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凌 ,陳福輝 ,宗燕
疾控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程,而衛(wèi)生檢驗能力是疾控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疾病預防控制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2012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1],國家加大了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以下簡稱贛南蘇區(qū))疾控建設的資金投入和項目支持。為了解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衛(wèi)生檢驗能力現(xiàn)狀,本文將對其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檢驗技術人員構成、實驗設備、檢驗項目開展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評估。
1.1 研究對象 瑞金市、興國縣、龍南縣、吉州區(qū)、泰和縣、黎川縣、宜黃縣等贛州市全部縣(區(qū))、吉安市和撫州市部分縣(區(qū))共31個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
1.2 研究內容 截止2016年底,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實驗室基礎設施、檢驗技術人員、開展檢驗項目等方面。
1.3 研究方法 采取實地調研、資料查詢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區(qū)域內的縣(區(qū))疾控中心的衛(wèi)生檢驗能力進行調查分析。
1.4 分析方法 利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實行數據雙錄入,經數據整理,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1 實驗室建設情況 截止2016年底,贛南蘇區(qū)區(qū)域內31個縣(區(qū))疾控中心實驗室建筑面積平均為930m2,面積最大的是章貢區(qū)1636m2,最小的是龍南縣521m2,實驗室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平均比例為34.24%,比例最大的是崇義縣54.76%,最小的是龍南縣23.79%,贛南蘇區(qū)有章貢區(qū)、瑞金市、吉安縣、南豐縣等17個疾控中心達到國家標準[2](縣級實驗室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少于35%),達標率為54.84%。詳細見表1。
2.2 檢驗項目開展情況 縣(區(qū))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開展的工作項目(A類檢驗項目)118項,根據地域特點和需求應開展的工作項目(B類檢驗項目)61項。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級疾控中心中,平均開展A類檢驗項目為104項,平均擁有率為88.14%。其中開展A類檢驗項目最多的單位為118項,擁有率為100%;最少的為88項,擁有率為74.58%。A類檢驗項目擁有率達90%以上的有章貢、大余、吉州、萬安等14個縣(區(qū))。平均開展B類檢驗項目16項,平均擁有率為26.23%,其中開展B類檢驗項目最多為56項,擁有率為91.80%,最少的為2項,擁有率為3.28%。詳細見表2。
2.3 檢驗人員情況 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查詢,2016年底,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級疾控中心在職職工1139人,其中檢驗人員179人,占總人數15.72%,在編人員139人,編外人員40人。學歷構成為大學本科34人,占18.99%,大專66人,占36.87%,中專高中77人,占43.02%,初中及以下2人,占1.12%。職稱構成為高級職稱4人,占2.23%,中級職稱71人,占39.67%,初級職稱79人,占44.13%,無技術職稱25人,占13.97%。年齡構成51-55歲年齡組人數最多為36人,占20.11%。詳細見圖1、圖2。
表1 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疾控中心實驗室建設情況
圖1 2016年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檢驗人員年齡分布
表2 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疾控中心檢驗項目開展情況
圖2 2016年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檢驗人員職稱分布
2.4 實驗設備 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疾控中心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平均種類擁有率及數量擁有率為A類>B類>C類。平均擁有A類34種50臺件,種類擁有率為87.18%,數量擁有率為81.97%;平均擁有B類39種68臺件,種類擁有率為82.97%,數量擁有率為63.55%;平均擁有C類5種5臺件,種類擁有率為18.52%,數量擁有率為17.86%。與國家標準要求相比較,主要缺少A類設備薄層色譜系統(tǒng)、紫外線強度分析儀、液氮罐、防護級、環(huán)境級χ、γ射線劑量儀等5種類11臺件;B類設備生物解剖鏡、熒光顯微鏡、水中微生物膜過濾裝置等8種39臺件;C類設備厭氧培養(yǎng)箱、倒置顯微鏡、吹掃捕獲裝置、微波漏能測定儀等22種23臺件。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級疾控中心中沒有1個單位擁有儀器設備種類和數量達到國家標準,其中擁有A類種類及數量最多為寧都、尋烏和萬安,均為38種60臺件;擁有B類種類最多的為信豐、于都,均為46種;擁有B類數量最多的為寧都,為100臺件;擁有C類種類最多的為黎川與樂安,均為8種;數量最多的為樂安,為11臺件。詳細見表3。
衛(wèi)生檢驗是疾控中心重要工作職責之一,是疾控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支撐,直接體現(xiàn)著各級疾控機構的疾病防控技術水平。2012年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贛南蘇區(qū)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投入,疾控服務能力有了較大提升[3],衛(wèi)生檢驗能力建設也有了明顯改善,但與國家標準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此次調查顯示,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級實驗室建筑面積平均為930m2,實驗室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平均比例為34.24%,略低于國家規(guī)定的縣級實驗室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少于35%的標準,其中贛縣、崇義、南豐等17家疾控中心實驗室面積達到國家標準,僅占總數的45.16%。而據李潔等人報道[4],在我省中北部縣區(qū)的九江市各縣區(qū)疾控中心實驗室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達標率達91.67%,由此可見,贛南蘇區(qū)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與我省中北部縣區(qū)也存在較大差距,應加大實驗室基礎建設,擴大實驗室建筑面積。
表3 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實驗室儀器設備情況
此次調查統(tǒng)計,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疾控中心開展A類項目的平均擁有率為88.14%;開展B類檢驗項目的平均擁有率較低,僅為26.23%,而根據國家規(guī)定縣(區(qū))級疾控機構應具備開展A類檢驗項目118項、B類檢驗項目61項的標準,沒有一個達到國家標準。經研究分析,未開展的A、B類項目中,究其原因,主要因為缺少檢驗技術人員與相應的儀器設備所致,這與鄒明霞[5]報道的基本一致。疾控體系建設核心要素是人才,疾控人才隊伍建設是疾控能力建設的基礎[6],高素質的檢驗技術人員是確保檢驗工作質量的根本保障[7],截止2016年底,贛南蘇區(qū)31個縣(區(qū))級疾控中心的檢驗人員占總人數比例的15.72%,而學歷以中專高中者所占比例最大,為43.02%,職稱以中級、初級為主,占83.80%,與河南省縣(區(qū))疾控中心情況相近[8],而與浙江省相比[9],檢驗人員無論是人數占總人數比例還是高、中級職稱所占比例都偏低。贛南蘇區(qū)多為山區(qū),經濟相對不發(fā)達,且縣區(qū)級疾控中心所承擔的檢驗項目繁多,檢驗工作任務繁重,絕大多數檢驗人員都是每人肩負多個崗位,檢驗人員承擔的工作任務與獲得的福利待遇不相符合,造成檢驗人才隊伍不穩(wěn)定,尤其是年輕的檢驗人員流失嚴重,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極個別疾控中心僅有3名檢驗人員,根本無法滿足實驗室正常工作需求,嚴重影響檢驗工作質量。就實驗設備而言,目前的配置與國家標準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實驗設備種類及數量都相對偏低,同時存在實驗設備陳舊老化現(xiàn)象,而隨著近年檢驗技術較快發(fā)展更新,更加難以適應當前工作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檢驗能力的提升。
衛(wèi)生檢驗能力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而綜合的建設,主要涉及到人員、技術、設備、管理等諸多方面[10],衛(wèi)生檢驗能力建設水平直接影響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應急處置,因此,針對目前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衛(wèi)生檢驗能力現(xiàn)狀,經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提升策略:一是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對贛南蘇區(qū)疾控中心的資金項目投入,并向實驗室建設方面傾斜,以提升衛(wèi)生檢驗能力;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解決人員編制問題,嚴格人員準入機制,引進衛(wèi)生技術人才,充實衛(wèi)生檢驗人才隊伍,同時建立完善人才激勵管理機制,穩(wěn)定檢驗專業(yè)隊伍;三是建立省、市、縣三級檢驗人才聯(lián)動培訓機制,加強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應用與培訓,提升衛(wèi)生檢驗能力;四是加大實驗設備投入,及時更新實驗設備,達到國家標準要求,以適應新技術和新項目的開展;五是規(guī)范實驗室管理,建立健全實驗室管理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衛(wèi)生檢驗工作程序,確保實驗室科學高效運行,不斷提升衛(wèi)生檢驗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