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 申琳 陳安國
(河北農業(yè)大學渤海校區(qū),河北 黃驊 061100)
當前,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緩慢,若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支出根本無法滿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創(chuàng)新迫在眉睫。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的出現解決了政府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融資難的問題,但由于PPP項目涉及眾多不同立場的利益相關者,為避免利益沖突,研究PPP項目收益分配問題是項目實施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近年來,河北省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關注力度,但從整體上看整體投入度明顯不足,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比較依然明顯落后。
雖然河北省農村道路近年來已有所改觀,但與城市道路相比,在數量與質量上均有較大差距,夜間照明設施、交叉路口的路面加寬、交通標志的樹立等都亟待進一步完善。具體見表1。
表1 2009—2011年河北省農村道路情況
(續(xù))
目前,河北省的農田灌溉仍然以傳統(tǒng)水渠為主,只有極少數為噴灌、地下管道灌溉、河內飲水。具體見表2。
表2 2010—2011年河北省農田灌溉情況
河北省農村電力整改普及率不高,落實情況也有一定差距,將近半數地區(qū)沒有實行農電整改,大部分地區(qū)仍有停電情況,電力發(fā)展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具體見表3。
表3 2009—2011年河北省農戶家庭供電情況
PPP模式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種融資方式,指的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簽訂協議,共同合作,由私人部門提供產品服務,在政府實現其目標的同時,私人部門也能獲得收益。
狹義的PPP項目則指政府和私人企業(yè)進行特殊合作,全面引進社會資本,二者共同參與設計規(guī)劃,并且進行開發(fā)運作,共同承擔項目所帶來的風險,在合作期滿后再由政府接管的公共服務開發(fā)運作方式。
PPP模式可以克服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項目前期工作周期長、貸款人和投資方風險大的缺點,有利于縮短前期工作周期,降低項目費用。在整個項目過程中,民營資本能夠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提高建設效率,增加利潤;政府也能減輕初期建設的投資負擔和風險,政府與民營企業(yè)可以取長補短,發(fā)揮雙方各自的優(yōu)勢,分擔風險,共同實現項目的目標。
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從全國范圍來看,河北省有較大規(guī)模的PPP項目,但落地率卻略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河北省PPP項目的開發(fā)當前正向交通運輸、城鎮(zhèn)綜合開發(fā)等方向集中,而這些方面都與河北自身加快城鎮(zhèn)化以及京津冀一體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河北省PPP項目目前覆蓋市政工程、能源、水利建設、交通運輸、城鎮(zhèn)綜合開發(fā)、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科技、教育、文化、養(yǎng)老、體育、社會保障等多個行業(yè)。由此可見,河北省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相當重視,不僅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更能結合自身情況對工作進行開發(fā)創(chuàng)新,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PPP項目實施前期,需要對各個部門進行協調。PPP項目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有項目發(fā)起人、政府、民營企業(yè)、委托代理等。一方面,公共部門和私人投資者共同合作,分享項目帶來的利益;另一方面,委托代理中的金融機構、承包商、供應商、運營商等,為了獲得利益而團結協作。這些部門和企業(yè)在PPP項目中各自承擔不同的分工,也分擔著不同的風險,最后獲得各自收益,他們一起構成了PPP項目的利益相關者。而在這些利益相關者中,政府和民營企業(yè)是核心。
PPP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與民營企業(yè)之間的合作關系,二者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實現項目的順利實施。但在實踐中,PPP模式卻存在著公共利益牽絆私人利益,私人利益困擾公共利益這兩種沖突,如果過于強調私人利益的實現,則會導致公共利益的削弱;而偏重公共利益,則無法充分調動民營企業(yè)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事實上,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在長期合作中一直處于一種尷尬的狀態(tài),政府部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而民營企業(yè)追求的是經濟利益。
3.3.1 保障公平,兼顧效率
PPP模式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效率。保障收益分配的公平可以激發(fā)政府和民營企業(yè)的積極性,避免矛盾的出現。但如果只顧公平,不考慮PPP項目的運行效率,可能會導致整體收益的減少。因此,PPP項目中的收益分配原則是在保障公平的基礎上提高效率。
3.3.2 互惠互利
在PPP項目中,政府和民營企業(yè)之所以能夠達成共識,是因為雙方希望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因此,在制定收益分配方案時,要考慮到二者所希望獲得的回報,以不損害其他參與者的利益為底線,以不破壞二者合作關系為前提,讓參與各方都能夠獲得應有的收益,構建起和諧的合作關系。
3.3.3 風險收益相匹配原則
正所謂“高風險,高收益”。收益和風險往往相伴而行,成正比關系存在。而風險的構成,與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投資額度等因素有關,因此這些風險也需要在最后的收益中得到回報,否則就無法激勵成員企業(yè),導致企業(yè)成員對風險自動規(guī)避,最終影響PPP項目的整體收益。收益分配應該和風險的分擔相匹配,不應出現低風險、高收益,或者高風險、低收益的情況。
(1)成本貢獻因素。包括生產過程的投入,勞動力、時間、資本投入,技術層次的提高等。
(2)風險因素。風險和收益相伴而行,各參與方的工作內容不同,因此對于風險的分擔也不同。因此,在收益分配時要遵循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則,高風險對應高收益,這樣才能激發(fā)合作各方的工作積極性,高質量地完成工作。
(3)創(chuàng)新性貢獻度。為了提高資本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激發(fā)合作各方的參與活力,鼓勵參與各方投入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充分發(fā)揮各自管理經驗,同時進行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努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水平。因此,創(chuàng)新性貢獻也是影響收益分配的因素。
在以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為核心的標準化風險分擔機制下,只有堅持風險收益相匹配原則,才能保障合理的收益分配。
因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周期性強、投入大,所以在項目初期的收益分配上要重點關注私人部門的收益。因為私人部門是項目的具體執(zhí)行者,所以現金流的正常流轉對企業(yè)具有重大作用。而項目的巨額投資使得企業(yè)的負擔較重,如果企業(yè)在此過程中收益得不到保障,很有可能中斷項目的運行。所以,政府即使要先割讓自身的收益,也要保障在此期間內企業(yè)有穩(wěn)定的現金流,因為企業(yè)在初期會承擔更多的風險。
在項目成熟期,若收益穩(wěn)定,則嚴格按照標準化的風險分擔機制來分配收益,即承擔風險多的主體獲得較多的收益,承擔風險少的主體獲得較少的收益。
在此過程中,企業(yè)更多承擔的是商業(yè)風險,所以在分配形式上也應該分配易變現的資產,這樣會在項目運行中提高效率,及時解決問題;政府更多承擔的是政策、法律的風險,所以在分配形式上可以適當分配一些不易變現的資產,因為政府在項目運行中不會對項目的現金流產生具體影響,而且政府更容易對不易變現的資產加以利用。
總之,風險分配機制下的收益分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標準化的合約,這樣才能在具體環(huán)節(jié)中有章可循,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在實際的項目管理中,問題更為復雜,所以一定要不斷修改標準化的合約,與時俱進,保護項目各主體的利益。
本文基于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發(fā)展和PPP項目現狀,探討了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PPP項目的收益分配問題,其中重點討論了收益分配的原則、影響因素和標準化風險分擔機制下的收益分配,得出了標準化合約在收益分配中平衡各主體利益的重要作用的結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彭超,任春麗,王余丁.河北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分析[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1,15(2):121-123.
[2]王偉婷,劉培琰.PPP模式促進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分析[J].經濟縱橫,2017(9):56-57.
[3]沈月領,王占軍.基于農戶視角的河北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狀況評價[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3,41(5):209-212.
[4]孫開,天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財政投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18):11-18.
[5]陳菲.PPP項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協調與分配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6]喻雯雯.PPP項目建設風險與收益分配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7]陳雙,夏志堅.淺析PPP模式在中國的發(fā)展[J].經濟論壇,2010(11):76-80.
[8]何壽奎,傅鴻源.基于風險分攤的PPP項目投資決策與收益分配研究[J].建筑經濟,2006(10):9-12.
[9]杭懷年,王建平.PPP模式公私博弈框架和合作機制構建[J].建筑經濟,2008(9):40-42.
[10]姚鵬程,王松江.政府與私人合作項目的博弈結構分析和策略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1,9(4):22-26.P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