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麗
【摘要】目的 研究中醫(yī)辨證治療老年高血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采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參照組和分析組,各39例。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分析組則給予中醫(yī)辯證治療。觀察記錄治療效果,包括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后舒張壓及收縮壓等指標。結果 (1)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97.44%),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4.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分析組治療后舒張壓及收縮壓等指標與參照組相比明顯要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yī)辨證治療老年高血壓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準確對患者血壓指標進行控制,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yī)辨證;老年;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高血壓在臨床中是一種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持續(xù)升高為主要特征的疾病,而對于老年人而言,其自身血管韌性及狀態(tài)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下降,如血壓長期處于較高水平,便會導致機體其他器官發(fā)生病變,危及健康[1]。因此,針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因及時給予有效干預,使其血壓得到有效控制。本院就39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采用中醫(yī)辯證治療開展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78例患者采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參照組和分析組,各39例。分析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61~81歲,平均(71.4±1.3)歲,病程1~8年,平均(4.2±0.5)年;參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61~82歲,平均(71.3±1.6)歲,病程1~8年,平均(4.4±0.4)年。兩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給予硝苯地平、美托洛爾、心痛定等常規(guī)降壓、利尿、血管擴張等藥物治療;分析組則給予中醫(yī)辯證治療,對患者病情進行分類,針對肝陽上亢證者,以平肝潛陽、清火息風為主,給予天麻9 g、朱茯神9 g、鉤藤12 g、石益母草9 g、決明18 g、夜交藤9 g、川牛膝12 g、桑寄生9 g、杜仲9 g、梔子9 g等中草藥,水煎取汁分早晚溫服;針對瘀血內助證,以通竅活血、去瘀生新為主,給予赤芍12 g、川穹12 g、桃仁6 g、紅花5 g、白芷10 g、老蔥3 g、當歸6 g、地龍4 g、全蝎2只、菖蒲4 g等中草藥,水煎取汁分早晚溫服;針對氣血兩虛者,以益氣補血、調養(yǎng)心脾為主,給予黃芪18 g、龍眼18 g、當歸3 g、白術18 g、人參9 g、酸棗仁18 g、茯神18 g、遠志3 g、木香9 g、炙甘草6 g等中草藥,水煎取汁分早晚溫服。
1.3 研究指標
觀察記錄治療效果,包括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后舒張壓及收縮壓等指標。
治療總有效率以患者血壓控制情況進行判定,顯效:經治療干預后,舒張壓下降超過30 mmHg,收縮壓下降
20 mmHg,或均恢復至正常范圍;有效:患者治療后,舒張壓下降20~30 mmHg,收縮壓下降小于20 mmHg,或達到正常范圍,臨床表現(xiàn)得到改善;無效:患者經治療舒張壓及收縮壓各指標未能得到改善或緩解;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x±s)表示計量數(shù)據,t檢驗;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采取x2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shù)據間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97.44%(38/39),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4.36%(29/39),其中分析組顯效33例、有效5例、無效1例,參照組顯效26例、有效3例、無效10例,分析組與參照組明顯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6.773,P=0.009)。
2.2 舒張壓及收縮壓對比
分析組治療后舒張壓及收縮壓等指標分別為(120±10)mmHg、(80±6)mmHg,參照組分別為(136±10)mmHg、(90±8)mmHg,分析組與參照組相比明顯要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227、4.988,P=0.000、0.000)。
3 討 論
高血壓在臨床中是老年常見疾病,由于其自身抵抗機能下降,使其血壓指標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如能得到及時控制或干預,便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嚴重威脅其健康。以往臨床針對高血壓多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通過使其血液得到控制而達到治療目的,但在長期治療過程中,部分降血壓藥物可引起不良反應及毒素反應,導致治療效果下降。中醫(yī)治療臨床各內外科疾病自古有之,且較之于西醫(yī)治標而言,中醫(yī)則應治本為主,通過有效調理患者自身狀態(tài)的同時,對其血壓指標進行控制。而且,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tài)時可對其心、腦、腎等組織造成損傷,及時給予其中藥調理,使其自身能夠處于較好生理狀態(tài),以調理氣血、滋補肝腎的同時對其血壓進行控制,從而促使治療效果得到提升。本研究結果,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97.44%),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4.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收縮壓及舒張壓等指指標均處于良好范圍之內,證實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中采用中醫(yī)辨證指標效果顯著,能夠準確控制其血壓指標,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冠成.中醫(yī)辨證治療老年高血壓臨床療效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7,38(4):408-409.
[2] 張英杰.76例老年高血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6):262-26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