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畏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之一,良好的提問技巧不僅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應該深入分析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各個階段,作者利用實踐和研討的方法總結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旨在為廣大物理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物理課堂;提問;策略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提問在課堂上存在量和質兩方面的問題。量,顧名思義是指數(shù)量,在提問的總數(shù)上,最早是在1912年心理學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教師們大約每天提問395個問題,每分鐘約問2~4個問題,教師的發(fā)問時間占80%的教學時間。若教師只顧自己教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樣導致教學效果極差。反之問題很多是無效的,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認真思考,甚至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設計問題上教師也應該注意質的提高,即注意甄選出能夠拓寬學生思維廣度、提升思維層次的有效問題,避免出現(xiàn)滿堂灌的現(xiàn)象。
什么算是較高水平的問題呢?較高水平問題有四個特征:較高的知識關聯(lián)度,較高的預設明確度,較高的信息綜合度,較高的思維激活度。我認為,物理課堂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的手段,同樣是一門藝術。本文主要從設計、發(fā)問、反饋幾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 在設計問題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明確的表述問題
物理教師應該找準課程內(nèi)容的難點,提出詳細而精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突出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然后再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來解決問題;相反,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模糊的,偏離所要教授的內(nèi)容的,則容易導致學生摸不到頭腦,不知所云,教學效果勢必將受到消極的影響。
(二) 問題的難度要形成一定的梯度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進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因此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層次,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簡單的問題,可讓中、下層次的學生回答,稍難的題目,讓中等的學生回答,如回答有誤,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補充,必要時可展開討論。
(三) 問題要富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fā)學生去探究“為什么”,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比如說,在設計《液體的表面張力》一課導入中,首先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觀察露珠的形狀,這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很容易就集中了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這種形狀。問題的啟發(fā)性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準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
二、 在發(fā)問時應該注意的方面
(一) 把握提問的時機
課堂提問的時機是要細心選擇的,過早,學生準備不足,很可能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完善;過晚,內(nèi)容已經(jīng)過去,教學順序可能被打亂。什么時候提問效果最佳?王德勛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四點: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提問于學生的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提問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處;提問于學生思維的轉折處。
(二) 選擇合適的提問對象
教育史上,夸美紐斯首先提出“量力性”原則,主張教學不能使學生負擔過重,要照顧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問不是為了為難學生,更不是為了令其難堪,所以物理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提問對象,什么樣的提問對象算是“合適”的呢?學生學習程度不同,對新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掌握的程度相適應,只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教師的引導或者學生間的討論就可得出答案,這樣的過程不僅使課堂生動流暢,而且可以令學生們印象深刻,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兼顧多數(shù)學生
課堂不是為少數(shù)的學生服務的,教師不能為了“省時間”、“趕進度”等原因而只關注程度好反應快的學生,應該擴大提問面,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爭取使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尤其要處理好中差等生的問答過程,這對于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樹立自信心都有積極的影響。
三、 反饋的技巧
很多學者對教師的反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把教師回應兒童提問的水平劃分為7個級別,對指導教師回答學生提問有很大的借鑒價值。第一級:回絕問題。第二級:重復問題。第三級:承認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級:鼓勵尋找解決問題的相關資料,進而解決問題。教師鼓勵尋找解決問題的相關資料可以分兩種情形:一是教師自己去尋找,二是鼓勵學生去尋找。第五級:提供問題的可能的解。第六級:鼓勵學生對可能的答案進行評估。第七級:鼓勵學生驗證可能的答案。我認為,教師在反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多利用賞識教育方式
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肯定,時刻給學生鼓勵,對于錯誤的回答要認真聽完后耐心引導,即使學生實在回答不出,也要委婉的否定,并對其他的積極因素,給予某一方向、某種程度的肯定再請其他學生繼續(xù)思考。
(二) 善于運用表情和手勢
教師反饋時不要拘謹于口頭的反應,恰當?shù)谋砬楹褪謩菀矔寣W生放松,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提問氛圍,正視答題的學生,并給予信任的目光。
(三) 反饋的啟發(fā)性與延展性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闭f的便是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膯l(fā),再讓學生深入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某一問題進行延伸或追問,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
同一個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也不一樣。物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使課堂提問更加有效,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更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思考能力得不到鍛煉。因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學生提問,獲得了很大的成果,不過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金傳寶.教師如何提高發(fā)問技巧[J].外國教育研究,1998(2).
[2] 葉建柱.論物理教學中提出問題的水平[J].課程·教材·教法,2007(5):59-60.
[3] 王德勛.課堂提問時機及提問方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8(8):50-51.
[4] [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趙海燕譯.思維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