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嘉雯
大連財經(jīng)學院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我國《刑事訴訟法》首次在立法上確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該法條規(guī)定:“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p>
未成年人犯罪封存記錄的出臺意味著我國對未成人年保護的進一步加強,更是中國司法制度緊隨世界司法潮流的重大進步。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權利,因此此制度的封存適用對象是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標準強調“犯罪時”,因此事實上擴大了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年齡范圍,只要是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無論是發(fā)現(xiàn)犯罪時或判決時已滿十八周歲都不得剝奪其擁有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權利。
雖然此制度極力保護了未成年人的權利,但法律也規(guī)定對“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適用。可見并不是全部未成年人犯何罪數(shù)都會適用此制度,而是法院綜合考慮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種情節(jié),做出最終判決,對于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適用此制度,而對于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情節(jié)較重的不能適用本制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犯罪情節(jié),犯罪罪名,認罪態(tài)度,是否暴力犯罪,犯罪手段等因素作為適用的考慮條件,而只有一個明確的“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這一條件,由此也可看出法律對本制度保證了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公信力。
封存內容即對象為“犯罪記錄?!?/p>
犯罪記錄是對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實和整個訴訟過程的記載。司法辦案中,每個案件都會有具體的犯罪事實和訴訟過程的詳細記載,對于記載的文書在辦案中或調查中都會對文書進行查閱、檢查。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要求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記錄文書不得公開及沒經(jīng)許可的查閱、檢查。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訴訟過程及結果進行封存,使其保障未成年人信息庫的資料得以封存。
另一方面,不僅要求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案宗等材料進行封存,還要求對未成年人因曾經(jīng)犯罪而接受過刑事處罰的記錄進行封存。
只有對犯罪事實和案件偵查審理判決中的過程及文書的全部封存,才能使犯罪記錄封存記錄得以很好的實現(xiàn)。
犯罪記錄封存的效力是該制度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所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限制犯罪記錄查詢。犯罪記錄封存并不是所謂意義上的犯罪記消滅,而是對犯罪記錄給予封存。在有關單位和個人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進行詢問或調查時,應給予否定性的回答,即無犯罪記錄,除法律允許的情形外,其他任何情況下不得向組織和個人提供或披露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
2.法律后果不變。犯罪記錄引起的法律后果并不因封存而改變,即法律事實結果存在,只不過的予以封存并按法律規(guī)定進行不公開。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司法機關在其再次犯罪的情況下,為了案件的考慮允許其查閱封存的犯罪記錄,對構符合條件成累犯、再犯的仍按累犯、再犯處理。
3.可免除前科報告義務。除有關司法機關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查閱其犯罪記錄,對于曾犯罪的未成年人,有權拒絕向其他個人組織報告其曾經(jīng)犯罪的事實。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人和其他普通人一樣依法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
4.封存效力持續(xù)。按法律有關規(guī)定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為了辦案的需要對封存的犯罪記錄進行查閱、調查的,處理后對原犯罪記錄仍然按封存制度處理,查詢后的有關機關有義務對了解的內容進行保密,而原犯罪記錄封存的效力依然存在。
我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法律基于一定價值目標規(guī)定的,我國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確立應基于以下價值目標:
犯罪記錄封存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進行封存,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未成年人和普通人一樣平等踏入社會,不受曾經(jīng)的犯罪記錄而導致單位個人對其的歧視。人權與平等是法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讓曾經(jīng)受過犯罪處罰的未成年人和普通人平等踏入社會是本制度的終極目標所在,這是我國法制在人權平等上的一大進步。
許多專家和學者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存檔這一制度從“犯罪標簽”“再社會化”等不同的角度論證其正當性可行性。未成年人犯罪意味著其社會化過程的,如果讓這種中斷的過程重現(xiàn)開始不僅僅對社會的秩序穩(wěn)定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關系到每個犯罪的未成年人日后踏入社會的發(fā)展。避免了破罐子破摔現(xiàn)象,給這些未成年人恢復和發(fā)展的空間。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是以“教育”為基礎,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回歸社會,一定能從另一方面增強法律的有效性。現(xiàn)代法學越來越重視法律的有效性,本制度必然增強了法律的有效性。
法國:《法國刑事訴訟法典》規(guī)定:“對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做出的裁判決定,在此種決定做出后三年期限屆滿后,如該未成年人已經(jīng)得到再教育,即使其已經(jīng)達到成年年齡,少年法庭得應其本人申請、監(jiān)察機關申請或依職權,決定從犯罪記錄中撤銷與前項裁判相關的登記卡”德國:《少年法院法》規(guī)定:“少年法官確信,被判刑少年行為無可挑剔,證實已具備正派品行時,少年法官可依其職權,或經(jīng)被判刑少年、其監(jiān)護人或法定代理人的申請,宣布消除前科記錄?!庇骸肚翱葡麥绶ā芬?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處罰記錄之注銷”的制度。美國:《少年刑事司法》規(guī)定“青少年刑期屆滿釋放時,前罪即自動消除?!?/p>
縱觀國外立法,可以發(fā)現(xiàn)前科消滅制度正在得以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這種現(xiàn)象可顯而易見看出前科消滅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前科消滅制度使青少年在成年后不受其犯罪前科的影響,以正常人的身份進入社會學習工作和發(fā)展,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人人平等的合法權利。
值得思考的是,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并不等同于“前科消滅”。犯罪記錄封存指未成人犯罪被判處未超過五年的情形下對犯罪記錄的封存。所謂的“前科”是指犯罪嫌疑人所犯的犯罪事實及刑事判決,而這種客觀事實是人為不可能消滅的,客觀事實的存在是真實的永久的,所謂的消滅盡指這種規(guī)范性評價可以通過法律程序消滅。由此認識二者的區(qū)別也可以理解,犯罪封存制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謂的把未成年人曾犯罪的事實和刑事判決徹底消滅掉,而是為了曾犯罪并受過處罰的未成年人日后踏入社會能公平于他人,使其不受社會非規(guī)范性評論的影響,讓其有更公平公正的機會去踏入社會工作學習和生活。
1.前科消滅制度與世界司法發(fā)展潮流相契合
各個司法進步的國家前科消滅制度都很完善,而我國想要取得司法進步必然要和世界司法發(fā)展潮流相契合,只有完善前科消滅制度,才能在司法發(fā)展上去的質的飛越。
2.前科消滅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需要
作為立法者立法的初衷應該是為了保障人權,保障公民人人平等,保障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而前科消滅制度對于受過刑罰的未成人年的保護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對未成年人前科消滅而使其刑期屆滿后可以和未犯罪的人一樣平等的進步社會并享有一切同等的權利。
3.堅實的法律基礎
《聯(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第19條規(guī)定“釋放時,少年的記錄應封存,并在適當?shù)臅r候加以銷毀?!蔽覈炇鹪摋l約?!段闯赡耆吮Wo法》第57條規(guī)定:“解除羈押、服刑期屆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yè)不受歧視。”這些條約及法條規(guī)定,都為我國實現(xiàn)前科消滅制度提供了廣泛的法律基礎。
前科消滅制度的實施雖適應了法律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但也要做出一系列具體規(guī)定。
1.前科消滅制度的適用對象是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被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2.前科消滅制度應采取依申請的方式。參考國外法律法規(guī)及其司法實踐,依申請無疑是最適合我國國情發(fā)展需要也符合國際發(fā)展潮流的方式。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監(jiān)護人其本人均有權提出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進行存檔并在合理期間得以消滅。
3.前科消滅制度要經(jīng)過司法機關的嚴格審查。對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實、訴訟過程、訴訟結果、刑事處罰等相關文案,司法機關應嚴格審查處理,并對申請消滅前科的犯罪主體進行考察和有必要的指導教育,考察期滿后有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向有關部門申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科消滅。
4.前科消滅制度的主管機關應有公、檢、法機關組織專職人員組成專門的審查委員會,對提交申請的未成年人犯罪事實、相關文案進行實質性審查,并由委員會謹慎審議后做出是否可以消滅前科的決定。
總之,隨著世界的人權保障和司法發(fā)展潮流,我國前科消滅制度將會進入我國司法領域,成為保障人權的一項基本內容。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提出和完善是我國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和人權的保障提供了法律后盾,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做出了法律保障。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發(fā)展前景相當可觀,作為法律人,也期待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
[1]馬艷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實踐設想[J].法學雜志,2013(5).
[2]殷璇.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及其發(fā)展前景[J].知識經(jīng)濟,2014.
[3]劉清生.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未來走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6).
[4]鄭潔.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價值與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9).
[5]黃斌.未成年人輕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問題及建議[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