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玉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農村治理和農村法治化這兩個話題或者說課題已經被專家學者研究了很多年無數(shù)回了,筆者還是想淺議。筆者作為一個有十年農村工作經歷的工作者,又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走訪,還是想就新形勢下農村法治化作淺析及談談自己的建議。
目前,我們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矛盾紛繁復雜,對矛盾糾紛的處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而受農村傳統(tǒng)家族文化、專業(yè)法律人員缺乏、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農村法治進程的困難。
筆者在工作中經常會聽到一些領導干部在進行矛盾糾紛調處的過程中,遇到群眾對相關具體行政行為不理解,某些領導干部就會說這就是一些群眾故意刁難政府工作人員導致相關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那就讓公安機關把這些人抓起來以保障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尤其是以涉及土地方面的拆遷、清表、施工等問題,總傾向于“抓人”這樣的簡單粗暴的方式,而并沒有慎用手中的權力、沒有依法行使自己的職能。這說明部分領導干部法律意識淡薄,不懂法,不學法,不依法行事。
而在農村群眾中,由于相關客觀條件所限,大多數(shù)文化水平不高知識儲備量少。文化水平的不高使得村民不具備法律常識,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專門學習法律,遇事就“講人情、講關系”,很多農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需要履行哪些法定義務,在遇到問題、產生糾紛或合法權益被侵害時,不知道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
像農村經濟糾紛案件大多標的小,但打官司的程序多,耗時也長,加上自身不具備法律知識,也不知道怎么辦。稍微懂點法的還知道去司法所調解,一般調解不成,司法所會告知其到法院起訴,村民聽到起訴就會退卻,造成了有法律也不知道怎么用的局面。
一部分基層的司法所及綜治機構雖然存在,但是很多是光桿司令,出去調解都無法達到法定條件。再者工作人員也并非法律專業(yè)人士,自己對法律也不了解,也很難給村民提供專業(yè)的法律服務。
許多的農村村民以家族、宗族制生活,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往往就請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本宗族的長者來處理,而糾紛處理的依據(jù)很多不是以法律為準繩,而是依據(jù)村規(guī)民約和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影響力,也影響了法律的公信力。再者,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一些老百姓權益受到侵害,就選擇“以訪代法”來維權,通過上訪來引起重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目前,我國的農村人口仍然占一半以上,隨著城鎮(zhèn)化發(fā)展,農村人口出現(xiàn)流動化、分散化的局面,農村治理變得更加困難。農村的治理問題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有著重大的影響,農村穩(wěn)定了,國家才能真正穩(wěn)定。再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法治,越來越關注社會各領域的公平正義。筆者在前幾年參加村兩委的換屆工作中,就某些問題村民提出了翻看憲法,看憲法是如何規(guī)定,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農村治理法治化進程就決定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能否受到公平對待、合法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
基層是依法治國的根基,農村是基層中最基礎的社會單元,農村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由于受長期以來傳統(tǒng)管理方式的桎梏和影響太深,使得農村法治進程推進變得困難。農村法治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法治化進程。只有讓法治的光輝照耀在農村這片廣大土地上,我們的法治現(xiàn)代化才算是真正的得以實現(xiàn)。
推進農村法治化進程,說到底還是要讓法律意識深入人心,打破傳統(tǒng)的“遇事找熟人”、“找關系”解決的觀念,逐步提高法律在農村和農民中的威信和接受度,倡導群眾依法辦事,遵守各種規(guī)章制度,形成法治文化。
目前農村在家很多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青壯年在家的少,他們的特點是不喜歡看文字類的東西,很多也識字不多,我們的普法宣傳要以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需求為出發(fā)點,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大法治宣傳力度,特別是善用周邊的典型法律案例以案說法,使村民在寓教于樂中提高法律意識,教育引導群眾遇事找法、用法維權。如通過在農鎮(zhèn)公園廣場唱彩調宣傳法治就起到很好的效果,聽過彩調的村民基本上都知道彩調里講的基本法律常識,普法變得有意義而又收到實效,如此讓法治意識慢慢根植于群眾心中,讓群眾慢慢信仰法律。筆者在工作中遇到一件事,在某農鎮(zhèn)普法進村宣傳后一個月,有位群眾打電話來咨詢勞動糾紛問題,提到是不是先申請勞動仲裁才能起訴,這就是普法宣傳深入人心的體現(xiàn),群眾愿意用法律來解決問題,來維護合法權益。
一是落實領導干部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樹立法治為民意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管理農村各項事務。二是集中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常用法律知識培訓,嚴格考核,讓培訓真正收到實效,而不是流于形式。三是及時補充基層法治隊伍力量,保障人力、財力、物力,健全激勵制度,讓人留得住,讓人想留住,真正的為民服務。
推進農村治理法治化進程,要發(fā)揮村民自治組織與村規(guī)民約在基層社會協(xié)同共治中的作用。在農村社會,村民自治組織是法治農村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村兩委成員是從村民中直接推選出來,有群眾基礎和信服力,法治通過他們實施和維護,比其他人更深得人心。而村規(guī)民約更貼近當?shù)厣鐣默F(xiàn)實情況,是內生于農村社會的價值形式,比其他形式的法律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能夠被人信服。它是基層社會中最有效和最節(jié)約成本的法律宣傳和法律教育的形式,也更能發(fā)揮其對村民行為的引導和規(guī)范作用。
總之,農村法治化進程在路上,任重而道遠,我們須與時俱進又結合實際的推進農村法治,為推進依法治國墊磚鋪路,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