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爽
摘要: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這一科學理論作為我們認識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的客觀依據(jù),要求我們準確把握事物的存在和變化狀態(tài),科學分析具體事物,避免形而上學錯誤。唯物辯證法是科學思維方法,對于我們做好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 方法論 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2-0209-02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和源泉。抓住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事物的關鍵,有利于全局問題的解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功經(jīng)驗,充分證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為指引,勇敢地站在時代的潮頭,擯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抓住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問題,從而使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勵精圖治、繼往開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了新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科學闡釋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绷暯娇倳浀目茖W論斷為我們正確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矛盾指明了方向。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形式和道路,事物的發(fā)展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在曲折中前進,在斗爭中成長。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規(guī)律。中國革命艱難曲折,經(jīng)歷各種艱難險阻,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各種“左”傾和右傾機會主義做斗爭。堅定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克服各種困難的力量源泉,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精神支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于底子薄、起點低,我們進行經(jīng)濟建設缺乏經(jīng)驗,也出現(xiàn)了各種困難和危機,中國共產黨人敢于面對曲折,敢于堅持真理,為國家興亡、人民福祉勇于擔當,撥亂反正,重新回到實事求是的正確路線上來,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一定是不平凡的,正因為不平凡,才能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才能彰顯這個時代的偉大。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遇到很多困難,既有機遇,更有挑戰(zhàn),這是因為我們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必然面臨各種未知事物,必然面臨各種挑戰(zhàn)。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實踐經(jīng)驗,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人民信心滿滿,斗志昂揚,不懼怕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贏得美好未來。
質量互變規(guī)律揭示的是事物存在和變化的狀態(tài)和形式,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質和量的統(tǒng)一叫作度。適度就是要準確把握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做到不偏不倚,做事恰到好處,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能順利開展,不走極端。
孔子早就用“過猶不及”來闡釋這一思想,也就是儒家倡導的“中庸”思想。馮友蘭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敝杏故侨寮业牡赖聵藴?。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敝祆渥ⅲ骸爸姓?,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p>
人要保持中正平和,否則,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制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敬畏的心,中正平和的心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水滿即盈、物極必反,明代小說家馮夢龍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眮喞锸慷嗟乱舱J為,適度生活是幸福的。他在探討“什么是美德”時指出:“德行處理情感和行動,處理得過是錯,處理得不及要被譴責,惟有適中才對,并被稱贊。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一種志在求適中的中道?!蓖瑫r,“我們必須注意,過度與不及,均足以敗壞德性,惟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節(jié)制、勇敢及其他的德性,也正是這樣?!痹诘欠馍倭炙?,有一塊奇異的碑碣,上有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的三人合體像,一為佛祖、一為儒圣、一為道尊,并刻有碑銘贊語:“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北M管教理不同,方法各異,但是最高境界是同一種境界。中庸思想雖然是儒家的主導思想,但佛家的出世和道家的無為都在告誡人們要趨利避害,處理好天地人的諸多關系。蔡元培認為,中庸之道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深層心理結構特點,這個特點在于善于從不同處求出相同的點,去調和他們,不似歐洲人專從異處著眼。中庸就是恰當?shù)鼐又校棺约毫粲杏嗟?,不能把事情推向極端,這也是一種兼容性?!昂<{百川,有容乃大。”中庸學說最符合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它沒有過,也沒有不及,兩種相反性質的事物,一到中庸的境界,都沒有不可調和的。曾國藩認為: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就不能自強,不能自強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業(yè)。剛是一種威儀,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不可侵犯的氣概。人也不可無柔,無柔則不親和,不親和就會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閉。柔是一種魅力、一種收斂、一種方法。因此,太剛則折,太柔則糜,天地之道,應剛柔并濟,不可有所偏廢。剛并不是暴虐,而是指強矯,柔并不是指卑弱,而是謙遜退讓。凡事或為公,應當強矯,而爭名與逐利,應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時,應當強矯,而守成安樂時,應當謙退;在外待人接物時,應當強矯,居家與妻兒享受時,應當謙退。
唯物辯證法的適度原則是大道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將這一思想傳承下來和發(fā)揚光大,很多時候是走極端,矯枉過正。社會要穩(wěn)定,太富的人和太窮的人要少,中產階級的比重要大,呈“紡錘形”而不是“啞鈴型”?!吨腔蹠返淖髡?、西班牙哲學家、思想家巴爾塔莎也認為:“凡事無論好與壞,不要走極端,極端則走向錯誤,榨干橘子的汁液,橘子就會變得苦澀。享樂也不能過于極端,思維過細使人遲鈍,過度擠奶,得到的恐怕只能是血。”
有人認為,適度原則是不講原則,是模棱兩可、和稀泥,是立場不堅定的表現(xiàn)。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但是在生活中更多的是日?,嵤拢绾翁幚砗酶鞣N關系,需要一種智慧,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比如養(yǎng)花,水澆多了會澇,水澆少了會旱,另外每種花都有各自的習性特點,要逐一研究,區(qū)別對待,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法。中庸是不偏不倚,是一種均衡的美;不是騎墻主義,是一種處世的策略;中庸不是保守浮躁;中庸是道德境界;中庸是思想方法;中庸是處世哲學;中庸是做人藝術。唯物辯證法適度原則具有方法論意義,只有堅持適度原則,才能避免“走極端”“一刀切”等形而上學錯誤,做事恰到好處,達到一種通達圓融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高清海.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3]周國平.周國平作品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傅佩榮.哲學與人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