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殿清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這是新時代對于法治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示范作用和主導作用十分重要。黨員干部要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法律法規(guī),提高法治素養(yǎng)、確立法治意識、形成法治思維習慣,自覺主動地守法、用法。
黨員干部法治思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所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復雜而全面的法治系統(tǒng)工程,包括立法、司法、法律監(jiān)督和全民守法等。黨員干部作為這項工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離不開以法治思維來分析、判斷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黨員干部法治思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治保障,離不開具備良好法律意識、法治思維的廣大黨員干部。黨員干部作為地方各方面事務的管理者,必須運用法治思維進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處理社會矛盾糾紛,帶頭守法,從而引領全社會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
黨員干部法治思維是促進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建設法治社會,關鍵在于依法行政,核心在于黨員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依法行政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在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社會事務依法進行管理的活動。依法行政能力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國家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管理的能力,包括運用法律法規(guī)解決行政管理問題的能力、智慧和技巧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能力要由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來體現。
黨員干部法治思維是推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為新時代的鮮明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偉大成就,使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項建設基本納入法治化軌道。因此,運用法治思維應當成為黨員干部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迫切需要和內在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是黨員干部在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強化這方面的能力建設,顯得更加緊迫和必要。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學會運用法治思維應成為黨員干部依法執(zhí)政和管理社會的基本功。
合法性思維。黨員干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zhí)行,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推動發(fā)展、深化改革,都應不斷審視其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和要求,包括行為的目的是否合法、行為的權限是否合法、行為的內容是否合法、行為的手段是否合法、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等。
公平正義思維。法治體現了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原則,讓公眾有序參與決策,決策反映和體現公眾利益和各方意見,這是公平正義在決策領域的體現。在行政執(zhí)法中,隨意執(zhí)法、選擇性執(zhí)法,都不是法治思維,難以取信于民,也難以真正有效和長效。
權責一致思維。黨員干部依法享有多大權力,就應當承擔多大責任,不應當有無責任的權力,也不應當有無權力的責任。實現權責一致的思維必須做到授予權力,明確責任;接受權力,接受責任;履行權力,履行責任;使用權力,擔負責任;懈怠權力,拷問責任;褻瀆權力,追究責任;以權謀私,依法查處。
責任后果思維。法治既是行為之治,也是后果之治。有行為必定會產生后果,行為者要對其行為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對黨員干部而言,必須對其權力行使和職責履行行為承擔責任后果,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失職必問責,一旦發(fā)現違法行為要及時糾正,發(fā)現越權行為要及時予以制止,被侵犯權利的要得到有效救助保護,造成損害損失的要依法給予賠償,違法犯罪的必須予以懲處。
權力制約思維。限制和監(jiān)督權力,保障和維護權利,是法治的精髓,也是法治思維的核心。黨員干部要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的意識,培養(yǎng)嚴格規(guī)范行使權力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在用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時間段都自覺接受制約和監(jiān)督,杜絕為所欲為和膽大妄為。
加強法治學習。黨員干部作為執(zhí)政工作的具體實施者,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民主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還應具備必要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知識。建立健全黨員干部學法用法的長效機制,通過定期開展專家講座、學習培訓、黨內生活學習等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使法律知識、法治精神內化于黨員干部自覺的精神修養(yǎng),外化于自覺的服務人民行動。
培養(yǎng)法治思維。養(yǎng)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么是法治思維,為什么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黨員干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黨員干部自發(fā)的心理需求,養(yǎng)成依法履職、依規(guī)辦事的習慣。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guī)、又合情合理。
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guī)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現象。事實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wěn),只能越維越不穩(wěn),因此,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考核依法履職。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依法管理納入對黨員干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黨員干部要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黨員干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建立監(jiān)督機制。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黨員干部一定要帶頭學法懂法守法,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嚴格執(zhí)行黨風廉政法規(guī)制度。在處理問題時要有法律規(guī)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guī)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養(yǎng)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