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友 孟 璐 李文昊 韓潔茹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厥證之名首見于《黃帝內經》[1-2],其中關于厥證的論述,十分復雜,病機涉及多個臟腑,臨床表現(xiàn)紛繁,故從病名、病因病機入手,對歷代重要醫(yī)籍中厥證的相關病證論述進行整理研究,考查其學術脈絡和規(guī)律,頗有意義。
“厥證”一詞,歷經數千年而沿用至今。然而由于歷代醫(yī)家對前人臨床經驗、理論認知的程度、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也各有其歷史局限性,故不同時期厥證學術含義有所不同[3]。縱觀歷代有關厥證的諸多論述,“厥證”在古代醫(yī)書中含義有兩方面:一是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二是指手足逆冷[4]。綜合分析厥證諸多稱謂的歷史,可歸納為 5種分類命名[5-6]。
1.1 以病性分類命名 厥證,從整體上可分為“陰厥”“陽厥”“實厥”“虛厥”[7]。 其中陽厥屬熱,陰厥屬寒,故《素問》言“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8-9]。 《傷寒論》中也提到了“寒厥(一名冷厥)”“熱厥”,然以手足而言,非陰陽之分。
1.2 以病位分類命名 《素問》中提到六經之厥“巨陽之厥……陽明之厥……少陽之厥……太陰之厥……少陰之厥……厥陰之厥”,除三陰三陽之厥,還提到“手太陰厥逆……手心主少陰厥逆……手太陽厥逆……手陽明、少陽厥逆”,把不同癥狀的厥證劃分到對應臟腑的經絡上[10]。 《靈樞》提到“維厥”一病,后人認為維即四維,乃是身體四肢,維厥即是手足厥冷之意。《傷寒論》提到“臟結”一病,后世亦認為其為“臟厥”,乃臟氣結塞不通而致厥之意[11]。清代楊璿《傷寒瘟疫條辨》曰“雜氣伏郁,陽熱內迫,格陰于外,氣閉不能達于四肢,甚有通身冰涼,其脈多沉滑,或沉伏,或沉細欲絕,或六脈俱閉,所云體厥脈厥是也”。認為體厥、脈厥是發(fā)生在肢體及脈絡的厥證。清代廖潤鴻《勉學堂針灸集成》記載了五臟六腑各屬病,提到“臂厥”屬肺、心,“骭厥”屬胃,“踝厥”屬膀胱,“骨厥”屬腎。
1.3 以病因分類命名 《素問》言“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認為夏暑傷氣而致煎厥,若血積于胸中,阻礙氣道,氣血相迫則致薄厥[12]。 《傷寒論》提到“蛔厥”一病,乃是胃中虛冷,吐長蟲所致[13]。 清代慶恕《醫(yī)學摘粹》曰“如因痰動而得者,名為痰厥”“如因醉后而得者,名為酒厥”。清代程杏軒《醫(yī)述》記載“有食后著寒著氣而暴死者,名曰食厥……有大怒載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厥”,認為食厥是由于飲食后感邪而致,血厥是因為怒火將血瘀聚于心胸而致。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云“色厥乃縱欲竭情,精脫于下,氣脫于上”,認為色厥的產生是縱情過度。清代劉松峰《松峰說疫》載“凡人感瘟疫,視其癥脈,尚不至殞命不救。而突然無氣,身直,甚至無脈,且不可驚慌,視為告終,此疫厥也”,認為疫厥是因為感染瘟疫后突然無氣、無脈而致厥。清代張璐《張氏醫(yī)通》言“二陽一陰發(fā)病,名曰風厥”,認為風厥乃是二陽(陽明胃)及一陰(厥陰肝)發(fā)病導致。日本學者丹波元簡《救急選方》載“氣厥即中氣,因七情內傷氣逆為病”,認為氣厥是因為情志為病導致氣逆而厥。日本學者丹波元堅《雜病廣要》云“有血厥者,因而吐衄過多,上竭下厥”,認為血厥是因為陽氣妄行于上,陰血無所依附,氣血相離,不居本位而致。
1.4 以病狀分類命名 《素問》曰“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認為尸厥其狀類尸而名[8]。 《張氏醫(yī)通》言“骨痛爪枯為骨厥。兩手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厥為臂厥。 身立如椽為肝厥”[10]。
1.5 以證候分類命名 《靈樞》載有“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認為恐懼傷腎,腎虛精傷而痿厥?!端貑枴贰芭P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認為感邪致血脈不行而成痿厥。隋代楊上善編著《黃帝內經太素》云“肺為金臟,主于狂厥;腎為水臟,主于水脹。五臟不安,金以生水,故水子虛者,金母乘之,故狂厥逆也”,認為狂厥是腎水子虛,肺金母乘之故。清代王泰材《薛氏濕熱論歌訣》言“壯熱神昏為痙厥”?!夺t(yī)述》曰“腎絡與胞絡內絕……二絡不通于下,則痱厥矣”,認為腎虛導致腎絡與胞絡不通于下則成痱厥。清代羅美《古今名醫(yī)匯粹》言“二陰急為癇厥”。二陰為少陰,脈急者為風寒邪乘心腎,故為癇為厥。
厥證常伴發(fā)于多種疾病的發(fā)病過程中,其病因病機多而雜,經整理概括為陰陽失和、氣血虛衰、氣機逆亂、脾腎不足、肝木風動、情志刺激、外邪內犯、飲食勞倦、痰濕不化、內火邪實[6,15],現(xiàn)分別論述。
2.1 陰陽失和 《素問》有言“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16]。寒熱,即陰陽也?!秱摗?/p>
曰“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認為厥證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陰陽之氣失于調暢,或偏阻,或郁遏,使陽氣不能布達四肢。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尸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合,榮衛(wèi)不通”,認為尸厥是陰陽離合所致。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認為“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醫(yī)經小學》曰“陽虛陰勝,厥逆也”?!稄埵厢t(yī)通》記載“論得寒厥之由,以其人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黃帝素問直解》曰“陽氣損,陰氣獨在,則手足寒厥,或令人腹?jié)M;陰氣衰,陽氣獨勝,則手足熱厥,或令人暴不知人”“失其所用之陽氣,則為寒厥……失其所藏之陰精,則為熱厥”,均認為陽虛陰盛則發(fā)寒厥,陰虛陽盛則發(fā)熱厥?!夺t(yī)經原旨》云“凡物之生氣,必自下而升,故陰陽之氣衰于下,則寒厥、熱厥由此而生也”。認為寒厥熱厥是陰陽二氣不能固守衰之于下而致。清代吳坤安《傷寒指掌》言“胃陽不敷于四肢為寒厥,陽邪內擾于陰分為熱厥”,認為寒厥是胃中之陽氣無法溫養(yǎng)四肢導致,熱厥是陽邪偏盛所致。清代周學?!蹲x醫(yī)隨筆》認為“煎厥由于陰虛,薄厥由于陽實”。
2.2 氣血虛衰 明代張介賓《類經》云“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內奪”,認為厥逆的產生是由于精氣耗散。明代虞摶《蒼生司命》載有“丹溪先生謂尋常寒熱二厥,手足因氣血逆而冷,多屬氣血虛”,認為寒熱二厥多是氣血虛衰之故。清代鮑相璈《驗方新編》云“凡產后暈、厥二證,皆由氣血并竭……至于厥證,在分娩之后,因產時用力過多,勞倦傷脾,孤臟不能注于四旁,故手足逆冷而發(fā)厥”,認為婦女若產時用力過度,損傷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并竭而發(fā)厥證。清代何夢瑤《醫(yī)碥》云“諸卒仆暴厥證,皆元氣素虧”,認為精元虧虛是厥證產生的重要原因?!稄埵厢t(yī)通》“又骨痛爪枯為骨厥。兩手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厥為臂厥。身立如椽為肝厥。此皆內虛氣逆也”,認為骨厥、臂厥、肝厥都是元氣虛衰、氣機逆亂所致。
2.3 氣機逆亂 《素問》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認為血隨氣逆,上蒙清竅,發(fā)為暈厥?!夺t(yī)學摘粹》有言“如氣血俱亂,相薄成厥,名為薄厥”,認為薄厥是因氣血相迫而成。清代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曰“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認為厥證是因為氣機逆亂、升降失常所致。清代薛雪《醫(yī)經原旨》云“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清代高世宗《黃帝素問直解》曰“若經氣不相通貫,致有寒熱之厥”,認為寒熱二厥是經氣上下不通所致。《傷寒說意》云“其所以厥者,以其陽上而不下,陰下而不上,不相順接之故也,不順則逆,故曰厥逆”。后又從脾胃的氣機升降失職,分析陰陽不相順接之由?!毒燃边x方》載“尸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榮衛(wèi)不通”,認為陰上陽下、榮衛(wèi)不通之尸厥乃是氣道閉阻不通而致。
2.4 脾腎不足 《素問》載有“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認為厥證乃是腎虛所致?!鹅`樞》載有“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認為人體之精藏于腎,而精為志之舍,惟腎氣虛則為厥證?!吨倬皞a亡論》云“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認為真寒假熱之厥證乃是腎虛之故?!渡n生司命》載有“蛔厥,乃胃寒所生,胃中冷故蛔出”。明代劉純《醫(yī)經小學》曰“胃中虛冷,因成蛔厥”,均認為蛔厥是因胃寒而致?!夺t(yī)述》載有“陰精衰,則火獨治而有熱厥;命火衰,則水獨治而有寒厥。是二厥皆生于腎,以腎為水火之司也(吳鶴皋)”,認為熱厥是因心火盛,寒厥是因腎水衰。
2.5 肝木風動 清代黃元御 《傷寒說意》“厥陰肝木,水火之中氣,陰盛則從母氣而化寒,陽復則從子氣而化熱,心火既復則發(fā)熱,心火未復,則腎水方盛而為厥”。從五行生克解釋厥證產生的緣由。清代李彣《金匱要略廣注》載有“傷寒六經,惟厥陰有蛔厥證,以其屬風木氣化,故能生蟲,蛔聞食臭出,故食即吐蛔”,認為蛔厥證之所以吐長蟲是因為肝木風動氣化?!稖責峤浘暋吩啤叭化d證邪滯三焦,三焦乃火化,風得火而愈煽,則逼入膻中而暴厥”“熱多濕少則風乘三焦而痙厥”,都是說痙證若是被肝風內擾,乘襲三焦多會導致暴厥、痙厥。又云“曰酷曰烈,皆暑之威名,兼之木火同氣,表里分司,再引肝風,痙厥立至”,認為肝木素來旺盛,若腎水虧虛,引火生風,焚其肝木,以致風木為火熱所引動而痙厥。清代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有言“蓋痙證風火閉郁,郁則逆勢愈橫,不免逼亂神明,故多厥”。痙證本就風火郁閉于體內,若兼情志不暢,則多有上擾神明以致厥證。清代薛雪《濕熱條辨》記載“風火不盛不成痙厥”“若其人陽旺陰虛,則邪隨火化,火郁生風而致痙厥……更加夏至前溫熱之邪,則多痙厥”。薛氏亦認為素體陰虛陽盛,風火旺盛,感邪后易從火化而致痙厥。清代王孟英《溫熱經緯》曰“津虛之體,夏月每有肝風陡動煎厥一證”。素體陰津虧虛,夏月熱甚,若肝風內動則生煎厥?!稄埵厢t(yī)通》載有“二陽一陰發(fā)病,名曰風厥”,認為“肝木克胃,風勝其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2.6 情志刺激 《素問》有言“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認為大怒致使血積于胸中不散,氣道阻礙不行,故為暴逆。《靈樞》載有“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認為恐懼傷腎,腎主精,精傷則痿厥。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載有“薄厥證也,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認為怒火導致人體氣機逆亂而發(fā)薄厥?!稄埵厢t(yī)通》曰“曰陽厥者,因善怒而得也”。《醫(yī)學摘粹》有言“如因暴怒而得者,名為氣厥”。《醫(yī)述》云“有暴怒卒倒,身冷無涎者,名曰氣厥……有大怒載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厥”。均認為惱怒氣逆則生陽厥、氣厥、血厥。清代程杏軒《程杏軒醫(yī)案》云“厥證婦人常有之,其為情志郁勃,致病顯然……諸厥屬肝,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怒,怒則氣上”。又載有“病由情懷不釋,肝失條達,血氣日偏,陰陽不相順接,因而致厥”,認為肝氣主一身調達之氣,若受到情志刺激,肝失條達,氣機逆亂則致厥。《救急選方》載“氣厥即中氣,因七情內傷氣逆為病,痰潮昏塞,牙關緊急,但七氣皆能使人中,因怒而中尤多”,認為七情均可使人厥,怒氣尤多。又載有“食厥者……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陰陽否隔,升降不通”。食厥之病,有的人是因惱怒后飲食,致使氣機堵塞于胸中,升降失常。
2.7 外邪內犯 宋代郭雍《仲景傷寒補亡論》云“傷寒之厥,非本陰陽偏勝,暫為毒氣所苦而然,毒氣故為寒厥,毒氣并于陽,則陽盛而陰衰,陽經不能容其毒,必溢于陰,故為熱厥”,認為寒厥是因為毒氣并于陰,則陰盛而陽衰,陰經不能容其毒,必溢于陽而致,反之則生熱厥?!渡n生司命》載有“尸厥,即中惡。因冒犯邪鬼毒惡”?!稄埵厢t(yī)通》記載“名曰尸厥。卒中天地戾氣使然”。認為尸厥是感受天地戾氣而致?!夺t(yī)述》云“有食后著寒著氣而暴死者,名曰食厥”?!毒燃边x方》載“食厥者……或感風寒……以致填塞胸中,陰陽否隔,升降不通”,以上諸家均認為食厥是飲食后又感寒邪而致。
2.8 飲食勞倦 《素問》云“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煩勞傷陰,本就陰虛陽亢,恰逢夏季陽盛,以致煎熬陰精,煎厥乃是內熱消爍陰液而致?!渡n生司命》載有“食厥,必因飲食而起,痰裹食物,妨礙升降,關格不通”?!夺t(yī)學摘粹》有言“如因過飽而得者,名為食厥”,均認為飲食不節(jié),積滯內停,失于運轉,上下痞隔,氣機受阻,血隨氣滯,清竅閉塞,遂致窒悶而厥,此屬食厥?!稄埵厢t(yī)通》記載“論得熱厥之由,則謂其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認為若后天總是喝醉或飲食過量縱欲,則會導致氣機壅聚于脾,先天腎氣亦會衰竭,先后天不足,陽勝而成熱厥?!毒燃边x方》載“食厥者,醉飽過度”,認為喝酒飲食過量,以致其堵塞于胸中,氣機不暢而致厥。
2.9 痰濕不化 《醫(yī)學摘粹》有言“如因痰動而得者,名為痰厥”。因痰而發(fā)名為痰厥?!叭缫蜃砗蠖谜?,名為酒厥”。醉酒后體內多濕,若暈厥即為酒厥。《溫熱經緯》云“暑濕之邪……內擾肝脾胃,則干嘔而痙厥也”。夏暑之時,濕熱尤甚,若內擾肝脾胃則生痙厥。清代齊有堂《齊氏醫(yī)案》曰“痰飲壅塞胸中,陽氣不得四布而致厥”。痰飲阻于心胸,以致陽氣不能輸布于四肢則生厥證?!毒燃边x方》載“痰厥者,因氣逆痰壅。(證治大還)”,認為痰厥是因為痰涎壅塞,氣機升降失常所致?!熬曝士v飲無節(jié)之人……此濕熱上壅之證”,平素嗜酒之人,必體內多濕,若暈厥,為濕熱上擾神明之故。
2.10 內火邪實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云“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fā)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認為陽厥乃屬厥證中之熱厥,系指因邪熱過盛,陽氣郁阻于內而不能外達的厥證?!夺t(yī)學摘粹》有言“如內火熾盛,或大便結閉,熱在臟腑,逼陰于外,而四肢逆冷,為熱厥屬里者”。熱厥之產生乃是臟腑內熱,真熱假寒出現(xiàn)四肢厥冷的假象?!稖責峤浘暋贰盎鹩魟t厥”,認為火邪郁結則發(fā)厥?!稄埵厢t(yī)通》云“陽明厥,此為邪實”。胃經及大腸經所發(fā)厥證乃是邪實所致,宜攻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