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煒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上海 200092)
文人結社源于漢代梁園雅集,魏晉時期蘭亭修禊、竹林七賢等對后世影響深遠[1]。明代文人結社在洪熙至成化年間初興,至天啟崇禎達到高峰。晚明可考的文人社團多達130例,尤以讀書講學和舉業(yè)選文類社團為盛[2]。復社是晚明文人社團的典型,源于“拂水山房社”,成型于崇禎二年,南明覆滅后名存實亡,然影響及至清初。復社成員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直隸、浙江、江西等地,最多達3000多人,可分為4類:①東林子弟,如顧憲成之孫顧樞;②世家子弟,多為地方望族,如冒襄;③地方賢達子弟,如陳子龍等;④無家世可依者[1]。與此同時,晚明文化繁榮、社會風氣日趨奢靡,造園普及,園林成為文人詩酒之會的絕佳場所。
復社前后經歷大型社集12次,主要集中在蘇州、金陵兩地的寺院園林和公共園林,主要活動有宴飲、詩詠唱和、歌舞、觀劇、選美等?!稄蜕缂o略》、冒襄的《同人集》等詳細記錄了這些集會[1-3]。通過歷次集會的描述,復社大型社集與晚明園林的關系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①園林為社集提供足夠的集會空間;②園林周邊交通便利,方便舟車停靠,成員往來;③園林需要相應的配套,如餐廳、廚房、客房,滿足成員詩酒宴飲需求;④園林靠近室外景點,便于同社諸子結伴游玩;⑤鼎革后的大型集會往往帶有反清復明的政治色彩,集會園林的地址較先前有所不同,需要隱蔽性較好。
除上述12次的大型社集外,復社的其余社集多是局部成員的小型集會,包括夏日小集、中秋雅會、虎丘放舟、登樓賦詩等。復社成員中,世家子弟通常是文人結社的發(fā)起人,地方賢達子弟是文人雅集的主力群體;而無家世可依者多無結社雅集記載。因此以世家子弟冒襄、地方賢達子弟陳子龍為代表,通過分析其文集,研究小型社集與晚明園林之間的可能聯(lián)系。
陳子龍,松江華亭人,云間幾社的創(chuàng)始人,后加入復社,與李雯、宋征輿并稱“云間三子”。以《陳子龍全集》為考察對象,與社集相關的作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①諸子游賞,如《九日南郊社集》;②諸子宴飲,如《中秋宴友》;③諸子唱和,如《除夕和友韻》;④諸子送迎,如《送密之歸皖桐》。通過對《全集》的詩文解讀可知,陳子龍作為地方賢達子弟的代表,家境普通,本身并無財力營園,與同社諸子的結社活動主要發(fā)生在自然山水、公共園林或友人的私家園林。詩文通常借園林景物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情懷,對于園林建設關注較少?!度凡⑽闯霈F(xiàn)游記、園記類文體的作品。這種情況同樣出現(xiàn)在宋征輿《林屋文稿》、李雯《蓼齋集》、吳應箕《樓山堂集》中。
冒襄,江蘇如皋人,復社后期領袖,曾在金陵組織桃葉渡大會,明亡后歸隱水繪園。該園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園中有妙隱香林、壹默齋、枕煙亭、寒碧堂、洗缽池、鶴嶼、小三吾、波煙亭、湘中閣、鏡閣、煙樹樓、碧落廬等十余處佳境。小三吾亭是文人唱和最佳處,澀浪坡是仿效蘭亭曲水流觴之所,湘中閣則是登高賦詩之處??滴跛哪甏?,王士禎、冒襄等八人于水繪園舉行修楔。水繪園承載了冒襄作為遺民的所有精神文化活動,結社雅集,感懷傷時,寄托遺民對故國的思念。
冒襄所營水繪園,亭閣坡溪互為對景,雅集通常選擇面水亭閣或者可遠眺的亭閣,可見雅集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需求。但冒襄營園初衷從園名、景名均未見其為結社雅集特意營構園景,園林依舊只是文人雅集的物質空間載體和吟詠對象。
對比大型社集、小型社集與晚明園林的關系可知:①在結社活動上,除常規(guī)宴飲、詩歌唱和外,大型社集活動較小型社集增加了觀劇、歌舞、政治慶功等內容;②在結社地點選擇上,大型社集傾向于大型的寺院園林、公共園林,對園林空間容量、交通、配套設施等要求較高,以便滿足諸多社團成員的需求;而小型社集的地點選擇較為靈活,從私家園林、公共園林到自然山水均可。
對比不同類型成員的小型社集可知:①世家子弟財力雄厚,對于園林營造也較為熱衷,能夠為結社提供私家園林場地,亦出現(xiàn)了完整的園記、游記;②地方賢達子弟多數并無園林建設,同時其園記、游記類作品比重很小。這種現(xiàn)象與復社成員境遇吻合,復社成員以中小官吏、生員舉人為主,經濟實力薄弱,報國情懷的詩文多于山水游記,同時復社以舉業(yè)復古為主旨的社集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成員社集與園林的關系不會過于密切。總體而言,世家子弟雖在經濟實力上能夠通過營造私家園林來廣結文人墨客,然其文人結社的活動內容與陳子龍等地方賢達子弟相比,并沒有太多不同,且文人雅集對園林空間營造的影響也并不占主導地位。
1 王恩俊.復社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