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外交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最鮮明的特征。十八大以來,學術界廣大學者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化,他們從產生背景、形成發(fā)展、概念內涵、理論淵源、時代意義、現(xiàn)實構建等方面進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豐碩成果,為當前及今后的學者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81(2018)01-0054-0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全球視野,在認清時代形勢的基礎之上,本著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思索,對世界發(fā)展大勢的考量,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科學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世界”這一時代課題,同時更為新時代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梳理總結學術界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相關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化對這一理論的認識,不斷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引向深入。
一、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的研究
國際背景層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從整體出發(fā),將當前國際形勢基本特點概括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1]53與曲星整體視角不同,黃德明教授、盧衛(wèi)彬博士聚焦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產生的國際政治背景、國際經濟背景。他們認為,在國際政治方面,自冷戰(zhàn)結束后,兩極格局瓦解,在美國居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的同時,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不斷興起,一超多強的多極化世界逐步形成,各類非國家行為體更是蓬勃發(fā)展,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國際經濟方面,一個幾乎涵蓋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世界經濟正在形成,國家間“互嵌”式結構特征愈加明顯,人類社會越來越表現(xiàn)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整體。[2]除此之外,謝文娟博士還將研究視角投放于國際安全領域和國際文化價值領域。她認為,在國際安全領域,環(huán)境污染、糧食安全、毒品泛濫、貧富分化等傳統(tǒng)全球性問題不斷凸顯,核擴散、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網絡安全等非傳統(tǒng)全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這些傳統(tǒng)問題與非傳統(tǒng)問題相互交織,使得全球問題具有鮮明的普遍性、整體性、復雜性、深刻性、嚴重性,極大地挑戰(zhàn)著新世紀的全球治理;在國際文化價值領域,以“普世價值”為核心的西方價值秩序過于強調自我中心,而忽視文明的多樣性,使其越來越不適應二十一世紀各國的發(fā)展需求,進而加劇世界秩序的失衡。[3] 43-45
相對于國際背景,國內背景層面在研究中則相對著墨較少,但仍有部分學者聚焦于此。山東省委黨校李海龍博士提出:“提倡‘命運共同體同中國夢的實現(xiàn)和改善中國的國家形象有著密切聯(lián)系?!盵4]101他認為,“中國夢”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更利于世界的和平發(fā)展,與“命運共同體”內涵具有一致性。與此同時,不斷崛起的中國要重塑話語權,塑造并維護“負責任大國”形象,也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支持。[4]101對此,謝文娟博士也撰文表示贊同,她指出,面對我國在國際社會中被曲解、誤解,甚至被“妖魔化”的困境,我們必須要改變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失聲”狀態(tài),敢于“發(fā)聲”,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3]45學者們認為,正是在如此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才應運而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綜上可以看出,目前學術界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已有著較為清晰的把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xiàn)如下:在國際背景方面,一是國際力量對比發(fā)生改變,世界趨于多極;二是全球經濟深入發(fā)展,世界交往頻繁;三是西方價值體系失序,文化趨于多元;四是全球挑戰(zhàn)日趨凸顯,人類命運趨于統(tǒng)一。而在國內背景方面,一是“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求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二是重塑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形象要求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v觀上述時代背景,無論是國際層面,還是國內層面,均體現(xiàn)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性與重要性,同時也深刻地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社會未來的正確選擇。
二、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形成發(fā)展的研究
目前國內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不斷豐富的歷史過程,具有一定的漸進性與階段性。
其中,謝文娟博士重點梳理了十八大之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產生,她以“共同體”為研究起點,力圖從根源上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形成。她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經歷了由“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過程,即:首先,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共同體”理念;其次,在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中,“命運共同體”被提出;最后,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3] 39-40呈現(xiàn)出一定的漸進性。對此,許多學者也撰文表示支持,學術界觀點較為統(tǒng)一。
十八大以后,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式提出之后,學術界關于該思想形成演變的研究便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部分學者以時間先后為邏輯脈絡,詳細梳理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國內外各類舞臺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闡述,試圖以此來說明其產生、發(fā)展、完善過程。[5]除此之外,部分學者則在此基礎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形成過程予以歸納總結,他們認為這一過程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陳須隆,他以十八大為界,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產生發(fā)展過程分為兩個部分:十八大之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萌芽時期,十八大之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斷豐富發(fā)展,并實現(xiàn)了三次飛躍。第一次飛躍,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把“共贏”提升到外交旗幟層面,并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第二次飛躍,以構建區(qū)域共同體為依托,深入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然”、“應然”問題,即“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是什么樣和應該怎樣;第三次飛躍,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大會發(fā)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講話為標志,將建立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與打造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提出了“五位一體”總布局和總路徑,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實現(xiàn)了其體系化。[6]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