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劉劍榮
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患者由于嚴重的基礎疾病、免疫功能低下,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侵入性操作開展,增加了醫(yī)院感染的危險性,因而被界定為醫(yī)院感染的易感群體,ICU被界定為醫(yī)院感染的高發(fā)學科[1]。為了解我院ICU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為臨床抗感染治療提供依據(jù),筆者對我院ICU2016年1月-2016年12月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回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標本來源 病原菌均來自于我院ICU2016年1月-2016年12月間住院患者送檢的痰液、尿液、血液、胸腹水、分泌物、引流液等標本。
1.2 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 菌株分離培養(yǎng)按照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2]進行,鑒定及藥敏性試驗均采用法國梅里埃的全自動細菌鑒定儀進行。
1.3 參考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 ATCC:27853,金黃色葡萄菌 ATCC:25923,糞腸球菌ATCC:29212均來自江西省臨床檢驗中心。
2.1 病原菌標本來源分布 2016年1月-2016年12月ICU送檢標本1520例,其中痰液942例,血液190例,尿液175例,胸腹水46例,分泌物 35例,其它132例,分離病原菌406株,301株來自痰液占74.1%,50株來自于尿液占12.3%,20株來自血液占4.9%,15株來自胸腹水3.7%,20株來自其它標本,病原菌分布見表1。
表1 ICU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2.2 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耐藥率 見表2、表3。
2.3 此次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中,多重耐藥率分別為21.2%,56.6%,產ESBLs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為58.3%、66%,MRSA為37.9%。
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由于嚴重的基礎疾病,長期臥床,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造成ICU醫(y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醫(yī)院其他病房,此次調查中病原菌標本來源中呼吸道居第一位占74.1%與相關報道相符[3],但明顯低于徐鳳琴等[4]報道的 89.2%,與不同醫(yī)院患者病情不同,使用機械通氣等不一致相關,因而加強呼氣機相關肺炎的預防控制十分重要。
表2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表3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
在送檢標本分離到的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 73.4%,與陶星辰等[5]報道的 70.9%相符。 但高于郎梅春等[6]報道的57.2%,可能與患者病情,臨床醫(yī)生用藥習慣不同等因素相關。分離的革蘭陰性桿菌中以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占33.7%,與文獻報道一致[7]。該菌對阿米卡星、頭孢吡肟、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30%,對亞胺培南耐藥率37.2%,對頭孢噻肟耐藥率71.5%,提示要依據(jù)藥敏結果使用抗菌藥物,該菌主要耐藥機制是外膜通透性障礙,作用靶位改變,產生滅活酶,形成生物膜,主動外排泵等,產金屬酶是銅綠假單胞菌耐亞胺培南的主要機制之一[8],該菌是重癥監(jiān)護病房獲得性感染的常見條件致病菌,要警惕其醫(yī)院感染爆發(fā)流行。鮑曼不動桿菌的外膜通透性約為大腸埃希菌的1.0%~3.0%。這是該菌對各類抗菌藥物耐藥率高的主要原因[9]。本次調查中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嚴重,對抗菌藥物耐藥率在58.7%~82.6%,多重耐藥菌比率達 56.6%,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要做好隔離措施,防止耐藥菌傳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都是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常見菌。本調查中,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產ESBLs比率分別為58.3%、66%,高于吉維民[10]報道的 42.9%、45%,低于徐鳳琴[4]等報道的69.2%、71.1%。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類抗菌藥物耐藥率高≥50%,對亞胺培南耐藥率為0。提示亞胺培南可作為產ESBLs菌株的經驗性治療,產ESBLs細菌的β-內酰胺酶基因通過質粒轉化,轉導和接合等方式致其耐藥性在不同菌株中轉移,造成產ESBLs細菌的傳播,導致產ESBLs的耐藥性增加。
本次分離的革蘭陽性球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占首位,MRSA檢出率為37.9%,低于郎梅春[6]等報道的53%,低于胡雪飛等[11]報道的53.8%,有報道稱MRSA對所有β-內酰胺類及酶復合制劑藥物耐藥[12]。此調查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青霉素100%耐藥,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敏感性均大于90%,應依據(jù)藥敏結果用藥。屎腸球菌無論分離率還是耐藥率均高于糞腸球菌,但均未檢出耐萬古霉素菌株。分離的真菌主要為白念珠菌,與患者嚴重的基礎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相關。
總之ICU是危重患者監(jiān)護治療場所,是醫(yī)院感染高發(fā)區(qū)。因此堅持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了解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對抗菌藥物敏感性,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減少細菌耐藥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