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研究會老齡健康服務與標準化分會《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
老齡健康不僅包括老年人在身體各方面生理機能的健康,還包含在基本認知、記憶、情緒、社會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老齡健康的完整內涵,這兩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體,均與老年生活質量密切相關,比如大多數(shù)老年期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均為身心疾病。臨床研究表明A型性格冠心病和高血壓的患病率是B型性格的2~3倍。著名的修女畢生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樂觀老年人壽命比消極老年人長10年,且慢性病和癡呆發(fā)病率更低。
大量研究一致表明“無心理健康,則無健康”。世界精神衛(wèi)生聯(lián)盟提出:“沒有健康就無法發(fā)展,沒有心理健康就無法真正實現(xiàn)健康”。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與促進不僅僅是保障人民健康、惠及民生的重大需求,而且也是保障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需求。
如何科學定義心理健康,如何客觀評估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維護和促進老年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前提。為此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評估指南專家組以科學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結合以往研究和實踐的成果,特此制定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評估專家共識。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內部心理和諧一致,與外部適應良好的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具體包括五個維度: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
根據(jù)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維度,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進行評估時要全面考察以下5個方面:
2.1 認知效能 老年人能保持基本的日常認知功能,如:注意、學習、記憶、思維等,才能生活自理,完成日常任務,這是保證生活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老年人還能在學習新事物中發(fā)揮智力潛能,不斷提高認知效能。
2.2 情緒體驗 老年人一生經歷不同的生活事件,情緒體驗較深刻,情緒反應持續(xù)時間較長。老年人要有良好的情緒調適能力,才能使情緒穩(wěn)定,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
2.3 自我認識 老年人要憑籍自己豐富的閱歷,不斷認識自我,才會正確地了解和評價自己,有自知之明,具有完好的自我。
2.4 人際交往 老年人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主動與他人聯(lián)系,尤其要和家人溝通,理解他人,關愛和幫助他人。要參與社會,融入社會,獲得社會支持,這是積極老齡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5 適應能力 老年人要在與人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不斷調適自己,積極應對自身老化帶來的各種困難和面臨的生活事件,保持良好心態(tài)。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耐受挫折,盡快復原,恢復正常生活。
鑒于國內尚缺乏適合國情、有針對性的老年心理健康測量工具和參照標準,例如:常用的國外引進問卷的部分內容不適合國情;有的旨在鑒別臨床癥狀,而不適合廣大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評估;有的題目太多,問卷偏長,不宜用于老年人群;有的則常模太陳舊,不適于目前應用等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老年心理研究中心根據(jù)心理健康包括認知效能、情緒體驗、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的理論構想,采用文獻回顧、專家評定和個人訪談等方法,形成包含65道題目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在全國范圍內采用分層取樣,對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
結果發(fā)現(xiàn)五個分量表和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5~0.95。各項目與對應分量表以及各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1~0.76,0.73~0.92(P<0.01或P<0.001)。隨機抽取39人,間隔3~4周進行重測,得到重測信度為0.71~0.93??偭勘眚炞C性因素分析支持一階五因素模型假設(χ2/df=22.895,NFI=0.951,NNFI=0.950,IFI=0.953,CFI=0.953,RMSEA=0.065)。量表總分與主觀幸福感,抑郁,健康自評和滿意度,經濟、婚姻和子女滿意度,參與狀況等相關(相關系數(shù)在0.30~0.74之間,P<0.01),并可區(qū)分心理健康和異常的老年群體(兩組總分和各分量表分比較均為P<0.001)。此外,還制定老年心理健康全國常模。
可見,《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各項信、效度指標均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為全面評估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了可靠的科學測量工具。目前該評估工具有紙質和電子兩種版本,既可線上也可線下使用,既可以為老年個體提供心理健康指數(shù)報告,也可以為群體實測提供和全國常模的比較結果。
編寫專家組成員:李娟(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韓布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陳天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王大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杜鵬(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李春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曾慧(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賈建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神經內科)、楊澤(國家衛(wèi)健委北京老年醫(yī)學研究所)
參 考文獻
1 韓布新,李娟.老年人心理健康促進的理論與方法[J].老齡科學研究,2013,1(4):8-17.
2 李娟,吳振云,韓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9):656-660.
3 Dai B,Zhang B,Li J.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The Roles of Resources and Activity[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2,14(4):1225-1239.DOI:10.1007/s10902-012-9378-7.
4 Yu J,Li J,Cuijpers P,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2,27(3): 305-312.DOI:10.1002/gps.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