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鷺
摘 要:中國畫不同于西方繪畫,除繪畫本身外還包含詩詞、書法和印章,這些元素構成了中國畫的顯著特點。中國字,最早是來源于畫的象形字,以畫達意。故字或畫,多少都含有詩意,皆離不開意境。傳統(tǒng)中國畫豐富的精神內涵、審美理念和思維特點體現了中國畫文學性的主要內容。詩詞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具生命力的分支,其文學性作為中國畫的養(yǎng)分使中國畫成為一朵生命力旺盛、永不凋落的獨秀之花。文章以古代詩詞和中國畫間的相互交融為主題,來逐一分析兩者間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畫;詩詞;文人畫;詩畫
一、 詩畫的產生
中國詩歌最早起源于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時期,繼《詩經》之后,《楚辭》成為了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豐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與紛擾,紛紛歸隱田園,寄情于山水,并借此創(chuàng)作,“山水田園詩”也就順勢而生。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單從出現的圖案而言,直到漢代以來一直都偏重實用性。它們或為政教服務,或為宗教服務。魏晉以后,繪畫才開始走向實用性。到了宋代,受到政治的影響,中國工筆花鳥繪畫達到了頂峰。
然而真正將詩、畫聯系起來的是劉褒。他為《詩經》上的《北風》《云漢》二詩配圖二幅。后發(fā)展到晉代,顧愷之又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了《洛神賦圖》。東晉末期,由于朝代的更迭動蕩,大批的士大夫決心歸隱田園,由此涌現出一批山水畫家。他們無意識地將詩與畫結合起來,有時以詩為畫,有時為畫賦詩。唐代時,詩畫結合已經十分明朗。因而王維還提出了千古定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后,越來越多的詩人畫家把此作為目標,想要達到此種境界。
二、 詩畫同源
國畫和詩詞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兩大瑰寶。雖然在技法上有所別,但追根究底,還是同源。自秦國統(tǒng)一六朝以來,儒家文化成為了古代中國的正統(tǒng)思想。同時還有老莊之道、佛學易經等文化,對中國畫與古代詩詞的結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畫與古代詩詞的興起中,由于畫家和詩人所接受的文化思想大體一致,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所以他們所描繪的景象或是所創(chuàng)作出的詩句皆有著相似的意韻。
在古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中,大多都是在描繪客觀對象。先秦時期的象形圖案是為了能夠記錄當時人們生活所需的一種方式;發(fā)展到唐代,出于為政治服務的目的,畫家以宮廷中貴妃侍女的真實生活為藍本,記錄宮廷中富麗堂皇的生活;到了宋朝,皇家畫院與民間畫家將工筆花鳥畫推向了高峰,他們以生活中常見的花鳥樹蟲為參考對象,以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手法生動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的景物;輾轉到明清時期,多以寫意畫盛名,創(chuàng)作出眾多千古名畫。
古代詩詞雖是一種由文字堆砌組合而成的詩句,但它是一種形象思維。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文學的解釋上,我們把它看作比喻的修辭手法。一夜風霜,光禿禿的枝頭被皚皚白雪覆蓋,好似暮春時節(jié)的朵朵梨花。古詩在寥寥數字間,就能使人們在腦海里展現一幅畫面,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詩畫同源的另一方面是在于寫詩、繪畫都是一種形象思維的表達方式。
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詩人們往往看到一些事物后聯想到另一事物,然后注入豐富的情感內涵,用自己的學識將其精煉簡化,用最生動的詞去營造一種氛圍。這就是東晉時期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這一理論的直接體現。繪畫也是同樣的。在創(chuàng)作中,畫家們都是全身心地投入,認真地觀摩,準確地把握精、氣、神。西方的美術家貢布里希曾說道,中國美術既不像希臘美術那樣表達自己所見之物,也不像埃及美術關心形象的不朽,而是在藝術中表達一種可以被稱為詩興的感覺。
三、 詩畫相融
詩畫相融,顧名思義二者相輔相成。蘇軾是詩畫結合的積極倡導者也是實踐者。他在評論唐代王維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蔽艺J為詩畫相融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在畫作中的詩、畫二者結合,另一個是思想上的交融。
繪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會受到時間、空間、季節(jié)等因素的限制,而古詩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約束,上天入地,古往今來,花開云散,都能營造出一種意境。到了宋代,詩畫結合慢慢發(fā)展,有了一種新的名詞——題畫詩。題畫詩是因畫而生,它介于詩歌和繪畫之間,是詩畫藝術結合的最典型體現。畫者用題詩這一方式來更好地詮釋自己所作畫面的中心思想,給觀者更深刻更直接的感悟。當然,也有畫家并非為畫賦詩,而是為詩作畫。美術大家豐子愷先生就曾為云南詩人嚴中英的《春日偶成兩疊原韻(其二)》的后面兩句詩“填就香詞無處贈,玉欄桿外教鸚鵡”作畫。
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得斯說:“畫為不語詩,詩是能言畫?!彼栽姰嬛g不僅關系密切而且相互融合,相互輝映。無論是在國畫中還是詩句里,作者都非常注重意境的表現,即畫面或詩句能給人營造出怎樣的氛圍。同樣是七言絕句,相同的字數,詩人往往能選用最合適的字眼來營造詩句中的環(huán)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中國畫強調留白,即十分注重畫韻。詩畫相融,在本質上的追求相同,皆追求相同的意境。
四、 詩畫相通
中國畫強調意境,注重留白。古代詩詞也十分強調意韻。所以,兩者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首先,在表現手法上,我認為兩者有共通之處。在古代詩詞里,有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擬人、比喻、夸張、反襯等。蘇軾曾這樣描繪杭州西湖的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卑盐骱茸髅琅魇?,晴天的西湖就像是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是淡妝的西施,都是一樣的美麗動人。在古詩詞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不僅能使詩句朗朗上口,同時還能增加詩的韻律感和畫面感。李白在《將進酒》中寫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痹谶@里,李白用了夸張的手法來襯托黃河之氣勢雄偉,猶如天上之水般奔騰而來。在傳統(tǒng)的中國畫中,也會運用此類手法。在人物的造型和構圖上,往往會用夸張的手法來突出畫面,以此來傳達畫者心中之語。endprint
詩人也好,畫家也罷,他們總是在平凡樸實的生活題材中積累點滴,這就是詩畫相通的另一方面:取材來源的相通。古時,詩人往往是一種文化地位的象征,他們都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的才子。所以詩人即是文人,他們的學識高,處于相對上流的交際圈,他們可以隔三差五地相約庭院,觀梅賞雪,附庸風雅一番,詩句中的景象皆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而畫家,起初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也許作畫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唐代的張萱,他所作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描述的是唐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姊妹虢國夫人及其侍從春天出游的場景。當后人對于虢國夫人的身份無法確定之時,就從同一朝代的詩人杜甫的詩句“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中來尋找些蛛絲馬跡。因為取材相同,在詩畫相互結合的基礎上,為歷史提供一種考證,對于鑒賞中國歷史文化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詩畫相通,在取材的來源上有著一致性,在表現手法上也是相互借鑒,同時在藝術追求上也有著同一目標。詩詞與中國畫一樣,都追求突破,想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內容、新的形式,達到新的高度。古代詩詞一路發(fā)展至今,我們生活的語言已被白話文所代替,原本相對復雜的繁體字也已簡化到不能再簡單的簡體中文,所以詩詞的發(fā)展也需要有新的突破?!盀槭裁次业难劾锍:瑴I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回顧近現代的那些著名詩人海子、艾青等,他們都是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同理,中國畫發(fā)展至今,也需要新鮮血液,年輕畫家們都渴望推陳出新,以年輕一代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賦予中國畫新的內涵與生命力。如今有了新工筆一詞,代表著中國工筆畫不再是單純地追求畫面的精良制作,同時還強調著立意與新的技法要求。在山水畫里,先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后有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前人的高度難以企及,后人們惟有開辟新徑,才能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五、 結語
中國畫發(fā)展到今天,有了新的形式與內容,而詩歌也在不斷豐富和變化。詩畫間的關系密切,兩者結合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詩畫之間可以取長補短,詩可以向畫滲透,畫也可以向詩靠攏。詩畫同源,遷想妙得;詩畫相融,相得益彰;詩畫相通,氣韻生動。中國畫在不斷的突破,無論是從題材上,還是表現技法上,前人們留下的畫卷和文獻為我們學習和傳承中國畫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然而如何能在把詩詞和中國畫很好的融于一體的同時,又能展現當代中國畫新的內涵與生命力,這就需要大家更多的思考與實踐??傃灾?,中國畫與詩詞之間相輔相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操與文化底蘊,無疑是中華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陳通順.美術鑒賞[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3]曾景初.中國詩畫[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
[4]張起亞.中國畫的靈魂—哲理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7.
[6]周旻.中國書畫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7]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M].北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