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灌云縣下車動物防檢站,222231)
徐本年,孫克年(通訊作者)
以嘔吐和便血為主癥的犬血痢,一年四季均見發(fā)生,但以夏秋為發(fā)病盛期,且以引進的狼犬發(fā)病率較高,而土種犬則對本病有較強抵抗力。筆者近年來共診治犬血痢20例,根據(jù)中獸醫(yī)理論辨證分析,可分為三個基本證型,其中17例為濕熱藴結型、2例為血瘀滯留型、1例為氣不攝血型。用中藥治療,共治愈19例。
1.1 濕熱藴結型 臨床癥見:患犬發(fā)熱,體溫39.5℃-40.5℃,心跳加快,95~170次/min,呼吸20-25次/min,精神不振,喜臥,食欲廢絕。病初嘔吐、嘔吐物含有灰白色黏涎,口干臭但喜飲水,舌色深紅舌苔黃厚,腸音不振、有流水音,里急后重,頻頻排出呈番茄汁樣腥臭難聞血便,大便附有腸黏膜或膿性黏液,小便短赤。2-3天后患犬急劇脫水,眼球下陷、鼻鏡干燥、皮膚彈性降低,可視黏膜蒼白、發(fā)紺、舌面皺縮,視力模糊,嗜睡,四肢末端發(fā)涼,最終以重度脫水和腸道感染而死亡。
1.2 血瘀滯留型 患犬臨床上可見呻吟不安、腹部脹痛,回首顧腹,拒按,食欲廢絕,體溫升高,口內酸臭,不斷嘔吐,吐物多為黃褐色腐臭食糜。舌苔黃厚,口色呈青紫色,排齒及舌下有明顯瘀血帶。腸音弱或消失,大便呈暗紅色或灰黑色溏便,其中混有不規(guī)則暗紅色凝血塊。心音弱而慢,65-70次/min,呼吸 20-30次/min。
1.3 氣不攝血型 患犬體溫、心跳及呼吸基本正常,精神倦怠喜臥,對外刺激反應遲鈍,食欲減退,有時口角流涎,舌苔白膩,舌色淡白,有時干嘔無物、腸音減弱,不時作排糞姿態(tài),但排物量微,大便呈灰褐色,其中混有暗紅色血液,有的糞便有潛血。
2.1 濕熱藴結型 以清熱涼血止血、澀腸止瀉為治則,基本方用郁金散加味①處方:郁金15g,黃連、黃芩、黃柏各 10g,梔子 8g,白芍 10g,白頭翁15g,地榆炭、炒槐花各20g,側伯葉15g,半夏15g,甘草3g。共加水煎汁內服,1劑/天,連用2-3天。
方解:方中黃連、黃芩、黃柏、白芍清熱燥濕止瀉,郁金、白頭翁涼腸血熱止瀉;地榆炭、炒槐花、側柏葉、黃芩、白頭翁均清大腸血熱而能止血;梔子、郁金、白芍、側柏消腫定痛;甘草安神、清解內毒素。半夏止嘔吐、化食。
2.2 血瘀滯留型 以活血化瘀、消積導滯為治則:①蒲黃、郁金、血竭各15g,沒藥10g,代赭石、赤石脂、大黃炭各15g,萊菔子、青皮、檳榔各20g。將大黃炭研為細末,余藥水煎2次,加入大黃炭末攪勻,分三次灌服。1劑/天,連用2-3天。
方解:方中蒲黃活血行瘀止血止痛;郁金散瘀行氣止血止痛,血竭散瘀消腫止血止痛;沒藥破血瘀、消腫止痛止血;代赭石消胃脹痛、止血;赤石脂收斂腸道止血。赤石脂、大黃炭澀腸止瀉;萊菔子、代赭石平胃降逆氣而止吐;青皮、檳榔健脾胃、化食健胃。
2.3 氣不攝血型 以補中益氣、養(yǎng)血攝血為治則。處方:黃芪30g,黨參、白術、茯神、大棗、當歸、仙鶴草、山藥各20g,干姜 10g,甘草5g。
方解:黨參、黃芪補中益氣、健胃養(yǎng)血;當歸、大棗補肝胃補血。仙鶴草補虛止血;白術、黃芪、山藥補脾止瀉;干姜溫中散止嘔吐;茯神強心安神;黃芪行氣止痛、當歸去瘀止痛、干姜溫中散寒止痛;甘草補脾胃解炎性毒素。
2016年7月5日下本鎮(zhèn)下本村焦某一條灰色狼犬就診。臨床檢查:患犬雄性,體重約35kg,體溫41.2℃,脈搏159次/min,呼吸38次/min。神疲多臥,體瘦毛焦,上吐下瀉,糞便呈番茄樣有明顯腥臭味,糞中夾混有暗紅血液及腸黏膜,食欲廢絕,有時飲少量清水,口干舌淡,口味酸臭、舌苔黃厚,嘔吐物呈灰白色,有時酸臭味,可視黏膜蒼白,發(fā)紺。尿少呈茶色。據(jù)發(fā)病情況及臨床癥狀,診斷為濕熱藴結型血痢,遂按上述濕熱藴結型處方:取藥如法服藥1劑,次日復診病犬病情明顯好轉,接著又內服1劑,該犬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