮擦留下痕跡而后又消失(如時間較長等);”中的時間較長?
鑒定人:“時間較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痕跡的性狀不易受外在條件干擾,保存條件較適當,“5天”可以說較短,反之可以說較長。由于本案痕跡保存條件未知,所以只列舉此可能性。
辯護人:“經(jīng)警方調(diào)查事故時段,此處未有其他致人摔倒、翻車的因素發(fā)生?!闭{(diào)查結果是否準確?
鑒定人:這句陳述的內(nèi)容的上層標題:2.柳、楊受傷互為因素,合理懷疑摩托車有其道理。因此只是分析“合理懷疑”的可能性。
辯護人:鑒定意見是否有推理成分?
鑒定人: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是鑒定人的鑒別與判斷,是建立在客觀檢驗及邏輯推理之上的意見。
辯護人:“相關關系”如何解釋?
鑒定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李某倒地受傷,張某駕駛的三輪摩托車側(cè)翻,而且地面血跡分布顯示李某倒地狀態(tài)與三輪摩托車倒地的狀態(tài)符合兩人同向行駛的基本事實。所以說李某倒地受傷,張某駕駛的三輪摩托車側(cè)翻具有相關關系。這是正面陳述,反面陳述為若李某倒地時間,張某駕駛的三輪摩托車沒有在此地,那么二者就無關。
公訴人:“分析原因有三種:”有沒有科學依據(jù),或鑒定經(jīng)驗?
鑒定人:有。整個鑒定本著客觀、公正、公平原則,全程公開。在客觀檢驗,嚴密分析論證基礎上形成的鑒定意見。我們具有合法的鑒定資質(zhì),而且一直從事物證技術教學與司法鑒定實踐工作,具有豐富的鑒定經(jīng)驗。
公訴人:柳某在送往醫(yī)院的過程中有搬抬動作會不會導致痕跡消失?
鑒定人:在一定條件下,會。
審判長:“相關”能否量化?
鑒定人:不能量化。原因:由于本案中痕跡反映的局限性,目前也沒有相關的量化標準,所以不能進行量化分析,只能進行定性說明。
犯罪嫌疑人:我開三輪摩托車沒有撞到他,他們鑒定說是我撞的。我不服氣。
鑒定人:是否認定“你開的三輪摩托車有撞到他”,鑒定書只是其中一方面。況且我們的鑒定書也沒有認定“你開的三輪摩托車有撞到他”。(注:法官沒有要求鑒定人回答此項,鑒定人避免嫌疑人誤解鑒定書,舉手示意要求回答。)
1.客觀的檢驗是基礎
檢驗過程包括:查閱交通事故案卷、察看事故地點、檢驗楊某開的三輪摩托車、檢驗柳某的外衣這幾個過程均認真細致,客觀規(guī)范。并且開創(chuàng)了科學的方式,即全程面向當事人公開,公開不僅體現(xiàn)透明公平公正的司法原則,還能促使檢驗客觀。同時有雙方在場,方便全面找到雙方爭議點以及無爭議的事實,從而聚焦矛盾,在公認事實基礎上構建假設推理,科學實驗,做出準確的鑒定意見。
2.科學的分析、實驗論證是橋梁
首先厘清客觀事實因素,爭議點。在事實基礎上,進行假設推理,然后實驗論證。模擬當時的空間條件,結合兩客體各自痕跡性狀,做模擬接觸實驗,分析驗證兩客體的痕跡是否相互對應,其作用力大小、方向、作用力方式是否有矛盾因素。
3.準確的鑒定意見是關鍵
鑒定意見有七種形式:認定、否定、傾向認定、傾向否定、很可能是、很可能不是、沒有結論。此案中的鑒定意見:依據(jù)量客體的痕跡特征不能確定楊某駕駛的摩托車與行人柳某有碰撞、刮擦接觸。屬于沒有結論的情形。附加語“依據(jù)量客體的痕跡特征”還是比較準確的。鑒定意見中:2.依據(jù)事故的痕跡空間分布,柳某倒地受傷,后死亡與楊某駕駛駕駛的摩托車具有相關關系。這條應該置于分析說明中,否則容易引起爭議,并且影響鑒定意見表述的簡潔規(guī)范性。
4.精準的文字是保障
一份無懈可擊的鑒定書,不僅要有拿得準的鑒定意見,嚴密的邏輯分析論證,客觀的檢驗,還要有精準的文字表述。交通事故痕跡鑒定書與格式化的筆跡鑒定書、指印鑒定書不同,它的分析說明、鑒定意見部分個個不同。每寫一份交通事故痕跡書,就相當寫一篇案例文章。沒有標準范文可套用。所以一定認真斟酌字、句。更不能出現(xiàn)姓名、日期有誤,錯別字等低級錯誤。
所以,撰寫鑒定書之時,思量將來庭審時會提出什么樣的質(zhì)證問題。
1.精心的準備
收到出庭通知,及時聯(lián)系法官。首先明確出庭通知已收到,我們已做好出庭的工作安排。咨詢對鑒定書主要有哪些異議。一般從制作鑒定書到參加庭審相隔一年左右,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受理的鑒定比較多。對鑒定書的內(nèi)容及過程有些淡忘。所以要認真研讀鑒定書,對鑒定書內(nèi)容及案件勘驗情況做到爛熟于心。并設想庭審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提前做好應答預案。盡管鑒定書在形成、定稿到提交都是經(jīng)過仔細斟酌。但有時難免百密一疏。因此,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將鑒定書的瑕疵逐一找出來,然后做好合理解釋。這起鑒定書也是有些瑕疵,正因為提前做好準備,不至于現(xiàn)場突擊而慌亂。
2.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盡管鑒定要求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但百密一疏,工作難免出現(xiàn)一些瑕疵。比如出現(xiàn)錯別字,落款日期錯誤,甚至標點錯誤。曾出庭遭遇標點符號錯誤,質(zhì)證時質(zhì)疑方提出段末用逗號是為什么,還有什么意思未表達。當時只好實事求是地回答,這是我們工作的疏忽,抱歉,請允許我現(xiàn)場更正。若鑒定書出現(xiàn)瑕疵,就實事求是地承認錯誤??裳a充一個正式的更正說明。
3.準確的表述
首先要聽清問題,尤其有些發(fā)問句式很長,問題不是太明確,要確認問題的根本。依據(jù)鑒定書及相關技術方法、法規(guī)針對問題答,不繞彎子,更不能答非所問。表述要簡潔、抓住實質(zhì),直擊問題,不要做過多的解釋說明,以防節(jié)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