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學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一堂課下來學生死氣沉沉,鴉雀無聲,課堂紀律是保持了,但是學習效果到底如何,我們可想而知。提高高中課堂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敢問、會問、善問的能力關(guān)鍵在于教師能否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能力是本文重點論述的對象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問題;情境
高中生視野相對開闊,有主見也有個性,碰到新事物會有一種探索的欲望,這說明他們有問題意識的種子。要想讓這枚種子發(fā)芽壯大,就需要為它提供合適的土壤,換言之,就是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于發(fā)問、質(zhì)疑的氛圍和環(huán)境。
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活動時,應該圍繞問題去思考,如何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疑惑、提出疑問,進一步探究并解決疑惑;教師選擇問題要有技巧,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性與思辨性結(jié)合的問題;在實施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這種情境喚醒學生過往的認知和體驗,引導學生去體會、思考和感悟。比如,上《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課文,在導入語的設計上就可以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情境: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外建筑圖片,給同學們一點時間讓他們觀察哪些屬于中國特色的建筑。然后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為什么會做出這種選擇?從中外建筑的圖片對比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建筑有什么特點?(顏色鮮艷,墻體多朱紅色,屋頂用綠瓦,圖案繁復,屋檐高高飛起等等。)而這些都只是中國本土建筑的一部分,要認識中國建筑的全貌,還需要跟著梁思成先生去逐步拆解中國古建筑的“文法”和“詞匯”。這短短的導入語,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中國建筑究竟有什么特征”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方面要讓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愛提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懂得什么樣的問題才是合宜的,不能天馬行空亂提一氣。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采用恰當?shù)姆绞教釂?,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分析和提問,可以在內(nèi)容的對比處入手,可以聯(lián)系不同時空生疑,可以在知識遷移的時候生疑,可以從字面本身入手,也可以從情感價值觀入手等等,從同一內(nèi)容的不同側(cè)面發(fā)現(xiàn)令人驚奇的東西,讓學生學會對問題進行整理和歸納,強化學生問題意識。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從小就聰明能干,知書達理,相貌美麗。作為妻子,她賢惠勤勞,持家有方,守禮持重,深愛著焦仲卿;作為兒媳,她孝順婆婆,很有教養(yǎng),進退都遵照婆婆的意思??墒沁@樣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在焦母口中卻變得沒有禮節(jié),一舉一動全憑自己的意思,甚至連相貌都不如東家的秦羅敷,看到她就一肚子氣,真是一無是處。所以這位婆婆要求自己的兒子馬上把劉蘭芝打發(fā)掉,焦仲卿盡管舍不得,卻又不得不遵從母命,二人明明深深相愛,卻要以悲劇來結(jié)尾,著實令人唏噓。為什么這樣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如此薄命呢?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可以先啟示同學們有沒有聽過類似的故事。大多數(shù)同學回答《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有同學回答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一曲悲傷的《釵頭鳳》。陸游與唐婉是表兄妹的關(guān)系,二人結(jié)成夫妻后一直非常恩愛,但只是因為陸游的母親不喜歡唐婉,二人也只能分離,像焦劉二人一樣另行嫁娶,從此天各一方,唐婉也因此抑郁而終。在這些傳說故事之中,陸唐二人和焦劉二人的愛情遭遇最為相似,都是因為婆婆不喜歡兒媳婦造成悲劇的。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中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禮記·內(nèi)則》中云:“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道焉,身沒不衰?!痹谶@兩部有關(guān)儀禮的書中都說,如果兒媳婦惹得公公婆婆不高興或者看不順眼,那就可以休回娘家了。而劉蘭芝的婆婆要將劉蘭芝趕出家門的理由正是:“吾意久懷忿”。通過與同類故事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同學們不僅解決了前文提出的問題,而且增加了知識的廣度。
再說劉蘭芝被休回娘家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喜歡,其中還有太守的兒子,都還愿意娶她,劉蘭芝的身價為什么不降反高呢?這就需要同學們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去探索了。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作者為什么要讓故事情節(jié)這樣發(fā)展呢?他的用意在哪里?從這一角度去思考的話,這一情節(jié)說明劉蘭芝的美貌賢惠是遠近聞名的,焦家不要別人還搶著要呢,從而突顯出焦母逼迫蘭芝離開的蠻橫無理。從漢代的歷史出發(fā)來考量的話,那么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難道當時被休的女子不被人鄙視嗎?被休的女子還可以任意再嫁嗎?女子和男子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嗎?等等。考查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的社會確實沒有嚴格的貞操觀念,婦女可以離婚再嫁,男子也愿意娶離過婚的女人,嫁娶比較自由。如西漢時的朱買臣早年貧困,遭到妻子嫌棄,他的妻子哭鬧著要求丈夫和他離婚,一紙休書到手后立馬改嫁他人;東漢時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博學善音律,先是嫁給河東衛(wèi)仲道,后又嫁與匈奴左賢王,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生下兩子,最終嫁給董祀,育有一雙兒女,前后三嫁,也沒人罵她不知廉恥;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娡先嫁金王孫,后又嫁給太子,后來做了太后。當時連皇家也不在意婦女再婚,民間婦女再婚就更不足為奇了。學生從多個角度切入這一問題,帶著問題閱讀,在探究的過程中又生發(fā)出新的疑問,從各自的視角進行合理的分析,最終解決疑惑,興趣盎然。
參考文獻:
[1] 李蘇.高中語文“問題導學質(zhì)疑探究”模式淺談[J].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9).
[2]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255.
[3] 楊天宇撰.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37.
作者簡介:
段利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