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敏 (山東省鄆城縣畜牧獸醫(yī)局 274700)
羊放線菌病對患病羊的頭部和頸部皮膚和軟組織損害較大,也能侵襲肺部,但對其他臟器沒有損傷。放線菌的抵抗力較弱,干燥和大于50℃的環(huán)境下會死亡。
放線菌通常在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中的含量較高,健康羊只的口腔黏膜受損時易感染。林氏放線桿菌易在被污染后的飼料與飲水中滋生,羊只口腔黏膜破碎時,食用或飲用后會被林氏放線桿菌感染,最后造成食道、瘤胃等器官損傷[1]。
常見癥狀為唇部、頭下方及頸區(qū)發(fā)腫。有些病區(qū)由于膿腫破裂,其排出物使毛黏成團塊,于是形成痂塊。未破的病灶均為纖維組織,很堅固,有黏稠的綠黃色膿液,膿內含有灰黃色小片狀物。
此病只侵害軟組織,常通過淋巴管在其他部位引起遷徙性病灶,故淋巴結常受影響。肺部出現大量微小結節(jié)覆蓋,呈白色[2]。
由于羊放線菌病與口瘡、放線菌病、干酪樣淋巴結炎以及結核病等疾病有較高的相似度,需要實驗室鏡檢進行診斷,臨床診斷不易分辨。
飼料應當存放在干燥、低溫的儲物間內,避免因為潮濕等不良因素造成飼料的污染。定期對飼料儲藏間進行檢查,并在飼喂前對飼料進行基礎檢查,盡可能避免羊群食用到的飼料受到污染。對已經被污染的飼料不可以對羊群進行直接飼喂。秸稈、谷糠是飼養(yǎng)場內常見的粗飼料,在未經過加工的情況下直接飼喂容易造成羊只在采食過程中口腔黏膜損傷,引起林氏放線桿菌的感染。為避免秸稈、谷糠等粗飼料過硬,可以在飼喂前浸軟,以確保羊只不會因為飼料過硬造成口腔黏膜損傷[3]。
羊放線菌病的治療方法以為碘劑治療、手術治療為主。
5.2.1 碘劑治療
通過靜脈注射碘化鈉溶液時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碘化鈉溶液的濃度為10%,每次劑量為20ml,每周1次,3周后即可治愈。碘劑治療需要注意的是應嚴格按照劑量注射,不應過多,防止碘中毒,若發(fā)現中毒跡象應停止治療或減少用量。配合抗生素治療效果更佳,可以選用鏈霉素注射在患病部位,每天1次,5日一個療程。
5.2.2 手術治療
針對患病嚴重的羊只,可以采用手術治療方法。將膿腫切開,在傷口處用碘伏涂抹,然后包扎,每天更換1次藥物,直至愈合。愈合后在膿腫部位注射2ml的復方碘溶液防止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