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幾年前的一個場景令我至今難忘。冬天,在瑞士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最私密的會場,最高付費大佬們的專場,一幫國際大公司的企業(yè)家輪流與一撥又一撥的國際政要以及個別學者見面。我被請去談經濟走勢。
上一場剛剛結束,大家都站著交談。我一進門,一驚:個個都是大高個兒,身高1.79米的我?guī)缀跏亲畎?!?zhèn)定了一下,我馬上想到早就熟悉的事實:國際上的很多領導人,都是職業(yè)或業(yè)余運動員出身。練體育的人,以大個頭為主。
的確,大多數西方人,尤其是美國領導人都有體育方面的一技之長,有的曾經入選大學的體育代表隊,有的是職業(yè)運動員出身:美國前任財長亨利·鮑爾森就曾是大學校橄欖球隊的明星球員;I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名花樣游泳運動員;世界著名的金融機構黑石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蘇世民,曾經是校長跑隊的隊員……
不僅運動員容易做出一番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學也注重培養(yǎng)有運動員背景的學生。我的分析是,運動員出身的人——專業(yè)運動員另說,因為他們需要有異于常人的綜合條件,所以一定具備特殊的心理素質。
首先,運動員是懂得如何去競爭的一個群體。體育項目天生就帶有競爭性,運動員身處其中,就要善于競爭、樂于競爭。
其次,運動員要懂得團隊合作。即使單人項目,如乒乓球、體操、跳水、田徑等,也同樣需要團隊配合。因為一個團隊里有教練、營養(yǎng)師、陪練等,只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優(yōu)異,才可能達到高水平的競技狀態(tài)。
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競爭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題。這就是體育精神!人與人之間有競爭和合作,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競爭和合作,單靠一項是無法取勝的。運動員身上是兩者兼?zhèn)涞摹?/p>
為什么運動員出身的人在社會中往往會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有難以擊垮的自信心和號召力。一個能贏的團隊,一定也是經歷過許多逆境的團隊,不可避免有過失望、恐懼、質疑、懊惱等情緒,尤其在競爭激烈的比賽場上。
在競賽成績落后的情況下,核心人物必須摒棄雜念,千萬不能糾結在“真慘、真倒霉”的心態(tài)上,也不能妄想一舉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個球該如何打,才能把握住贏回來的機會。這種機會往往轉瞬即逝,必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這恰恰是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正是因為了解運動員的這些特征,國外商學院才特別青睞有運動背景的學生。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研:畢業(yè)20年后,哪些校友群體為母校捐款最多。結果出人意料,捐款最多的并不是學習最好的學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隊運動員背景的學生。這些學生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都是最有集體榮譽感的。
牛津大學有個久負盛名的羅德獎學金,這項創(chuàng)立110多年的獎學金有4項招生標準,其中一項就是喜愛體育,最好有運動成就。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優(yōu)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來領袖。
反觀中國,現階段我們的教育還是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太注重學習奧數、鋼琴等。在全球化時代下,只懂得奧數,不懂得與人博弈,似乎不太能適應社會變化。
如果在孩子成績過得去的基礎上,讓他們學一點符合身體特長的技能,多參加一些體育比賽,這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的心智稟賦,孩子會受益終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