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國
急性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科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在正常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主要特點是患者的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 患者存在感知、行為等各種障礙, 按照其主要臨床癥狀以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可將精神分裂癥分為偏執(zhí)型分裂癥、青春型分裂癥、緊張型分裂癥、單純型分裂癥及末定型分裂癥[1]。患者的一些臨床癥狀嚴重阻礙患者的正常生活, 大部分的患者為此感到十分憂心。該病如今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2], 但是多數(shù)藥物效果不佳, 伴有副作用, 所以目前急需一些能治療急性精神分裂癥的、療效高、副作用少的藥物。棕櫚酸帕利哌酮是一種長效肌內(nèi)注射制劑, 國外研究顯示其可有效治療成人的精神分裂癥。本次研究分別給兩組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用常規(guī)抗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棕櫚酸帕利哌酮治療, 根據(jù)兩組的結(jié)果對比分析采用棕櫚酸帕利哌酮治療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某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4例, 根據(jù)隨機分配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52例?;颊呔现袊裾系K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 版中相關(guān)診斷標準[3], 且在開始治療前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均>70分, 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障礙、行為障礙等各種障礙。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5例;年齡21~53歲, 平均年齡(37.4±5.3)歲;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2±1.0)年。治療組中男26例, 女26例;年齡23~54歲, 平均年齡(38.3±5.4)歲;病程1~6年, 平均病程(4.25±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奧氮平 ( 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10799, 規(guī)格:10 mg/片) 進行治療, 用藥方式為口服, 10 mg/d, 1次/d。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即服藥后的臨床癥狀適當?shù)靥砑踊蛘邷p少每次服用的劑量以及服用的間隔時間。但每天的服用劑量應(yīng)控制在5~20 mg范圍內(nèi), 服用藥物的時間間隔不能<24 h。治療過程中不與其他抗精神分裂癥藥物一起使用。
1.2.2 治療組 患者采用棕櫚酸帕利哌酮(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注冊證號 H20160643, 規(guī)格:1 ml∶100 mg)進行治療。用藥方式為肌內(nèi)注射, 肌內(nèi)注射部位為三角肌,治療醫(yī)師應(yīng)根據(jù)患者的體重不同而酌情選擇針頭, 并按照操作步驟嚴格進行注射。在進行治療的第1天為患者注射劑量為150 mg, 此次治療1周后再為患者注射100 mg, 此后每間隔1個月為患者注射1次, 第3次注射可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的變化調(diào)整劑量, 但應(yīng)控制在25~150 mg范圍內(nèi)?;颊弑仨毎凑蔗t(yī)生要求按時到醫(yī)院進行藥物注射。治療過程中不與其他抗精神分裂癥藥物一起使用。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定標準[4]:由專業(yè)醫(yī)師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3、5、7周末使用PANSS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定, PANSS減分率=(基線分-觀察點分)/(基線分-30)×100%。顯效:患者PANSS減分率≥50%;有效:患者PANSS減分率30%~50%;無效:患者PANSS減分率≤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療顯效31例、有效16例、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90.38%;對照組治療顯效22例、有效15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1.1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6.190,p<0.05)。
很多人受著精神分裂癥的嚴重困擾, 長久以來, 醫(yī)學科技一天比一天發(fā)達, 人類在對身體疾病與健康方面取得了許多偉大的研究成果, 但是關(guān)于精神分裂癥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 即它發(fā)生的機制仍是不太清楚[5-7]。目前的研究中獲得了廣泛支持的機制是其與一些神經(jīng)生物學因素、遺傳學因素、社會心理學因素有關(guān)[8-11]。而在目前對急性分裂癥的治療中, 常用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物,其中奧氮平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 能通過拮抗作用達到目的, 具有極好的鎮(zhèn)靜、抗精神病作用,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而棕櫚酸帕利哌酮因為水溶性較低, 會在注射后被分解為帕利哌酮等吸收入全身循環(huán)之前的緩慢地溶解[12-15]。它作為帕利哌酮的長效注射制劑具有獨特的藥動力學特點, 可使帕利哌酮快速達到治療血漿的濃度, 且能在患者服藥期間實現(xiàn)藥物的有效釋放, 這一系列特點使棕櫚酸帕利哌酮有用于急性精神分裂癥治療的可能性[16-20]。但是,一定要引起廣大人們注意的是, 因為棕櫚酸帕利哌酮會轉(zhuǎn)化為帕利哌酮, 它是利培酮的代謝產(chǎn)物, 所以棕櫚酸帕利哌酮禁止用于服用利培酮和帕利哌酮過敏的患者, 包括過敏性反應(yīng)和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21-25]。
本次研究給予兩組患者分別服用奧氮平和棕櫚酸帕利哌酮來治療, 結(jié)果顯示, 治療組治療顯效31例、有效16例、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90.38%;對照組治療顯效22例、有效15例、無效15例, 總有效率為71.1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90,p<0.05)。
綜上所述, 棕櫚酸帕利哌酮治療急性分裂癥效果好, 在臨床上極有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