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尊
(100034 華運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所謂“禁止反言”原則,是指一方當事人由于自己的行為而不能主張某項損害有資格信賴這一行為并據此行使的另一方當事人的權利。當一個人做與他自己的行為相反的意思表示為法律所禁止時,禁止反言就發(fā)生了,矛盾的立場、態(tài)度或行為過程不得被用于使他人遭受損失或損害。簡單說,一方當事人由于言行不一致,前期預定與后期實際行為矛盾導致前期約定的另一方造成損害或利益遭受侵犯的行為,法律對這種行為予以禁止,該原則要求當事人要言行一致。保護由于商業(yè)信譽造成損失一方的利益,不允許一方當事人由于違背自身約定允諾而造成另一方當事人損失的事實發(fā)生。美國已有判例表明“禁止反言”原則在兩種情況下支持仲裁協(xié)議的未簽字方要求仲裁的請求:第一種情形是當仲裁條款的簽字方利用合同中的實體條款來主張自己對未簽字方的權利時,其主張事實上確認了雙方之間合同的存在并且簽字方的主張完全來源于合同或者與合同的內容相關,此時,如果他否認未簽字方的仲裁權利,是不被允許的;第二種情形是若仲裁條款的簽字方主張的權利是針對其他簽字方和未簽字方在本質上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不當行為而提出的,未簽字方可以援引仲裁條款。
這個原則可以用來解釋合同、提單轉讓以及代位清償情形下仲裁協(xié)議對未簽署人的效力問題。該原則的本質要求是當事人的言行一致,保護簽字方的信賴利益。合同、提單轉讓方在與合同對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時訂立了仲裁協(xié)議,使得對方當事人相信在發(fā)生糾紛時,應以仲裁方式來解決糾紛,基于這一種信賴,合同、提單的受讓人也應受到仲裁協(xié)議效力的約束,以保障對方當事人的信賴利益。同樣,在代位清償的情況下,代位權人取得了債務人對次債務人所享有的權利,但也應受到原合同的約束,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否則同樣會損害債務人的信賴利益,即預期依仲裁程序解決爭議的利益。
“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又稱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在相關法律中稱為“直索責任”,是指當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被公司背后的股東濫用時,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定公司的獨立法人機能,將公司與其背后的股東視為一體并追究其共同的連帶法律責任,這樣可以保護公司的債權人和其他利益共同體的利益。
這個原則較常見的是適用在母公司為子公司承擔債務。就是當子公司喪失了自己的獨立的意志,為母公司所控制,成為母公司的“傀儡”“工具”時,子公司所簽訂的合同對母公司產生約束力,債權人可以直接追究母公司的責任。其適用的標準是:首先母公司對子公司有控制行為;其次母公司利用對子公司的控制從事欺詐或其他不法行為;最后此種控制對對方利益造成了損害。只要有證據證明母公司利用其對子公司的控制并從事欺詐或其他不法行為而對合同相對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就能適用“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將合同的效力直接指向于母公司甚至是公司的負責人,如果合同中訂立有仲裁條款,仲裁協(xié)議也當然地對母公司產生約束力。
合同的相對性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其基本內容是合同只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對第三人不產生權利義務關系,第三人也不得主張合同上的權利。合同關系只能發(fā)生在特定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務人只應對債權人承擔合同上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應對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承擔義務和責任。然而隨著民事商事活動的復雜化,傳統(tǒng)的合同相對性理論受到了挑戰(zhàn),首先表現為第三方受益合同的出現,即當合同是為了使第三人受益時,第三方就有權就合同提出請求,要求履行合同。隨后合同相對性理論的例外有了進一步的擴大,使債務人對于與債權人具有特殊關系的特定范圍內的人也負有了保護和照顧等義務。例如租賃關系的物權化,使租賃人能憑借合同對抗第三人,第三人受到租賃合同的約束;債權保全制度的推廣,使合同權利人能在特定條件下直接干預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民事行為。
基于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法律原理是建立在合同法的原則之上的,因此合同的相對性原則的例外使得傳統(tǒng)的仲裁協(xié)議相對性理論受到了挑戰(zhàn)。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作為一種程序的存在其意義是要把實體爭議、程序爭議、程序效率提高三者實現完美融合。因為,如果特定的第三人不承認仲裁條款或者不承認仲裁條款中的某些約束行為,這樣就會給當事人造成不利的局面同時也會限制仲裁的效力發(fā)揮。
該原則是對現代合同法部分解釋的適用原則。主要是根據當事人的合理利益推定出當事人的意圖。如果合同內容與預期不符需要作出解釋時或當事人有其他不同的意圖,可以做出特殊的約定,法律上應該根據當事人的意圖做出合理的解釋而不必要拘泥于文字的表面含義。這樣可以給當事人一個合理的標準來推定出當事人的真實意圖。這是符合現代合同制度的解釋原則。否則,會成為合同法上的“合理期待”落空。把“公平合理的期待”適用到確定仲裁協(xié)議效力范圍上,當事人是否應受到仲裁協(xié)議約束,最重要的是對合同及第三方當事人的公平合理利益的分析。其標準是確定當事人的期望是否公平合理,從而確定仲裁協(xié)議效力范圍的問題。
這個原則較常適用于仲裁協(xié)議在合同轉讓中的效力問題,通過對合同轉讓中各方公平合理利益的分析來確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對各方當事人的效力。在合同轉讓中,各方當事人的合理利益表現為:對讓與人而言,仲裁協(xié)議不因合同轉讓而失效;對債務人而言,要求仲裁協(xié)議自動轉移;而對受讓人而言,期待仲裁協(xié)議轉讓。因此,推定仲裁協(xié)議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時轉讓,最能保證當事人合理的利益,而又沒有不當擴大他們的不合理利益。由此可得出“公平合理的期待”原則在仲裁實踐中的價值性和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