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波
(錦州市傳染病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艾滋病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該病具有病程長、病情嚴重等特點,患者多可見免疫力下降、易患病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1]。因此,在治療期間注重對患者人性化干預的重視,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的舒適度尤為必要。本研究為探討人性化護理干預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人性化護理兩種方式對收治的130例患者進行干預,詳細對比結(jié)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130例在我院就診的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隨機選取6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9例,女26例;患者年齡最小25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43.3±3.2)歲;另65例為觀察組,其中男41例,女24例;患者年齡最小25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44.6±3.9)歲;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較大(P>0.05),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常規(guī)健康宣教、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等;觀察組患者則采用人性化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轉(zhuǎn)變護理理念。護理人員必須要轉(zhuǎn)變護理理念,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有u安澤,改變傳統(tǒng)的護理程序,轉(zhuǎn)變被動服務模式為主動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質(zhì)量。另外,科室還需要組織護理人員定期進行人性化護理培訓,讓護理人員充分理解、掌握人性化護理服務的精髓,并主動實施各項服務。②制定個性化的服務方案。護理人員你需要及時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包括病情程度、心理特征等等,并以此為依據(jù)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嚴格按照護理方案實施各項干預措施;此外,還需做好患者潛在風險狀況的管理方案及措施,做好各項風險防護。③構(gòu)建和諧的護患關(guān)系。護理人員需要多了解患者,多與患者溝通,傾聽患者傾訴,了解患者內(nèi)心的恐懼、不安和擔憂,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在日常交流過程中要始終做到“微笑服務”,關(guān)懷、理解、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yī)護人員的關(guān)懷,逐漸打破患者的心理防線,提高其治療信心和勇氣。④人性化治療環(huán)境干預。護理人員需要盡可能為患者營造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定時進行病房消毒、通風,保證病房內(nèi)溫度、濕度;同時還可在病房內(nèi)放置患者喜歡的花朵、壁畫等等,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度。⑤病情觀察及家庭支持。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病情,并認真記錄患者身體器官的各項功能指標、生活活動情況等,一旦有異常情況發(fā)生需及時告知醫(yī)師,并協(xié)助醫(yī)師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各項評分,并對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進行比較。
1.4 判定標準[2-3]:生活質(zhì)量采用SF-36生活質(zhì)量評分量表進行評定,包括工作能力、健康感覺、軀體癥狀、認知功能、睡眠狀態(tài)、參與能力;各項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
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diào)查表進行評定,以86~100為非常滿意,76~85分為較滿意,60~75分為滿意,以低于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較滿意率+滿意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嚴格操作步驟。以t對研究中的計量資料進行處理檢驗,以χ2檢驗研究中計數(shù)資料(%),當P<0.05時,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工作能力、健康感覺、軀體癥狀、認知功能、睡眠狀態(tài)、參與能力評分分別為(59.8±3.4)分、(84.3±5.4)分、(71.2±5.3)分、(63.4±4.1)分、(51.2±3.9)分、(80.8±3.2)分;對照組患者干預后工作能力、健康感覺、軀體癥狀、認知功能、睡眠狀態(tài)、參與能力評分分別為(42.2±2.6)分、(71.2±4.9)分、(59.8±3.2)分、(44.9±3.2)分、(33.9±3.2)分、(64.3±2.9)分;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zhì)量各項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為95.4%,其中非常滿意28例,較滿意16例,滿意18例,不滿意3例;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為78.5%,其中非常滿意19例,較滿意18例,滿意14例,不滿意14例;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艾滋病也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屬于傳染病的一種,其主要是通過血液及性傳播[4]。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患者多伴有悲觀、恐懼、甚至絕望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5]。因此,針對艾滋病患者不僅需要開展有效的臨床治療,同時更需要加強對患者各項護理干預的重視,通過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干預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從而促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療,達到提高質(zhì)量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
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對觀察組65例患者進行干預,該護理方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堅持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于護理服務的整個過程,對改善護理服務質(zhì)量有重要幫助[6]。本研究中不僅注重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環(huán)境、病情觀察與家庭支持、護患關(guān)系構(gòu)建等,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護患關(guān)系,提高呼喊著生理及心理上的舒適感;同時更注重對護理人員自身觀念轉(zhuǎn)變的重視,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可促使護理人員更好的理解、掌握人性化理念的關(guān)鍵及精髓,促使護理人員積極主動的開展各項護理服務,進而可在本質(zhì)上提高護理服務質(zhì)量。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工作能力、健康感覺、軀體癥狀、認知功能、睡眠狀態(tài)、參與能力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就表明采用人性化護理方式對艾滋病患者進行干預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臨床價值顯著,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