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
新疆的冬天外面冰天雪地,什么也干不成??墒?,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母親是個大忙人,就是冬天她也閑不住。
每日,仍冒著嚴寒騎著自行車從兩公里外的針織廠,領回10捆線手套的半成品。一捆手套10雙,給加工費0.18元。這個活很繁瑣,縫好手套腰口、勾好指頭,還要把手套一只只地捋平疊整齊扎成捆,完成一捆手套需要用一個多小時。母親也真能熬,從早上忙到晚上,除了做針線和做飯吃飯時間,幾乎都坐在那里低頭縫手套。望著她忙碌的身影,放學后,我們姐弟做完了作業(yè),都會自覺地幫著勾指頭、捋手套。
為了掙這點錢,母親每天堅持縫完當天領回的手套。當時的針織廠規(guī)定:如果不能每天按時做完,就不讓干了。那時想干這活的人挺多,她不想失去這個掙錢的機會。于是,把全家動員起來,每天晚上,父親一雙雙捋平手套扎成捆,姐姐和她一起縫手套腰口,我和弟弟勾手套的指頭,人多自然活干得快,每天都能完成任務。一個月下來也能掙個幾十元,對于我們這個靠父親一人工資生活的家庭,確實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有一年臘月,母親領了回30元工錢,高興地說:“今年過年給咱們?nèi)颐咳俗鲆惶仔乱路?。”我們姐弟歡呼起來。她算了算賬還有余額,馬上拿出所有的布票去商店采購布料。父親和我是一身藍布,姐姐和她是花布、弟弟是草綠色的布,全部買回來了,擺滿了桌子。衣服都是連隊的裁縫劉阿姨幫著裁剪,拿回家母親自己縫。她把布料按我們的身高讓劉阿姨裁剪好,就踏動縫紉機大干起來??p紉機“嗡嗡”的聲音像一首動聽的歌,在我們的耳畔回蕩,那歌聲里有我們的期盼,也有我們的希望。
新衣服做好了,母親又開始做布鞋。那時我們腳上穿的布鞋都是她做的,既舒服又好看。
母親坐在“呼呼”作響的火爐邊,找出不穿的舊衣服,剪成一片片,用玉米面糨糊一層層地糊在板子上。然后,放在火墻上烤干,一張布殼子就做好了。把我們的鞋底和鞋幫樣,拓印在上面,刻下鞋底和鞋幫,每人兩雙,家里五口人10雙鞋底鞋幫。她嫌商店里賣的線太細,找出平時積攢的手套線,自己手工合成。先把一根筷子插在圓圓的土豆上,做成一個繞線的墜子。纏上線在腿邊不停地搓動,一只手提著紗線隨著旋轉(zhuǎn)的墜子,另一手不停地放線,兩股細線在她靈巧的手上輕松自如地合成一股繞在了墜子上。
夜深了,昏暗的煤油燈光下,母親仍雙手不停工作。直到線墜子上的線繞滿了,她才取下來在手上繞成圓球狀,放進自己的針線筐里。就這樣要一直繞五、六個鉛球大小的線團,才算完事。
做鞋最累是納鞋底,母親為了鞋子結(jié)實,鞋底往往做得很厚,針線很難穿過,每扎一針都很費力,他戴頂針的那個指頭都頂腫了。那幾日,她沒日沒夜地納鞋底,為了過新年我們能穿上新鞋。每每我夜晚醒來,小桌上的煤油燈亮著,母親還在燈下納鞋底,她抿嘴顯得很努力的樣子,線繩穿過鞋底的“唰唰”聲伴著煤油燈燈芯的“吱吱”聲縈繞在小屋里,陪我們進入夢鄉(xiāng)。
鞋幫用布,一般都黑條絨,美觀又結(jié)實,可是當時商店經(jīng)常斷貨,也許是大家都在做鞋的緣故。一次母親回老家?guī)Щ亓艘淮缶砗跅l絨,夠一家人幾年做鞋用的。鞋幫要在縫紉機上縫邊,我家那臺蝴蝶牌縫紉機又“嗡嗡”地響開來。一雙雙鞋幫在母親面前摞起來,她嫻熟地操作著縫紉機,還不時停下來拿著鞋底比劃一番,才滿意地點點頭。
那天中午,我吃過飯,母親叫住我,把一雙嶄新棉鞋放在我腳下說:“來試試,看合適不?”我把腳丫伸進那溫暖的鞋窩里,不大不小正好,我想站起來回走走。母親笑著說:“等到過年再穿吧!我想先讓你試試大小?!闭f著脫下鞋子,收進了柜子里。我只好無奈穿起舊鞋,盼望著早些過年。
每年冬天母親都是這樣地忙碌,等到她完成了所有的活,也快要過年了。
大年初一,我們穿著母親做的新衣和新鞋子,心情特別地爽。母親用她暖暖的愛,呵護我們快樂地成長。每每想起這些難忘的日子,母親那和善的笑臉,便浮現(xiàn)在眼前,無疑母親的笑臉是那些冬天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