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研究進展

        2018-01-18 11:56:43李小波索海翠劉曉津方志偉張小蘭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甲霜小種晚疫病

        安 康,李小波,索海翠,劉曉津,方志偉,張小蘭,王 麗

        (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廣東省農(nóng)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馬鈴薯是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我國馬鈴薯種植始于17世紀,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植面積明顯增加,近年來種植面積更是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已經(jīng)是世界馬鈴薯第一大生產(chǎn)國。據(jù)統(tǒng)計,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就已經(jīng)達到681.77 hm2,產(chǎn)量高達12722.6萬t,占世界產(chǎn)量的23%[1]。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deBary)引起的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chǎn)最重要且最具有毀滅性的病害之一。20世紀90年代起,晚疫病在我國各產(chǎn)區(qū)普遍發(fā)生,危害逐年上升,已經(jīng)成為馬鈴薯生產(chǎn)上的一大障礙??梢?,研究馬鈴薯晚疫病群體結(jié)構(gòu)對預測預報該病害的發(fā)生、流行,以及提早制定防治策略均有重要意義。本文綜述了我國近幾十年來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群體結(jié)構(gòu)變化及趨勢,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我國馬鈴薯晚疫病交配型研究

        馬鈴薯晚疫病菌屬于異宗配合卵菌,目前主要有A1、A2型、自育型(SF)3種類型。20世紀40年代之前,馬鈴薯晚疫病主要為A1交配型,直到1956年Neiderhauser[2]報道提出,首次在墨西哥中部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卵孢子,證實了A2交配型的存在。20世紀80年代后A2交配型逐漸在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許多國家相繼發(fā)現(xiàn)。A2交配型的出現(xiàn),意味著毒力和變異力更強的菌系或生理小種可能出現(xiàn),加速病原菌的變異。在墨西哥以外的其他地區(qū)未發(fā)現(xiàn)A2交配型之前,晚疫病株系比較單一,主要為US-1。20世紀80年代后,A2交配型首先在墨西哥以外的瑞士發(fā)現(xiàn),隨后出現(xiàn)侵染力強的Blue_13菌株,在此后短短的幾年內(nèi)該株系便替代US-1成為主要的株系[3]。

        1996年張志銘[4]首次報道了在山西和內(nèi)蒙古發(fā)現(xiàn)A2交配型的存在,隨后趙志堅[5]等也在云南省發(fā)現(xiàn)A2交配型菌株。2000年朱杰華等[6]報道了河北、云南、四川等地存在A2交配型。盡管A2型存在多年,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仍以A1交配型為主。李本金等[7]對2001—2007年采自福建省11市(縣)的菌株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主要為A1菌株,只檢測到1株A2交配型和1株SF型菌株。Han等[8]對2007年甘肅地區(qū)收集的85個菌株調(diào)查研究顯示,其中70株是A1型,15株SF型,未發(fā)現(xiàn)A2類型。李繼平[9]對來自2007—2009年甘肅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株交配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甘肅省馬鈴薯晚疫病菌交配型有A1、A2、SF3種類型,分別占被測菌株的66.2%、20.4%、18.4%。楊繼峰等[10]對2008年內(nèi)蒙古西部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晚疫病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A1交配型占被測菌株的87.2%,A2占8.5%,SF占18.1%。Tian等[11]對陜西地區(qū)菌株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為A1交配型。疏燕[12]對2014年采自安徽、福建、湖南3省的群體結(jié)果分析表明,來自安徽的晚疫病菌均為A1交配型,來自福建的存在A1和A2交配型,比例分別為64%、36%,來自湖南的有A1和SF型,比例分別為45.9%、54.1%。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交配型以A1型為主,與世界大部分地區(qū)一致,但也有例外。如李洪浩等[13]對2008—2011年采自四川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檢測發(fā)現(xiàn),四川馬鈴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為主,占測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SF型菌株的發(fā)生頻率分別為18.8%和18.4%,表明2008—2011年四川馬鈴薯產(chǎn)區(qū)的晚疫病主要以A2交配型為主[14]。有一些地區(qū)的A2交配型出現(xiàn)頻率為先升后降,甚至消失的情況。如王騰[15]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黑龍江2011—2013年的A2交配型比例分別為27.27%、81.36%、34.15%,出現(xiàn)頻率先升后降。2004年朱杰華[16]等首次在黑龍江檢測到A2交配型,但之后的6年都未再檢測到,直到郭梅等[17]對2005—2012年采自黑龍江12市縣的133個馬鈴薯晚疫病菌株進行了交配型鑒定,結(jié)果顯示只在采自2011、2012年的菌株中發(fā)現(xiàn)A2交配型,分別占23.08%、30%。A2型先升后降的現(xiàn)象在歐洲多個國家同樣存在,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尚不明確,推測可能是由于氣候變化導致[18]。從多年的研究結(jié)果來看,各地區(qū)交配型類型比例差異較大,且由于氣候原因,各地區(qū)每年的群體結(jié)構(gòu)會有較大差異。

        在A2交配型出現(xiàn)之前,感病塊莖是馬鈴薯晚疫病的主要侵染源,A2交配型的出現(xiàn)使其能夠與A1交配型結(jié)合產(chǎn)生卵孢子,卵孢子可以在土壤中越冬,形成了新的初侵染源[19]。同時,A2交配型的出現(xiàn)意味著病原菌可以通過有性生殖產(chǎn)生毒力更強的株系。研究表明,能夠有性生殖的地區(qū),基因型也相對復雜[11]。A2交配型的出現(xiàn)以及抗藥性菌株群體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增加,被認為是晚疫病在各地嚴重發(fā)生的主要原因[20]。A1和A2交配型同時存在,理論上能夠發(fā)生有性生殖,但實際上田間有性生殖發(fā)生非常少,這可能是由于A1和A2比例不平衡導致,或者存在某種生殖障礙[21]。因此,A1和A2型菌株比例是預測是否可能存在有性生殖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最早由趙志堅等[22]于2000年在云南田間馬鈴薯葉片上發(fā)現(xiàn)卵孢子,但無法確認是由A1、A2產(chǎn)生還是SF產(chǎn)生。此后,我國再沒有發(fā)現(xiàn)田間有性生殖的相關(guān)證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SF菌株的地區(qū)菌株群體基因型多樣性顯著高于未出現(xiàn)自育菌株的地區(qū),自育菌株在馬鈴薯葉片上產(chǎn)生卵孢子的能力比A1、A2的更強[8],這可能是解釋上述現(xiàn)象的最直接證據(jù)。呂立等[23]對采自福建、湖南的SF型菌株生物學特性研究發(fā)現(xiàn),SF菌株在馬鈴薯葉片組織內(nèi)產(chǎn)生的具有活性的健康卵孢子高達54%~68%,遠高于黑麥培養(yǎng)基上的比例,從而進一步證實上述結(jié)論。

        2 我國馬鈴薯晚疫病對甲霜靈敏感性研究

        目前,藥劑仍是防治晚疫病最有效直接的方法。甲霜靈是歐洲最早用于對馬鈴薯晚疫病進行防治的化學藥物,由于其在生物活性和持效期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對卵菌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因此生產(chǎn)中常被用于預防和控制晚疫病的發(fā)生。甲霜靈及其相關(guān)系列藥劑長期單一地使用,使晚疫病菌逐漸產(chǎn)生抗藥性。晚疫病菌對甲霜靈的抗性程度與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有著密切關(guān)系,對甲霜靈抗性較高的菌株寄生適合度較高。A2型及SF菌株的出現(xiàn),增加了晚疫病菌的遺傳變異能力,使得抗甲霜靈抗性菌株出現(xiàn)頻率更高。1981年愛爾蘭等地先后報道出現(xiàn)甲霜靈抗性菌株,之后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qū)相繼發(fā)現(xiàn)。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fā)現(xiàn)甲霜靈抗性菌株。李煒等[24]于1994年從河北、黑龍江、內(nèi)蒙古及甘肅等地分離的66個菌株中發(fā)現(xiàn)33.3%的菌株對甲霜靈表現(xiàn)抗性,43.9%的菌株表現(xiàn)為中度抗性,且抗性往往與該地區(qū)連續(xù)使用同一種藥劑相關(guān)。Ryu等[25]對1999—2000在云南各地采集的菌株檢測發(fā)現(xiàn)有12%的抗性菌株。沈江衛(wèi)等[26]報道指出,2006—2007年河北、黑龍江晚疫病菌甲霜靈抗性頻率為8.9%,2007—2009年采自河北圍場、崇禮等壩上地區(qū)的117株馬鈴薯晚疫病菌中,對甲霜靈抗性菌株頻率為59.8%。王文橋等[27]檢測1997—1999年217株菌株甲霜靈抗性菌株頻率為29%;對2007—2009年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nèi)蒙古北方五?。▍^(qū))馬鈴薯晚疫病菌380個菌株檢測發(fā)現(xiàn),對甲霜靈的抗性菌株頻率達80%。其中河北省2007年為100%,2008年降為66.4%,2009年回升為74.2%,黑龍江2007年為52.9%,2008、2009年為100%,吉林2008年為63.0%,2009年為90.7%。王騰[15]研究顯示,黑龍江2010—2013年晚疫病菌對甲霜靈敏感性菌株比例總體表現(xiàn)為逐年增加,黑龍江2010—2013年的抗性頻率分別為90.62%、86.31%、94.44%、100%。陳思慧[28]對2015年從云南、四川、湖北、內(nèi)蒙古、黑龍江采集的213株致病疫霉菌株檢測發(fā)現(xiàn),甲霜靈高抗菌株占25.82%,中抗菌株占72.77%,而敏感菌株僅占1.41。上述地區(qū)的中度及高度抗性菌株比例均超過80%。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甲霜靈抗性菌株頻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這與防治農(nóng)藥長期單一使用有關(guān)。左豫虎等[29]對大豆疫霉抗甲霜靈特性的研究表明,可以用甲霜靈誘變出無性繁殖狀態(tài)下可穩(wěn)定遺傳抗藥性的疫霉菌株??梢?,長期單一的藥劑使用造成馬鈴薯晚疫病群體變異發(fā)生頻率提高,群體結(jié)構(gòu)更加復雜化,給馬鈴薯晚疫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zhàn)。

        3 我國對馬鈴薯晚疫病生理小種的研究

        病原菌生理小種的組成與分布直接關(guān)系到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目前用于馬鈴薯晚疫病致病型檢測的有R0~R11共12個鑒別品種。近年來,不同國家及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分析結(jié)果顯示,生理小種的組成日趨復雜。我國最早對馬鈴薯晚疫病菌進行生理小種的研究是黃河等[30]用R1~R4鑒別品種對1962—1967年我國北部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晚疫病的調(diào)查,當時生理小種類型較為單一,主要小種為4號小種。之后,劉曉鵬等[31]用R1~R9鑒別品種對湖北恩施小種類型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主要為單毒性小種,并出現(xiàn)少量的復合小種1.3。近年來,隨著各地頻繁的引種、調(diào)種,各馬鈴薯生產(chǎn)區(qū)均趨于復雜化,復合小種類型已占主導地位,優(yōu)勢小種以及能同時克服11個主效抗性基因的超級小種類型頻繁出現(xiàn)。郭軍等[32]對1997—2003年內(nèi)蒙古地區(qū)38個馬鈴薯晚疫病菌株鑒定到18個生理小種類型,其中有5個超級小種。劉狄等[33]2009年對湖北長陽、恩施地區(qū)生理小種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9個不同生理小種類型,且發(fā)現(xiàn)了超級小種類型。韓彥卿等[34]對2006—2008年北方五省馬鈴薯晚疫病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7個菌株共檢測到30個生理小種類型,其中3個為超級生理小種。王騰[15]對2010—2013年黑龍江省208株馬鈴薯晚疫病菌鑒定到73個小種類型,其中也包含有超級小種類型。李洪浩等[15]對四川馬鈴薯群體特征分析表明,192個菌株中檢測到55個生理小種,其中能夠克服12個抗病基因的超級小種已經(jīng)成為主要小種類型,99.48%的供試菌株含有多個毒力基因。Tian 等[11]對2009—2011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調(diào)查顯示,能夠克服11個抗病基因的小種類型已經(jīng)占主要地位。頻繁的引種調(diào)種使得我國馬鈴薯晚疫病小種類型分布沒有明顯的地區(qū)性[16]。群體結(jié)構(gòu)復雜的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采自同一地塊同一品種的馬鈴薯晚疫病菌菌株出現(xiàn)了不同的生理小種[35]。從毒性頻率上看,所有11個主效抗病基因中,晚疫病菌株對各抗性基因的毒性頻率有所差異。其中對R1、R2、R9毒性頻率相對較低,而R3、R4、R7的毒性頻率較高。

        4 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群體基因型結(jié)構(gòu)研究

        目前,常用于研究晚疫病菌基因型的分子標記有線粒體DNA(mtDNA),同工酶,RFLP,SSR等分子標記。

        4.1 線粒體DNA(mtDNA)

        線粒體基因組的突變率低,單親遺傳,常被用于研究生物的進化模式。馬鈴薯晚疫病菌線粒體DNA基因型(mtDNA)是單親本遺傳,是研究致病疫霉起源進化以及系統(tǒng)發(fā)育的理想研究對象,也是馬鈴薯晚疫病群體基因型結(jié)構(gòu)研究方法之一。根據(jù) Griffith等[36]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mtDNA多態(tài)性的研究,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可以劃分為4種mtDNA單倍型,即Ⅰa、Ⅱa 、Ⅰb和Ⅱb。Dyer等[37]和 Goodwin 等[38]研究認為,mtDNA單倍型Ⅰb菌系為馬鈴薯晚疫病菌“舊”群體;而Ⅰa 、Ⅱa 和Ⅰb 3種類型為第二次全球遷移發(fā)生后在墨西哥以外的“新”群體。Ⅰa 單倍型是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類型;而Ⅰb在20世紀50年代后首先在四川、河北、北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因此認為Ⅰa 可能是最早引入我國的基因類型。Guo等[39]研究表明在我國大部分省份均有Ⅰa 和Ⅱa 型,而Ⅰb 只在北京、四川檢測到。Tian等[11]對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調(diào)查顯示有Ⅰa ,Ⅱa ,Ⅱb 3種類型,其中Ⅰa 為主要類型。2007 年,郭軍[32]和趙志堅等[32]分別對內(nèi)蒙古及云南地區(qū)晚疫病菌進行了單倍型的檢測,結(jié)果顯示內(nèi)蒙古地區(qū)晚疫病菌株mtDNA基因型主要為Ⅱa 型,而云南地區(qū)為Ⅰa和Ⅱa 兩種單倍型,且Ⅰa 單倍型在群體中的比例為96%,由此認為云南馬鈴薯晚疫病菌發(fā)生了種群的新舊更替。王彥鳳[40]對來自2006—2008年內(nèi)蒙古、云南、四川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檢測發(fā)現(xiàn),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主要是Ⅱb型,云南和四川主要是Ⅰa 型,均沒有發(fā)現(xiàn)Ⅰb 型。馬云芳[41]對2009年采自寧夏、甘肅、青海和陜西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單倍型檢測發(fā)現(xiàn),2009年Ⅱa為主要單倍型,而2010年Ⅰa 取代Ⅱa成為優(yōu)勢單倍型,Ⅱb單倍型僅出現(xiàn)在寧夏,3個地區(qū)均沒有發(fā)現(xiàn)Ⅰb 型。Li等[42]對采集于我國南部和北部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鑒定發(fā)現(xiàn),菌株的mtDNA與其地理來源有著密切關(guān)系,如Ⅱa主要分布在我國北部地區(qū),而Ⅰa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qū),未發(fā)現(xiàn)Ⅰb 型。李洪浩等[13]對2008—2011年采于四川的192個菌株檢測發(fā)現(xiàn),四川馬鈴薯晚疫病病菌有Ⅰa、Ⅱa兩種單倍型,分別占97.4%、2.6%,為第二次全球遷移后出現(xiàn)的“新”群體。

        ATP6是線粒體基因組的編碼ATP合酶α亞基的第6個亞單位,對ATP合酶的功能及生物的生存生殖至關(guān)重要,可以用來對致病疫霉進行分型。張佳峰等[43]利用ATP6對7個群體的致病疫霉分型,結(jié)果表明只有Hapl-1和Hapl-2兩種單倍型,其中Hapl-1在群體中所占比例與當?shù)氐暮0纬曙@著正相關(guān)。

        4.2 同工酶

        同工酶可用于研究物種進化、遺傳變異等,為共顯性標記。同工酶在大量菌株遺傳研究時提供清楚的標記,同工酶基因型在群體中的改變暗示有性生殖以及新的家系遷移的發(fā)生[44]。用于研究馬鈴薯晚疫病基因型的同工酶主要指肽酶(Pep)和6-磷酸葡萄糖異構(gòu)酶(Gpi)。Guo等[39]將我國10個省份的菌株分成8個基因型,其中CN-11是只出現(xiàn)在南方省份。Li等[44]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 1998—2007年間Gpi類型主要為100/100/111和100/100,Pep為100/100。從而發(fā)現(xiàn)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群體同工酶基因型與臺灣的相似,屬于新群體。

        4.3 RFLP

        RFLP探針RG-57在晚疫病群體結(jié)構(gòu)研究中已經(jīng)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RG-57產(chǎn)生的遺傳標記覆蓋了晚疫病菌染色體的絕大部分。因此,RG-57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檢測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遺傳變化的工具。利用該探針可產(chǎn)生25~29條不同的遺傳指紋圖譜,通過不同的指紋圖譜可用來區(qū)分馬鈴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45]。Guo等[39]對 1999—2004 年 9 省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SIB-1基因型分布廣泛。13_A2菌株侵染力強,20世紀80年代后幾乎遍布歐洲,成為主要株系。該株系已導致印度南部地區(qū)晚疫病大爆發(fā)[46]。Li等[47]利用RG-57首次在我國四川和云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13_A2類似株系(CN02),但其來源及傳入時間還未能確定,我國其他地區(qū)尚未有相關(guān)報道。Deahl等[48]利用RG-57及同工酶標記研究了我國臺灣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臺灣地區(qū)1998年開始出現(xiàn)新的變異株系US-11,2000年已經(jīng)完全替代舊的株系US-1而成為主要株系,甲霜靈抗性鑒定發(fā)現(xiàn)新株系US-11對甲霜靈具有抗性的比例高達96%。

        4.4 SSR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即微衛(wèi)星標記,具有高的可變性和基因組高覆蓋率的特點,是遺傳分析中強大的工具。沈江衛(wèi)[26]利用兩對SSR引物Pi4B和Pi4G對2006—2007年河北圍場和崇禮、黑龍江克山171株馬鈴薯晚疫病菌株進行基因型鑒定,共鑒定出5種SSR基因型:F-01、F-02、F-05、F-06和G-03,G-03是首次報道的新SSR基因型,其中F-01、F-06分別占 54.7%、35.9%。Tian等[11]將2009—2010年我國西北地區(qū)收集的959個馬鈴薯晚疫病菌株分成151個基因型。Han等[8]將從甘肅地區(qū)2004年采集的21個馬鈴薯晚疫病菌株以及2007年采集的85個菌株分別分成18、26個基因型。Li等[42]用 10對 SSR 引物鑒定到68個不同的基因型,發(fā)現(xiàn)其具有明顯的地理相關(guān)性,同時發(fā)現(xiàn)福建、云南地區(qū)的菌株有更高的變異性,CN01株系在我國仍然占主要地位。Zhu等[49]利用8對SSR引物對2010—2012年福建地區(qū)收集的534個馬鈴薯晚疫病菌株進行鑒定,共檢測到49個基因型,并發(fā)現(xiàn)菌株采集時間對群體間遺傳差異有較大影響。陳思慧[28]選用12對SSR引物將采集于貴州、湖北、內(nèi)蒙古、黑龍江的213個菌株分為73個不同基因型,并發(fā)現(xiàn)北方以MLG50、MLG71基因型為主,而南方無明顯優(yōu)勢型。研究表明,我國北部地區(qū)的群體遺傳多樣性與地理來源沒有太多相關(guān)性[50],群體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采樣時間,而地理差異對群體變異的影響較小。

        每種標記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在實際應(yīng)用中,往往幾種方法共同使用,這樣更能真實準確地反映群體結(jié)構(gòu)的變化??傮w上,我國晚疫病菌群體基因型趨于復雜,與世界其他馬鈴薯種植區(qū)群體結(jié)構(gòu)變化趨勢相一致。

        5 展望與建議

        2015年,我國農(nóng)業(yè)部正式啟動“馬鈴薯主食化”戰(zhàn)略。預計在今后幾年,我國馬鈴薯產(chǎn)業(yè)將迎來發(fā)展高峰期。馬鈴薯產(chǎn)業(yè)地位提升以及種植面積增加帶來經(jīng)濟收益的同時,馬鈴薯生產(chǎn)也面臨著病害的嚴重威脅,尤其是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生和流行給馬鈴薯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造成嚴重障礙。近年研究表明,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群體結(jié)構(gòu)日趨復雜,種薯頻繁調(diào)運更加速了各地區(qū)群體遷移,給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未來工作中,做好晚疫病群體結(jié)構(gòu)研究對于制定有效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蓮囊韵?方面進行:

        5.1 完善馬鈴薯晚疫病菌鑒定系,加強對生理小種的監(jiān)測

        目前,用于馬鈴薯晚疫病菌小種鑒定的有R0~R11共12個鑒定系,經(jīng)過幾十年的研究,新的抗病基被發(fā)現(xiàn),病原菌不斷進化,毒性小種類型不斷復雜化,及時將新的R基因,如,Rpisto1、Rpi-blb1、Rpi-pta1、Rpi-blb2、Rpi-blb3、Rpi-chc1等[51-54]加入鑒定系,對于更準確掌握目前晚疫病菌種群變化非常必要。利用轉(zhuǎn)基因的方法能快速R1~R11以外的新的R基因加入鑒定系[55]。鑒定系的不斷完善,對不斷進化的菌株毒性變化將會有更準確全面的評估,為今后抗病育種提供指導。未來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控工作中,更應(yīng)該加強對晚疫病菌生理小種和無毒基因的監(jiān)測,這對正確的病害防控更有指導意義。

        5.2 開發(fā)完善分子標記,加強對晚疫病基因型結(jié)構(gòu)的監(jiān)測

        目前對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評價的分子標記方法主要包括SSR、RFLP、線粒體DNA(mtDNA),但研究結(jié)果往往不能全面反映病原菌的變異。疫病菌毒性蛋白有一個保守的RXLR基序,在疫病菌基因組中屬于快速進化部分,該基序的突變往往能引起菌株毒性的改變。因此,針對如RXLR 基序開發(fā)SNP標記的多態(tài)性檢測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3 實時監(jiān)測晚疫病群體變化,加強各地區(qū)合作交流

        利用晚疫病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如“Chinablight”對各地區(qū)晚疫病發(fā)生情況性實時監(jiān)控,結(jié)合往年各地晚疫病對甲霜靈敏感性監(jiān)測,以便能夠更好地預測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與流行趨勢,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另外,利用農(nóng)藥進行馬鈴薯晚疫病防控工作時,避免同一種農(nóng)藥的反復施用,應(yīng)采取幾種農(nóng)藥混合或交替施用的方法,減緩病原菌的耐藥性的變異。

        5.4 加強種薯檢疫工作、抗病基因挖掘及應(yīng)用

        健康的種薯是馬鈴薯生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健康種薯的使用能夠極大減少多種病害的發(fā)生初侵染源。因此,加強種薯的檢疫工作是防御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的有效途徑。挖掘新的廣譜抗病基因,進行多個抗病基因的聚合育種是十幾年來馬鈴薯育種家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病原菌的快速變異,使得抗性基因迅速失效。因此,如何培育廣譜持久抗性品種應(yīng)該是今后馬鈴薯晚疫病防控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高明杰,劉洋,羅其友,等. 2014~2015年中國馬鈴薯產(chǎn)銷形勢分析//中國馬鈴薯大會論文集[C]. 北京. 2015:32-34.

        [2] Niederhauser J S,Mills W R. Resistance of Solanum species 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Mexico[J]. Phytopathology,1953,43(8):456-457.

        [3] Hohl H R,Iselin K. Strain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from Switzerland with A2 mating type behaviour[J].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1984,83(3):529-530.

        [4] 張志銘,王軍. 中國發(fā)生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J].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6(4):62-65.

        [5] 趙志堅,何云昆,李成云,等. 云南省馬鈴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初步研究//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yè)委員會1999年年會論文集[C]. 呼和浩特. 1999.

        [6] 朱杰華,張志銘,李玉琴. 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分布[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0,30(4):73-75.

        [7] 李本金,呂新,蘭成忠,等.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靈敏感性及生理小種組成分析[J].植物保護學報,2008,35(5):453-457.

        [8] Han M,Liu G,Li J P,et al. Phytophthora infestans field isolates from Gansu province,China are genetically highly diverse and show a high frequency of self fertility[J].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2013,60(1):79-88.

        [9] 李繼平. 甘肅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及病害治理技術(shù)研究[D]. 蘭州: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3.

        [10] 楊繼峰,朱小瓊,國立耘,等. 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及對3種殺菌劑的敏感性[J]. 華北農(nóng)學報,2011,26(5):16-20.

        [11] Tian Y E,Yin J L,Sun J P,et al.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northwestern China[J]. Plant Pathology,2016,65(1):17-25.

        [12] 疏燕. 安徽、福建和湖南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的初步研究[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

        [13] 李洪浩,彭化賢,席亞東,等. 四川馬鈴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種、甲霜靈敏感性及mtDNA單倍型組成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6(4):728-736.

        [14] 曹繼芬,霍超,潘哲超,等. 西南馬鈴薯晚疫病監(jiān)測及防控技術(shù)研究與應(yīng)用//中國馬鈴薯大會論文集[C]. 畢節(jié). 2017:461-466.

        [15] 王騰. 黑龍江省馬鈴薯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研究及塊莖抗病性鑒定[D]. 大慶: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2015.

        [16] 朱杰華,楊志輝,邵鐵梅,等. 中國部分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及分布[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3,36(2):169-172.

        [17] 郭梅,Vincent C,閔凡祥,等. 黑龍江省發(fā)現(xiàn)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J]. 中國馬鈴薯,2015,3:171-174.

        [18] Day J P,Wattier R A M,Shaw D S,et al.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diversity i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potato in Great Britain,1995-98[J].Plant Pathology,2010,53(3):303-315.

        [19] Zwankhuizen M J,Govers F,Zadoks J C.Inoculum sources and genotypic diversity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southern Flevoland,the Netherla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0,106(7):667-680.

        [20] Fry W E,Gr Nwald N J,Cooke D E L,et al.Population Genetics and Population Diversity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M]. Oomycete Genetics and Genomics:Diversity,Interactions,and Research Tools,2008.

        [21] Cooke D E L,Cano L M,Raffaele S,et al.Genome Analyses of an Aggressive and Invasive Lineage of the Irish Potato Famine Pathogen[J].Plos Pathogens,2012,8(10):e1002940.

        [22] 趙志堅,李成云. 致病疫霉在中國云南的馬鈴薯田間形成卵孢子[J]. 菌物學報,2001,20(4):578-580.

        [23] 呂立,疏燕,王源超,等. 福建、湖南自育型致病疫霉生物學特性研究[J].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7,40(3):444-449.

        [24] 李煒,張志銘,樊慕貞. 馬鈴薯晚疫病菌對瑞毒霉抗性的測定[J].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8,2:63-65.

        [25] Ryu K Y,羅文富,楊艷麗,等. 云南省馬鈴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抗藥性及生理小種分布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2003,33(2):126-131.

        [26] 沈江衛(wèi),楊志輝,朱杰華,等. 馬鈴薯晚疫病菌對嘧菌酯和精甲霜靈的敏感性測定[J]. 農(nóng)藥,2008,47(6):457-458.

        [27] 王文橋,王麗,韓秀英,等. 北方五?。▍^(qū))馬鈴薯晚疫病菌對甲霜靈和精甲霜靈的敏感性檢測[J]. 植物保護,2012,38(3):116-121.

        [28] 陳思慧. 中國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晚疫病菌遺傳變異研究[D].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7.

        [29] 左豫虎,侯巨梅,康振生,等. 大豆疫霉菌抗甲霜靈特性研究[J]. 菌物學報,2005,24(3):422-428.

        [30] 黃河,程漢清,徐天宇,等. 我國北部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的發(fā)生和變化[J]. 植物病理學報,1981(1):45-49.

        [31] 劉曉鵬,謝從華,宋伯符. 湖北恩施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及分布[J]. 中國馬鈴薯,1995,2:81-82.

        [32] 郭軍,屈冬玉,鞏秀峰,等. 內(nèi)蒙古馬鈴薯晚疫病菌基因型多樣性分析[J].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4):120-124.

        [33] 劉狄. 湖北西南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生理小種組成分布與抗藥性分析[D]. 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

        [34] 韓彥卿,秦宇軒,朱杰華,等. 2006-2008年中國部分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的分布[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3(17):3684-3690.

        [35] 張國寶,朱杰華,彭學文. 河北省部分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鑒定[J].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27(1):77-79.

        [36] Griffith G W,Shaw D S. Polymorphisms in Phytophthora infestans:Four Mitochondrial Haplotypes Are Detected after PCR Amplification of DNA from Pure Cultures or from Host Lesions[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3,17(28):5065-5080.

        [37] Fry W E,Goodwin S B,Dyer A T,et al.Historical and recent migration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chronology,pathways,and implications[J]. Glia,1993,45(2):155-169.

        [38] Goodwin S B,Sujkowski L S,F(xiàn)ry W E.Widespread distribution and probable origin of resistance to metalaxyl in clonal genotyp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Canada[J]. Phytopathology,1996,86(7):793-800.

        [39] Guo L,Zhu X Q,Hu C H,et al.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s in China indicates multiple migration events[J].Phytopathology,2010,100(10):997.

        [40] 王彥鳳. 中國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晚疫病菌群體結(jié)構(gòu)研究[D].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1.

        [41] 馬云芳. 西北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致病疫霉菌線粒體DNA單倍型分析[D]. 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2.

        [42] Li Y,Lee T V D,Zhu J H,et al.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China-geographic clusters and presence of the EU genotype Blue_13[J]. Plant Pathology,2013,62(4):932-942.

        [43] 張佳峰,吳娥嬌,羅桂火,等. 致病疫霉ATP6基因單倍型與地理因素的相關(guān)性分析[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7,45(8):75-78.

        [44] Li B,Chen Q,Lv X,et al.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solates from China[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9,157(9):558-567.

        [45] Forbes G A,Goodwin S B,Drenth A,et al. A global marker database for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Plant Disease,2007,82(7):811-818.

        [46] Chowdappa P,Kumar N B J,Madhura S,et al. Emergence of 13_A2 Blue Lineag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was Responsible for Severe Outbreaks of Late Blight on Tomato in South-West India[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13,161(1):49-58.

        [47] Nishimura R,Sato K,Lee W H,et al.Distribu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s in Seven Asian Countries[J]. Japanese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9,65(2):163-170.

        [48] Deahl K L,Cooke L R,Black L L,et al.Population changes i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Taiwan associat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resistance to metalaxyl[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2,58(9):951.

        [49] Zhu W,Yang L N,Wu E J,et al. Limited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Quick Turnover in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Fujian,China[J]. Scientific Reports,2015,5(10):10094.

        [50] Wu Y,Jiang J,Gui C. Low genetic diversity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 in potato in north China[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2,11(90):15636-15642.

        [51] Vossen E V D,Sikkema A,Hekkert B T L,et al.An ancient R gene from the wild potato species Solanum bulbocastanum confers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cultivated potato and tomato[J]. Plant Journal,2003,36(6):867-882.

        [52] Vleeshouwers V G,Rietman H,Krenek P,et al. Effector genomics accelerates discovery and functional profiling of potato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virulence genes[J].Plos One,2008,3(8):e2875.

        [53] Ea V D V,Gros J,Sikkema A,et al. TheRpiblb2 gene from Solanum bulbocastanum is an Mi-1 gene homolog conferring broad-spectrum late blight resistance in potato[J]. Plant Journal,2005,44(2):208-222.

        [54] Lokossou A A,Park T H,Van A G,et al.Exploiting knowledge of R/Avr genes to rapidly clone a new LZ-NBS-LRR family of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from potato linkage group IV[J]. 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2009,22(8):630-641.

        [55] Zhu S,Vossen J H,Bergervoet M,et al. An updated conventional- and a novel GM potato late blight R gene differential set for virulence monitoring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J].Euphytica,2015,202(2):219-234.

        猜你喜歡
        甲霜小種晚疫病
        手性農(nóng)藥甲霜靈在土壤微生物中降解的研究*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分析
        臨汾市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趨勢預報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趨勢預報
        生物法拆分外消旋甲霜靈制備R-甲霜靈
        化工學報(2017年11期)2017-11-22 10:20:32
        年際間干旱對晚疫病菌生理小種復雜性的影響
        植物保護(2017年4期)2017-08-09 01:18:38
        中國馬鈴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種研究進展
        中國馬鈴薯(2017年1期)2017-03-02 09:15:51
        黃淮大豆主產(chǎn)區(qū)大豆胞囊線蟲生理小種分布調(diào)查
        作物學報(2016年10期)2016-10-19 04:14:09
        黑龍江省發(fā)現(xiàn)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中國馬鈴薯(2015年3期)2015-12-19 08:03:56
        成熟的女人毛茸茸色视频| 中文字幕第七页| 大屁股少妇一区二区无码| 日韩精品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y| 亚洲av资源网站手机在线| 奇米影视色777四色在线首页| 欧美人与动牲猛交xxxxbbbb|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麻豆| 亚洲最大成人综合网720p|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尤物| 琪琪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九一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h| 射进去av一区二区三区|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视频| 四虎在线播放免费永久视频| 日本岛国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av麻豆樱花|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亚洲永久无码动态图| av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在线麻豆精东9制片厂av影现网|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极品|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