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珍
三門縣人民檢察院,浙江 臺州 317100
(一)不起訴率不高。近年來不起訴率雖然逐年在提高,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不起訴權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范圍,司法實踐中辦案人員遇到可訴可不訴的案件,大多不愿或者不敢行使不起訴權。一方面是由于辦案人員長期以來形成的懲罰犯罪的本位思想,使其不愿免除對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處罰;另一方面作出不起訴決定的工作量往往比起訴開庭的工作量要多,不僅包括要調解被害人與被不起訴人的關系,使被害人獲得滿意答復并實現(xiàn)刑事和解,還包括向領導匯報不起訴案件并得到領導的支持,同時還要進行不起訴的公開審查和公開宣告、制作不起訴宣告筆錄、送達不起訴決定書等等,這些增加的工作量使辦案人員更愿選擇去起訴;另外辦案人員還要承擔不起訴所帶來的風險,一是被害人的反悔,可能使案件了結但事未了結,二是公安機關的異議,公安機關的起訴量的考核指標也阻礙了公安機關配合的意愿。三是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配合程度不高。如未成年人案件,外地家長不愿承擔退賠和管教責任,不具備不起訴條件。
(二)存疑不起訴占不起訴總人數(shù)的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一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訴訟制度改革后,法院對案件的證據(jù)采信要求高,實行員額制后,員額檢察官面臨著“錯訴”的追究責任,考慮到個人司法責任的承擔問題,員額檢察官在面對犯罪情節(jié)較輕、有爭議的案件,為避免辦錯案自然會傾向“求穩(wěn)”而選擇不訴。二是公安機關怠于偵查,有些案子經(jīng)過兩次退回補充偵查,但是補充偵查效果不甚理想,補充不到關鍵性證據(jù),最后案子還是作存疑不訴處理。三是檢察辦案人員引導偵查能力不強,在退回補充偵查時補充偵查提綱過于籠統(tǒng),導致偵查機關補回的證據(jù)還是無法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
(三)不起訴公開宣告比例較低。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第一、前期準備繁瑣。公開審查、宣告流程較為復雜,不僅要提前聯(lián)系偵查機關代表、還要聯(lián)系被不起訴人、被害人及其他相關人員,聯(lián)系相關監(jiān)督員、街道及社區(qū)代表等,辦案人員還要準備場地等。第二、被害人參與意愿不強。在實踐過程中很多被害人一般都是得到了充分的賠償后辦案人員才會啟動不起訴程序,因此得到賠償?shù)谋缓θ送辉敢庠賲⑴c后續(xù)的辦案流程中,而沒有被害人參與的公開宣告,明顯對被不起訴人的教育效果會打折扣,辦案人員的熱情度也相應降低。
(一)強化法律監(jiān)督職能。認真履行起訴職能,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司法實踐中,案件符合起訴條件的該起訴的堅決起訴,對于初犯、偶犯或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案件,可以不訴的堅決不起訴。對輕罪嫌疑人從寬處理,給予其改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的機會,同時節(jié)約司法資源、實現(xiàn)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強化與偵查機關溝通協(xié)作。一是完善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制度。檢察機關應加強與公安機關溝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就案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與公安機關進行充分溝通,在個案交流的同時,對類似案中的共性問題應當召開專門的會議進行探討、改進。二是對于疑難復雜案件,通過參與案件討論和案件現(xiàn)場勘查等手段,積極引導公安機關偵查,提出明確的取證意見,督促公安機關及時全面客觀地收集證據(jù),共同提高案件的前期偵查質量,三是充分利用退查制度,在退查提綱中詳細列明公安機關要查的問題,提出具體有針對性的意見。
(三)強化不起訴跟蹤監(jiān)督制度。不起訴案件辦結之后,承辦人要建立被不起訴人檔案,定期進行回訪,對被不起訴人是否能夠回歸正常生活、是否有再犯風險、不起訴決定后的再犯率等問題進行跟蹤。建議可以借鑒社區(qū)矯正的做法,在不起訴決定宣告以后,在六個月內由被不起訴人定期向檢察機關刑事執(zhí)行部門報告生活狀況,并建立五年內是否再犯罪的數(shù)據(jù)匯總,以檢驗不起訴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