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喜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梗溶栓治療中檢測D-二聚體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81例患者患有急性心梗進行研究,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溶栓組(51例)與末溶栓組 (30例),溶栓組在治療后對比冠狀動脈是否開通,根據結果可劃分為溶栓再通組(29例)與溶栓未通組(22例),檢測不同組別D-二聚體水平不同時間點變化,觀察對比各組血漿D-二聚體差異。結果 溶栓再通組的患者溶栓之前與溶栓之后的2 h,6 h血漿內所含有的D-二聚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溶栓為未通組與溶栓后2 h、6 h的血漿中的D-二聚體含量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患有急性心?;颊逥-二聚體,能夠將溶栓再通效果有效的反應出來,可將其作為治療急性心梗、判斷冠狀動脈是否再通的指標之一。
【關鍵詞】D-二聚體;急性心梗;溶栓治療;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2
運用溶栓對患有急性心梗的患者是在纖溶酶的作用下進行質量,是將其作用于血栓中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如果將交聯(lián)纖維講解,才能使得血管處于通暢的狀態(tài)。實際上D-二聚體來源于交聯(lián)纖維蛋白中的凝塊。如果機體內的血管伴有間接性的活動性癥狀,而不能及時治療,會使得纖維溶解活動,并形成血漿D-二聚體[1]。通常情況下,醫(yī)學臨床中是將D-二聚體判定為溶解血栓的依據。本次研究對81例患有急性心梗的患者觀察,觀察患者溶栓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指標,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患有急性心梗的8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也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溶栓組(51例)男19例,女32例;年齡40~75歲,平均(62.2±4.9)歲。末溶栓再同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9~76歲,平均(62.3±4.8)歲。溶栓再同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齡42~73歲,平均(62.4±4.5)歲。溶栓未通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45~77歲,平均(62.5±4.7)歲。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150萬U的尿激酶,并將其加入到100 mL生理鹽水捏,在半小時內運用靜脈滴注進行治療,并給予其5000 U的低分子的膽素鈣,每間隔12小時為患者進行皮下注射,并要口服阿司皮林300 mg。末溶栓組內除了不使用尿激酶之外,與其他治療是一致的,并通過心電圖檢測,因此對溶栓治療急性心梗的效果進行判斷。采集在各組患者的靜脈血液,約2 mL的量,對未溶栓組內的入院時與發(fā)病后的12 h、24 h患者的血液進行抽取。采集溶栓組患者的溶栓前與溶栓后3 h,8 h的血液,在對其進行離心處理,以及給予抗凝后,將上層血清進行收集,并檢測血清內的D-二聚體。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入院時、發(fā)病后24 h、發(fā)病后48 h血漿D-二聚體水平。觀察比較不同組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6 h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用于臨床數據指標的判斷,用(x±s)、(%)分別表示計數、計量資料,運用t、x2進行檢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則P<0.05。
2 結 果
再通組與未通組急性心?;颊叩难獫{內含有D-二聚體的情況。溶栓后2 h、溶栓后6 h與溶栓前比較,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通組與未通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再通組更低,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人體內的抑制酶與人體纖溶酶間保持動態(tài)平衡,才能促使血液循環(huán)能夠正常運行。在人體內的纖溶系統(tǒng)活化指標,能夠維持血液的組織修復與流通狀態(tài)、保障血管壁的正常流通,具有一定的意義。為了能夠保障生態(tài)狀態(tài)的平衡性,在人體血管受損的情況下,如果形成血栓,能夠有效的防止從損傷的血管中流失血液。在病理的狀態(tài)下,凝血酶是作用在纖維蛋白上,轉換成為交聯(lián)的纖維蛋白,與此同時激活纖溶系統(tǒng)后,可降解纖維蛋白,并組成各類碎片。R鏈連接兩個含有D的碎片,形成D-二聚體,若D-二聚體的水平提升,進而使得血塊形成與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這種現(xiàn)象屬于一種較為敏感的標記物,但不存在差異。在臨床上,檢測D-二聚體主要是應該在深靜脈血栓、靜脈血栓栓塞的形成,以及診斷肺栓塞,一般都是將血漿內D-二聚體水平作為評價溶栓治療急性心梗的效果,該方法是一項較為有效的檢測方法。本文在結果中表明,對比溶栓前與溶栓后不同時間階段內血漿D-二聚體含量存在差異,未通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較高,究其原因可能與所運用的溶栓藥物劑量、血管狹窄并且與所形成栓子的關系有關。而溶栓再通組患者對比溶栓前與溶栓后不同時間段內血漿D-二聚體含量存在差異,再通過的患者的血液D-二聚體含量在治療后是先上升再下降的狀況,并與再通時吻合。在溶栓48小時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治療前指標差異不大,由此能夠看出,該類患者由于纖溶活性的降低、凝血活性的增強,出現(xiàn)冠狀動脈血栓、閉塞等現(xiàn)象,在這時應該及時治療抗血小板與抗凝。
綜上所述,測定血漿內的D-二聚體可有效的治療急性心梗溶栓,可將其作為治療急性心梗的方法、判斷冠狀動脈是否再通的指標。
參考文獻
[1] 陳 瑩.D-二聚體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及其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19):190-191.
[2] 張麗霞,仇麗霞.D-二聚體聯(lián)合B型利鈉肽測定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6,44(1):48-50.
[3] 王淑萍.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心理醫(yī)生,2016,22(1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