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南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南陽 473004)
《大觀茶論》又叫《茶論》,是宋代皇帝趙佶所寫的關于制茶、烹茶的茶葉專著?!洞笥^茶論》是古代茶書的重要參考文獻,反映了宋時期我國發(fā)達的茶業(yè)貿(mào)易,并為后人的制茶烹茶提供了教科書式的參考。在書中提到了許多中國古代特色的地方風俗。例如,斗茶、蒸制青團茶燈。茶論成書于北宋,文本古言與現(xiàn)代白話文相差甚遠。再加上書中所著大多是地方風俗、茶葉風尚,茶語言本身的特殊性也導致了翻譯的難度。因此《大觀茶論》內(nèi)容的外文翻譯十分困難。由此書英語翻譯也映射出現(xiàn)今英語翻譯的誤區(qū),并從其中歸納出了許多適應當今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的翻譯方面?!洞笥^茶論》不僅為我國茶文化及歷史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還促進了茶文化的全球化推廣及英語翻譯方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要想用英語翻譯《大觀茶論》,首先要解析古文,將書中的特殊用語、古今異議詞、通假字等,轉變?yōu)楝F(xiàn)代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大觀茶論最重要的章節(jié)便是“點茶”,其古文解析成現(xiàn)代白話文,便是一種在唐宋盛行的煮茶方法。而這種方法分離重組應用到英語翻譯中來。比如,從煮茶水的多寡、氣候的濕度變化,我們可以創(chuàng)新出增添省略法來進行翻譯工作?!洞笥^茶論》不僅在古文解析后的現(xiàn)代用語中,方便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傳播,還以此類比應用到英語翻譯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學者在進行古文解析時,并沒有根據(jù)文中意思直接翻譯成白話文,而是結合歷史和人物軼事將古文,通過自己主觀意識加上客觀意思,再解析成現(xiàn)代我們看到的《大觀茶論說》。因此《大觀茶論》的古文解析因人而異,各類版本多有不同。
茶文化作為中國外交手段的主要應用項目,《大觀茶論》必將是英語應用的重點?!洞笥^茶論》的英語應用不僅體現(xiàn)在其內(nèi)容自身的特殊性,促進了英語翻譯的發(fā)展,尤其是特殊語言。如茶語言的產(chǎn)生,其茶論中的優(yōu)秀觀點也是英語翻譯方法的借鑒。一方面,《大觀茶論》中的特殊詞匯“烹試、斗茶、甌閩”等,融合意義甚廣,促使英語翻譯工作者為其龐大的語言體系及系統(tǒng)茶學創(chuàng)造出符合其本身意義的特定詞組;另一方面,茶論中的制茶工藝里,關于不同茶種沖泡方式的不同及搖晃次數(shù)的多寡,可以根據(jù)情況而具體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而古文解析中為了語句表達通順,需要增加或減少相應的連接詞,這可以總結出翻譯中的增添法和省略法。綜上所述,《大觀茶論》這部歷史巨著,不僅以其豐富的語言體系推動翻譯的高階發(fā)展,并且還為英語翻譯工作提供了許多實用性借鑒。
在《茶論》中描寫“烹試”茶葉的時候,經(jīng)常會通過不同茶種的品質(zhì)特性,分開烹試。但為了味道口感及茶功能的最優(yōu)使用,又將這些已經(jīng)烹試好的茶葉,二次烹試并進行重組融合。英語翻譯借鑒“烹試”方法,在翻譯時適當改善語句順序,將長句分開翻譯,再通過翻譯后的語法順序,合并成一個完整的句子。這種重組翻譯方式,主要是為了語句翻譯的通順與簡便。在英語翻譯看一個長句時,我們往往會不知從何下手,而就像烹試中分開加水、加料一樣,在長句中分別找出主、謂、賓、定、狀、補等結構元素,將它們分別翻譯,再重組合并,提高了英語翻譯的效率和準確性。翻譯工作者往往利用重組翻譯方式,對長文本進行邏輯整合梳理,也提高了自己的翻譯邏輯技巧。
《大觀茶論》里的斗茶風尚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岸凡琛笔鞘加谔扑螘r期古代人民關于茶的比賽。斗茶時,參賽者輪流烹煮自己攜帶茶種,然后交由眾人點評分高下。斗茶時,人們所用的茶都是茶餅及其碾壓成末狀的茶粉。斗茶最重要的是烹煮的茶味與口感,茶葉粉末作為輔助性材料,通常是在茶葉加入后,參賽者根據(jù)氣味和口感的多寡,來進行添加或去除正在烹煮的茶粉。這種通過輔助性加減法來控制茶葉泡制質(zhì)量的方法,運用在英語教學中便形成了增添省略翻譯法。整個句子是茶葉,其余的修飾詞、語氣詞或連接介詞則是茶葉的粉末,根據(jù)整句翻譯過后的通順度與完整度進行修改完善。去掉多余的副詞,增添連接主要詞句的介詞。增添省略翻譯法讓翻譯過后的中英文讀起來并不生硬,能夠提高英語翻譯的流暢度和審美觀感。
點茶是宋代茶道的時尚玩法,常見于斗茶之中;點茶也是茶禮和茶藝的一種,是制茶工藝中分茶的基礎。在點茶時,人們可以兩兩一組,也可以獨自點茶、品茶。在宋代,點茶通常作為一種對對方尊敬的禮儀。在飲茶活動時,為對方點茶,對方再回敬給自己,雙方交互友好,循環(huán)往復,促進友誼和諧及文化交流。點茶時可以由上到下緩緩倒茶,也可以根據(jù)茶具的特點和人的座位順時針或逆時針進行點水?;诖?,在不影響翻譯整體脈絡的同時,根據(jù)點茶手法的不同總結出了英語翻譯換序原則。在英語翻譯中,很多人總是直譯主謂賓的關系,導致譯文不協(xié)調(diào)。采用換序原則,保證了英語翻譯的準確性和實用性。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沒有注意的句子,也必須采用換序原則,將賓語互換到主語位置,與前后語句的連接更加符合文本。
基于《大觀茶論》中關于不同茶種不同節(jié)氣采摘播種的規(guī)律,英語翻譯也要根據(jù)不同的場景和段落創(chuàng)新翻譯方式,使翻譯更加準確、靈活。在許多英語翻譯的語句中,除了本身的字面意義外,文本還包含了許多內(nèi)涵主題,對于這樣的語句,英語翻譯便不能直接翻譯。基于茶論對茶的多元創(chuàng)造性,英語翻譯也要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不同,挖掘其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比如很多普通的一句英語用語,也許涵蓋的是基督教原理;很多常見的中文用語,卻暗含茶道天人合一思想。因此,英語翻譯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才能使翻譯貼合實際。另外,透析文章讓翻譯不僅是停留在表面,更是對本土語言國際化的二次傳播和解析。
《大觀茶論》中許多制茶的方法十分簡單。正所謂簡單即哲學,有些特殊茶種,不需要恒溫的生長環(huán)境及繁瑣的沖泡方式,便能沖泡出味道和口感最優(yōu)的茶葉。簡單便捷高效的翻譯方法,是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社會一直追尋的?!翱旖荨辈坏韧跊]有質(zhì)量?;诓枵撓碌默F(xiàn)代英語翻譯應當以簡易實用為主。中國現(xiàn)代社會逐漸與國際接軌,在中國定居的外國人與在英語國家留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因此,英語的交流和翻譯更注重簡單、實用,如同茶道精神“返璞歸真”的極簡思想。英語翻譯為提高其實用性,也必須化繁為簡,用具有邏輯性的、最便捷高效的方法翻譯出文章的核心主題。
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其嚴謹?shù)牟枵摯缶V及制茶工藝。《茶論》中對于各種茶葉嚴謹?shù)挠涊d,以及制茶、點茶等工藝中對茶的研磨圈數(shù)、晾曬溫度等嚴格的規(guī)定,才讓幾片平凡無奇的葉子成了飲食文化的瑰寶。茶文化看似悠閑、清心,是隨心所欲的一種精神境界,但為達到其境界和精神,在過程中卻需要嚴謹?shù)纳钫軐W。正所謂自律給你自由,英語翻譯也是如此,只有嚴謹,才能促進翻譯的進步;也只有注重細節(jié)的嚴謹,才能促進翻譯的進步。一方面,對英語動名詞及標點符號的運用嚴格規(guī)定,翻譯工作者不能修改語意,應當以客觀的態(tài)度去翻譯;另一方面,對所翻譯文本的歷史背景進行嚴謹考核,保證翻譯的準確度?!耙圆铻閯t”在英語翻譯方面強化精確度、嚴謹性的標準。
基于《大觀茶論》中對烹試、斗茶等茶文化風尚的總結,概括了以茶道為原則的嚴謹態(tài)度。另外,英語翻譯的方式逐漸多元化,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方法簡易實用,且有強烈的原則性。在茶文化背景下,英語翻譯勢必走向更為實用的國際化發(fā)展階段。
[1]周潔.英語翻譯方法與策略——評《當代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新探》[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8,34(01):130.
[2]余悅.中國宋代茶文化與《大觀茶論》——在日本京都演講提綱[J].農(nóng)業(yè)考古,2012(02):243-259.
[3]吳雙.論適用性標準視野下的茶葉商務英語翻譯與語言教學[J].福建茶葉,2018(04):293.
[4]李振營.英漢語言文化差異下論茶文化思維在政論英語翻譯中的實踐[J].福建茶葉,2018(0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