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新
(東源縣農業(yè)局藍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站,廣東 河源 517564)
蘑菇在東源縣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為了著力提高蘑菇的產量、質量以及商品效益,現(xiàn)將蘑菇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蘑菇在室內種植,從菌絲體變?yōu)樽訉嶓w,最后成為實用菌類,在適合的條件下,蘑菇生長快、產量高、質量好。
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無葉綠素,不能直接利用太陽的光合作用,完全依靠培養(yǎng)料中的牛糞、豬糞、禾稈、磷肥、石膏、塘泥等現(xiàn)成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生長發(fā)育[1]。
蘑菇分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兩個階段,菌絲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8~20℃,子實體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2~16℃。當溫度偏高時,菌絲發(fā)育快,但細弱,容易老化早衰,子實體則易開傘;當溫度低于4℃時,菌絲、蘑菇(子實體)停止生長。
蘑菇子實體的含水量為90%,培養(yǎng)料絕對濕度為55%~60%。過干不易生長,過濕則通風不良,菌絲逐漸萎縮死亡,子實體也會死亡。
蘑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需要有足夠的氧氣,它在呼吸中不斷吸收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因此,蘑菇房要注意通風換氣,但不能陽光直曬。
蘑菇生長發(fā)育不需要光。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子實體仍然會順利發(fā)育。若光線過強,反而會影響子實體的正常發(fā)育。
培養(yǎng)料酸堿度以6.8~7.5為宜。
栽培一般安排在冬季,具體栽培時間應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驐l件來確定。根據(jù)當?shù)赝甑臍夂蛸Y料,先查出當?shù)卦缕骄鶜鉁剡_16~18℃(出菇最適宜溫度)的月份,以此月為基準,前推1.5~2個月為播種的時間。再往前30~40 d為制種時間,播種期往前推18~20 d為建堆發(fā)酵時間[2]。
(1)利用舊瓦房、茅屋、倉庫等作蘑菇房,有條件的可建新式蘑菇房。菇房最好坐北朝南,有利于通風換氣。菇房上面有可保溫的天棚,四周破墻洞要修補好,能保溫、保濕,還有利于消毒和防治蟲害。
(2)搭床架要因地制宜,看菇房大小和培養(yǎng)數(shù)量而決定床架層次,但床架不宜過稀或過密,便于通風換氣。一般床架寬2.5 m,長度按地形而定,每層高相距1 m,或搭2~3層,每層床架兩頭開有26.7 cm2的對流窗,有利于流通空氣。四周或中間要留走道,便于操作。用竹、木搭床架,必須堅固、平整、安全,每層架底用竹條或竹片,然后攤上桿墊,四周用竹片擋料,防止培養(yǎng)料散落。
培養(yǎng)料一定要備好備足,一般用干牛糞(少了干豬糞)、干禾稈、磷肥、石膏、石灰拌和,并適當加上少量輔料類,如豆餅粉、花生麩、菜籽餅、硫酸銨、復合肥、過磷酸鈣、碳酸鈣等,清尿液2.5 kg。
常用培養(yǎng)料配方:
(1)干禾稈600 kg,干牛糞400 kg,豆餅或花生麩35 kg,尿素 7 kg,硫酸銨 10 kg,過磷酸鈣 16 kg,碳酸鈣15 kg。播種前含水量為60%~65%。
(2)干禾稈或小麥秸400 kg,干牛糞600 kg,豆餅或花生麩25 kg,尿素5 kg,硫酸銨9 kg,過磷酸鈣12 kg,碳酸鈣15 kg。播種前含水量為60%~65%。
(3)干禾稈或小麥秸1 000 kg,雞糞100 kg,尿素15 kg,過磷酸鈣35 kg,石膏50 kg。播種前含水量為60%~65%。
各地因原料種類和來源不同,在實際生產中,材料中的碳、氮含量也不盡相同。因此,應根據(jù)主材料用量和添加輔助氮源量,尋找恰當?shù)呐浞健M瑫r,根據(jù)原料質量適當修正培養(yǎng)基配方。
配制培養(yǎng)料時,必須考慮培養(yǎng)料的碳氮比,所有的培養(yǎng)料配方,碳氮比要掌握在(30~33)∶1,培養(yǎng)料堆制發(fā)酵后的碳氮比為(17~18)∶1。
4.2.1 堆漚場所
最好選在室內或者棚內,以免日曬雨淋。若在室外,要選取搬運方便、靠近菇房、水源和排水方便的避風處,以利于保溫。所有堆漚場所最好是水泥地面。
4.2.2 培養(yǎng)料的預處理
干牛糞要敲碎后調水,預濕2 d,使其濕透。預濕程度以手抓牛糞,用力握后有水從指縫滲出而不滴下為度。草料切斷或碾壓后,用1%石灰水浸泡1~2 h,淋透3次。預濕程度以抽出幾根稻草,用手擰能見水滲出為度。預濕的草料要堆放1 d。
4.2.3 發(fā)酵方法
(1)堆漚。先在堆料場地鋪一層15~20 cm厚的干禾稈,寬1.5 m左右,長8~10 m,將培養(yǎng)料中的干禾稈切成13.3~16.7 cm長,生石膏、過磷酸鈣、花生麩弄成粉,然后往堆料場上均勻撒放一層預濕好的牛糞,厚度視培養(yǎng)料配方而定,一般4~8 cm,接著按一層草一層糞的次序往上堆疊,直至堆好為止。堆漚時需添加的氮肥、豆餅、花生餅、菜籽餅、石膏等,拌勻后均勻放入每一層,邊堆料邊淋水(下少上多),將清尿液淋入每一層,一般堆成寬1.3 m、高1.7 m為宜,頂層用糞全面覆蓋。堆料方向最好是南北走向,堆頂做成龜背形。堆好后用尼龍薄膜覆蓋,在堆中插一支長柄溫度計,以了解堆溫的變化情況。頂部和外緣不宜加化肥。堆漚時不宜加過磷酸鈣,待第3次翻堆時添加,要酌情補水,第1層不補水,其他各層都可補水,直到四周溢水為止。露天堆料時,晴天最好用草簾遮蓋,下雨時要用塑料薄膜覆蓋。雨后應及時掀膜通氣,防止厭氧發(fā)酵。
(2)翻堆。通常堆漚后第4天進行第1次翻堆,再過2~3 d進行第2次翻堆,再過2~3 d進行第3次翻堆。翻堆要均勻,當翻第2次時把石膏和磷肥混放入堆漚。翻堆時,先將外層的料移開,中間的料鋪在新建堆的底層,將原料堆外層的料放入新建堆的中間,最后將原料堆底層的料鋪在新建堆料的上層。第1次建堆時,若培養(yǎng)料偏干,要適當噴水加濕,以后的翻堆一般不宜加水,最后一次翻堆時要調pH值至7.5~8.0。從第2次翻堆起,要噴敵敵畏等殺蟲劑。二次翻堆后,優(yōu)質培養(yǎng)料的標準應是:含水量適宜(60%~65%),草莖較柔軟、富有彈性,糞草色澤呈黃褐色到棕褐色,聞不到糞草料中刺鼻的氨味和糞臭味。
(3)發(fā)酵。第3次翻堆后2~3 d,將準備好的菇房的門窗關閉,將料翻開趁熱搬入菇房,堆放在菇房中的中間床架上,頂層和底層均先不鋪料。搬入菇房的培養(yǎng)料要夠鋪整個菇房的床架,培養(yǎng)料搬進菇房后,散落在地面上的培養(yǎng)料要打掃干凈。同時密閉門窗,通入蒸汽加溫或煤灶加熱。培養(yǎng)料一般要堆漚發(fā)酵20~25 d。堆漚發(fā)酵結束后,培養(yǎng)料呈暗褐色,并出現(xiàn)大量白色的嗜熱真菌。堆料柔軟、易拉斷、富有彈性、無異味,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60%~62%,含氮量為1.5%~2.2%,pH值為6.8~7.5。
栽培前要將菇房徹底打掃干凈,對栽培過的菇房特別是發(fā)生嚴重污染的菇房要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先將菇房沖冼干凈,待菇房地面及床架上水分風干后,用3%~5%的石灰水噴刷床架,四周墻上可涂上石灰水,也可用福爾馬林、硫黃熏蒸消毒,然后進行通風換氣。
采用竹簽或手指掐穴,穴深達培養(yǎng)料的2/3,規(guī)格為 6.7 cm×6.7 cm,呈“品”字形,菌種露出表面 1/3,蓋上牛糞粉,用尿水拌濕潤,輕輕拍干料面,每隔10~13.3 cm蓋上報紙,有利通風、保濕,促進菌絲生長。
(1)水分控制,這是一個重要階段,要保持覆土層濕潤,原則上散發(fā)掉多少水,就要補給多少水。
(2)土質選用有黏性的塘泥,曬干切成土粒。時間一般在種菇15 d后,第1次及時覆蓋粗土;第2次過7 d后再覆細土。
(3)由于前期出菇較快、產菇量多,適時追肥對于提高蘑菇的產量及質量效果明顯。追肥應做到前期少、后期多,追肥種類很多。
發(fā)生時加強通風,為害處撲石灰粉,并將白霉菌挖掉加進培養(yǎng)料。
發(fā)生時將一粒粒胡桃肉狀雜菌挖掉,加強管理,注意干濕度和通風透氣。
采菇回來后,即用小刀切去菇腳,去掉泥沙、雜質,盡量做到中午不采菇,用6/1 000的生理鹽水浸菇,保護菇色潔白。
參加文獻:
[1]徐鳳珍,李蘭標,高波,等.大棚蘑菇高產栽培技術[J].食用菌,2006,28(01):31.
[2]張洪海,袁留照.無公害高溫蘑菇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食用菌,2005,24(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