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曉
山東霖鑫律師事務所,山東 煙臺 264100
眾所周知,誠實守信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我國的公民,我們有義務將誠實守信美德充分的發(fā)揚光大。但現階段,我國社會各行各業(yè)卻對于誠信問題嚴重缺失,這在無形之中會對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構成一定的威脅[1]。而民事訴訟作為我國公民依法維權的有效法律途徑,因而在進行訴訟的過程中,有必要切實的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公民在進行維權的過程中也應對自身的行為與言行進行約束,充分的保證訴訟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以及法律的公平公正性。
當前,我國對于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主體具有較大的爭議,外界對其的呼聲褒貶不一,這在一定程度造成有關專家與學者難以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整合[2]。有些法律學者指出,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不應該將適用主體放在法院等司法部門上,通常情況下,我國發(fā)生的民事訴訟案件中,造成誠實信用原則失真的主要成因就是由于當事人以及訴訟代理人操作不當引起的。如果司法部門肆意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勢必會使其喪失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受到法律的懲罰以及社會輿論道德的譴責,況且,對司法公職人員來講還有各項法律法規(guī)以及制度的約束。因此,這些法律學者考慮的問題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此外,還有小部分學者認為民事訴訟中的城市信用是我們社會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并履行的,司法公職人員更應該以身作則,不應該游離在原則之外。
1.當事人適用行為
我國法院在進行民事訴訟時,對于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具有一定的爭議性,此種爭議性來自民事訴訟行為自身的不可預測[3]。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當事人違反誠信適用原則會做出嚴格的判定,并且對于懲罰的條例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中。目前,我國的社會性質所致對于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力度較差,法律的懲罰力度也較輕,相較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有待完善。因此,基于現階段我國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現狀來看,當事人如果出現與初衷行為相違背的情況,就是代表存在藐視訴訟權利,或者公開放棄行使自身訴訟權利的行為,都屬于當事人違反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范疇。
2.法院適用行為
法院是我國最重要的司法審判機構。因此,法院在民事訴訟案件的審判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進而為廣大社會公民帶來最公平、公正的法律處理結果。
在此過程中,法官作為司法公職人員,也會受到法律的監(jiān)督,避免其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出現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的行為。一旦發(fā)現法官出現不法行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法律就會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對其給予嚴厲的制裁。此外,對于民事訴訟案件整體流程也應該按照法律既定的標準嚴格進行,時刻將法律法規(guī)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審判的基礎。
我國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及司法解釋中,對誠實信用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并且對于出現惡意訴訟的行為也進行了明文規(guī)定,具體的內容就是對于當事人與他人故意串通,并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進行的逃避法律責任的行為,以及公然藐視法律的情況按案件發(fā)生情況與類型予以懲處,輕者予以罰款、拘留等,案情嚴重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并且,如果遇到其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予以否認的情況,法院會根據舉證規(guī)則確定舉證責任,從而作出裁判。因此,根據當前我國現行的法律可以得出結論,在審判某項案件時,如果直接適用現行的相關條文,則難以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審判的依據。
對于民事訴訟經常會出現依據法律條文直接就可以得出裁判結果的情形。如果單從法律適用上講,這樣做并無不當,但是如果輕微的民事行為直接導致重大的法律后果,則會使得法律所保護的法益失衡。例如,一方當事人履行合同輕微違約,盡管按照合同約定另一方可以行使約定解除權,法院亦不應當僅據此判決雙方解除合同。法院在判決此類案件時應當運用誠實信用原則予以平衡,而不是機械的適用法條,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能夠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國民事訴訟案件的順利開展,并且審理始終在較為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中進行。因此,為保障我國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順利落實,這就要求法律對于訴訟當事人以及司法工作人員嚴格履行自身的行為,借助法律的約束力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督,以促進我國司法的公正,充分保證當事人的權益,并最大程度推動我國司法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