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寧夏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2.銀川市中醫(yī)院,寧夏 銀川 7500011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變和(或)神經(jīng)病變以及感染等因素,導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1999 WHO)[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15%~25%患者會發(fā)生糖尿病足,其中約一半患者會出現(xiàn)傷口感染[2]。根據(jù)流行病學統(tǒng)計,糖尿病足發(fā)病率逐年提高,治療不及時造成嚴重感染后將面臨截趾,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jīng)濟壓力。由于糖尿病足反復發(fā)作,病程長,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足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節(jié)、痰濁瘀血、正氣虧虛、熱邪內盛。病變部位在足,與肺、胃、腎三臟關系密切[3]。病機歸納為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瘀血阻滯,脈絡閉阻[4]?!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案吡恢?,足生大疔”。高粱之味容易滋生厚膩,是產生疔瘡的原因。《素問·痹論》脈云:“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時流,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提出糖尿病足潰瘍的形成于痰濁瘀血有關。清·王清任《證治準繩·瘍醫(yī)》:“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內淤”指出元氣虛弱是引起壞疽的主要因素。明代醫(yī)家陳實功著述《外科正宗·脫疽論》專篇,其云:“夫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臟腑,丹石補藥消爍腎水,房勞過度,氣竭精傷,多致陽精煽惑,淫火猖狂,其蘊蓄于臟腑者,終成燥熱火癥,其毒積于骨髓者,終為疽毒陰瘡”,“未瘡先渴,喜冷無度,昏睡舌干,小便數(shù),創(chuàng)形枯癟,肉黑皮焦,痛如刀割,毒傳足趾者”。
糖尿病足壞疽是多因素、多臟腑共同致病,其病機比較復雜。路藝主任醫(yī)師善于從脾胃論治,認為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先實后虛,虛實夾雜的病理因素。長期飲食辛辣油膩食物,損傷脾胃,致脾胃正氣虛弱,脾胃運化不及,濕熱不排,滯留體內成痰濁,成濕熱濁毒,循經(jīng)下行,滯留足部,再加久病正氣虛弱,經(jīng)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足部正氣虧虛,肉不滋養(yǎng)。足部長期穿鞋,空氣通透性差,造成熱盛肉腐,局部壞死。
2.1 濕熱蘊結證 肢端體表局部腫脹,皮膚紫暗,軟組織糜爛壞死,形成淺潰瘍,繼之潰爛感染后深入肌層,骨質受到損傷,大量組織壞死,表現(xiàn)為局部破潰、糜爛、大量膿性以及血性分泌物等;可伴有身熱口干,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路藝教授認為濕熱蘊結型糖尿病足主要病機是濕熱蘊結,脈絡不通,熱盛肉腐。治療應清熱解毒,收濕排膿,斂瘡生肌,活血通絡,方用加味扎里奴思散。
常用藥物:金銀花、密陀僧、爐甘石、兒茶、乳香、沒藥、血竭、白芷、皂角刺、甘草、冰片。有膿性分泌物者加皂角刺消腫排膿;濕甚者加蒼術燥濕斂瘡;熱甚者加丹皮、赤芍清熱涼血。
2.2 熱毒傷陰證 患肢皮膚干燥,肌肉萎縮,受累肢端末梢缺血,局部組織壞死,病變部位變黑,界限清楚,表現(xiàn)為局部的變黑、干枯,發(fā)展至一定階段不經(jīng)處理會自行脫落??砂橛斜忝劁殉?,口干舌燥,舌質紅,苔黃,脈細數(shù)。路藝教授認為熱毒傷陰證的主要病機為熱毒傷陰,脈絡不通。治宜清熱養(yǎng)陰,活血通絡。方用顧步湯加減外用。
常用藥物:牛膝、石斛、人參、黃芪、當歸、金銀花、乳香、沒藥。熱甚者加丹皮、生地清熱涼血;脈絡痹阻加地龍通絡止痛;痛甚者加延胡索。
患者王某,男,68歲,糖尿病史11年,于2017年5月4日因右足部潰爛2月余就診。檢查:右足前底部出現(xiàn)潰瘍,約3 cm2,表面濕潤,上層有腐爛,有膿性分泌物。足部腫脹,黯紅,皮溫較高,輕度壓痛,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15.4 mmol/L,尿糖(++++),白細胞計數(shù)11.9×109/L,中性粒細胞占77%。診斷:糖尿病足wagner2級(濕熱蘊結型)。路藝主任醫(yī)師認為前期治療應該祛腐排膿。用加味扎里奴思散加減,金銀花20 g,密陀僧10 g,爐甘石10 g,兒茶15 g,乳香10 g,沒藥10 g,血竭20 g,白芷15 g,皂角刺15 g,甘草5 g,冰片3 g。1劑,將藥研末,外敷。操作:先用鹽水沖洗潰瘍面,再用碘伏消毒,用紗布輕輕擦去碘伏,再敷上藥末,用紗布包裹,每天換藥1次。足背用自擬清熱消腫湯外敷以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丹皮15 g,金銀花15 g,赤芍15 g,連翹15 g,黃柏10 g,澤蘭10 g,澤瀉15 g,木通15 g,烏梅20 g。每日1劑,外敷兩次。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照海、脾俞、胃俞、昆侖、陰陵泉、血海、解溪、太白、潰瘍周圍。一日一次,留針半小時。囑患者繼續(xù)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糖尿病飲食,繼續(xù)服用抗生素治療,穿稍大透氣鞋,勤換洗襪子,保持足部干凈。
換藥4 d后患處腐肉脫落,無膿性分泌物,創(chuàng)面新鮮組織完全暴露,足部腫脹減輕。路藝主任醫(yī)師認為下一步治療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主。在原方基礎上去密陀僧、白芷、皂角刺,加蒼術10 g。一周后患者右足潰瘍創(chuàng)面明顯收縮,創(chuàng)面約2 cm2,無分泌物外滲,足背腫脹明顯減輕,皮溫正常。繼續(xù)給予創(chuàng)面換藥,一日一次,針刺改為兩日一次。兩周后潰瘍面已結痂,明顯好轉。
糖尿病足壞疽中藥外治法在清代已有記載,《瘍醫(yī)大全》記載有“八寶丹”、《醫(yī)宗金鑒》中記載“回陽玉龍膏”。中醫(yī)認為本病由于正氣虧虛,痰濁瘀血,火毒蘊結所致。在治療上應控制血糖,根據(jù)不同證型應辨證論治,對于熱毒傷陰應以清熱養(yǎng)陰,活血化瘀為主;濕熱蘊結應清熱解毒,收濕斂瘡,活血通絡。對于明顯感染的潰瘍應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創(chuàng)面較多壞死組織應通過手術器械清除壞死組織及膿液。路藝主任醫(yī)師擅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外科疾病,對于糖尿病足濕熱蘊結型創(chuàng)面,采取外敷回藥加味扎里奴思散以拔毒祛腐,收斂創(chuàng)面。兼施針灸通絡止痛,行氣散結,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