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
《家庭醫(yī)藥》雜志社,重慶 400013
文化是民族和時代的痕跡,是精神的延續(xù),比物質更能震撼人心,是一個民族力量的凝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政黨,秉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的革命政黨,是擁有文化自信的政黨。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用馬克主義文化觀解讀文化自信,是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需要,有利于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和深刻揭示文化自信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文化與社會歷史密切相關,歷史成就了文化,文化又是歷史的體現形式。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又受歷史階段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的制約。所以,我國文化有其物質性、歷史性、時間性、階級性。是由我國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經過時間的錘煉,在歷史中,取精華去糟粕,批判性的吸納,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文化自信作為社會意識,是我黨對悠久的中華文明的正確認識,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不斷深化,是我黨在踐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中實現了認識質的飛躍后的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是中華文化“革舊建新”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的“自信”不斷增強的過程。
“人”,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更是精神財富的造就著。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正是無產積極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無產階級的文化需要無產階級自己創(chuàng)造,并為無產階級自己服務。這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觀點。毛澤東是這樣表述的“無產階級的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但首先應該是廣大工農兵的,是為工農兵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也是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文化?!敝袊伯a黨提出“文化自信”正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見證。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在歷史進程中充斥著挫折與沖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對物質、精神等方面的整合與凝結,蘊含著高度的民族認同感,能夠影響國人的言行,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由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從而具備了高度的教育意義和動員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促使國民不斷提升團結和凝聚意識,促進我國綜合實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體現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人的完美人格是“智、仁、勇”的結合,不是單強調一端?!盎荻毁M,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等都是中庸。中庸強調的一種“度”,一種恰到好處的“度”。以民為本的精神?!懊駷榘畋荆竟贪顚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中國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都體現了與中國傳統(tǒng)以民為本思想的一脈相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禮儀文化,為中華兒女注入了家庭倫理和愛國情懷等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進程中,不只是口頭的傳唱與標榜,更是無數中華兒女,用實踐去詮釋,用歷史去證明的。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必須的最基本、最持續(xù)、最強勁的力量。民族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來源,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案}切斷不得,根深才能葉茂?!薄爸袊厣笔菍ξ幕孕抛詈玫脑忈專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中國具體時間相結合的過程。中國的未來不同于西方,不僅僅是發(fā)展階段的不同,也是文化基礎的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實踐的發(fā)展決定了文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將自然的物質性與人類的文化相統(tǒng)一,并且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相統(tǒng)一,以對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統(tǒng)一發(fā)展為前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人類自我解放的最終結果,“原始自然”-“人化自然”-“文化自然”的發(fā)展過程中,和諧一直縱貫其中,馬克思曾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多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和諧統(tǒng)一”思想的精髓,和諧統(tǒng)一思想精髓又體現在:(1)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人類與自然應和諧相處,遵循自然規(guī)律,保護、順應自然,并效仿自然規(guī)律。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比寮覐娬{天、地、人和,《禮記·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以和為貴,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孟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以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均是強調人與人應該和諧相處,社會才能穩(wěn)定。(3)神形合一,身與心的和諧;古代稱身、心和諧為形神合一,追求的是人的一種恬淡、平和的態(tài)度,儒家的“三省吾身”,道家的“和其光,同其塵”都是讓人們增強自身的心靈與道德的修養(yǎng),以一顆干凈的心為人處世,以達到身心的和諧。(4)協(xié)和萬邦,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和諧。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和平,厭惡戰(zhàn)爭,排斥“征服”,主張“協(xié)和”。孔子在《論語·顏淵》中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則曰“仁者無敵”。這些思想雖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卻為我國現代的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更是每個人的行動指南,是經過實踐證明地科學的、負有指導意義的思想,深入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方面面,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我國傳統(tǒng)思想相結合,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中國化。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文化的繁榮與自信,我國的全面小康建設需要文化的自信與文化指導。
我國傳統(tǒng)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理論基礎和來源,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強調“每個人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恰好與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和諧統(tǒng)一”相契合。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樣主張自然規(guī)律不容違背,人應該保護尊重自然。與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一致。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又與傳統(tǒng)思想中“協(xié)和萬邦”相統(tǒng)一。所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過程,是共產黨賦予我國“文化自信”新的內涵。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相互融合、借鑒,為文化自信的歷史與現實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