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森 李成軍 秦寶軍 張宏義 劉忠誠
(吉林省遼源市農業(yè)科學院,遼源 136200)
吉東60是吉林省吉東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以耐密、抗病、高產為目標,以自選系D99為母本、自選系DF64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該品種耐密植、高產、穩(wěn)產、抗逆性強,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良。2017年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為吉審玉20170036。
1.1 母本D99出苗至成熟127d。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紫色,成株葉片19片?;ㄋ?、花絲淺紫色,花粉黃色,花粉量中,穎殼淺紫色,雄穗分枝1~3個。株型緊湊,株高170cm,穗位高65cm。果穗筒型,穗長16.3cm,穗粗3.9cm,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7粒左右,排列整齊,穗軸紅色。子粒黃色、馬齒型,百粒重35.5g??勾蟀卟 濇呔~斑病、絲黑穗病、莖腐病、玉米螟。一般每hm2產量4000kg以上。
1.2 父本DF64出苗至成熟127d。幼苗葉鞘綠色,葉片濃綠色,葉緣白色,成株葉片19片。花藥、花絲綠色,花粉黃色,花粉量大,穎殼綠色,雄穗主軸稍長,分枝數5~8個。株型半緊湊,株高175cm,穗位高80cm。果穗筒型,穗長16.7cm,穗粗4.8cm,穗行數16~20行,行粒數32粒左右,穗軸白色。子粒黃色、硬粒型,百粒重30.0g??勾蟀卟?、彎孢菌葉斑病、絲黑穗病、莖腐病、玉米螟。一般每hm2產量3500.0kg以上。
1.3 品種特征特性吉東60春播出苗至成熟135d,比鄭單958早1d,適宜吉林省晚熟區(qū)種植。幼苗葉鞘、葉緣紫色,葉片、穎殼綠色,花藥淺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95cm,穗位高122cm,成株葉片數21片。果穗筒型,穗長19.0cm,穗行數16~18行,子粒馬齒型,百粒重40.9g。接種鑒定:抗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絲黑穗病、莖腐病、玉米螟。2015-2016年區(qū)域試驗每hm2平均產量12735.0kg,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6%;2016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1842.7kg,比對照鄭單958增產6.8%。
2.1 制種基地選擇制種基地的氣候條件要好,有效積溫比制種品種正常成熟所需要的有效積溫要高[1]。吉東60在吉林省屬于晚熟雜交種,春播生育期135d,需有效積溫2750℃左右。制種基地應選擇在≥10℃活動積溫2850℃以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從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看,吉東60制種基地應選擇在我國積溫較高的制種地區(qū),如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制種基地較好,氣候條件優(yōu)越。
2.2 控制隔離區(qū)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授粉作物,容易雜交,極易發(fā)生混雜,應根據基地條件選擇最佳隔離方法。制種田空間隔離距離不少于300m;如有高稈作物、山地等可以阻擋花粉,可以適當縮小隔離距離[2]。
3.1 精細整地才能保全苗選擇土壤肥力較好的地塊,結合上茬作物滅茬,播種前整地,要求土壤松軟、細碎,地面平整,以利于種子發(fā)芽和幼苗生長。
3.2 父母本播種技術吉東60父本同期播種,如有條件可分2期播種,一期父本60%與母本同播,在一期母本萌動后播二期父本40%,延長花期,有利于母本結實。母本播種密度為4500株/667m2,父本4000株/667m2,父母本行比為1︰5。在新疆和甘肅可適當加大密度,同時可根據當地氣候和實際情況調整父母本播期。
4.1 定苗、去雜苗高2cm時及時定苗,定苗要去大苗、小苗、病苗及雜株,確保苗齊苗壯。制種田分苗期、拔節(jié)期、去雄前3個時期進行。去雜應盡早,根據父母本特征特性準確去除雜株。父本去雜要在散粉之前去除,確保種子純度。
4.2 花期觀察吉東60父本株高略高于母本株高,后期父母本未見葉基本相同。可根據未見葉提前觀察花期,確保父母本花期相遇,如父母本花期不遇,可根據情況對父本或母本采取噴施葉面肥和激素調節(jié)[3]。
4.3 去雄,割除父本母本去雄應及時,做到提前、干凈、徹底、深埋。應摸苞去雄,帶1~2片葉去除雄穗。去雄要徹底,不遺漏雄穗、不遺留分枝,去除的雄穗應深埋,防止串粉。后期要徹底拔除母本弱株。制種田父本散粉結束后10d,統(tǒng)一割除父本,增加通風透光,提高制種產量,也避免收獲混雜[4]。
吉東60果穗苞葉松散變白、子粒變硬、乳線消失為最佳收獲時間,應及時收獲。收獲后集中晾曬,種子含水量達到16%左右時及時脫粒,脫粒后待種子含水量達到13%時進行清選、包裝。
[1] 王榮煥,王元東,趙久然,等.玉米品種京農科728北京密云地區(qū)制種技術[J].中國種業(yè),2017(2):60-63
[2] 馬會明.玉米雜交制種技術[J].中國種業(yè),2017(10):68-70
[3] 郭鳳萍,余曉慧.雜交玉米制種田花期檢驗技術[J].種子世界,2017(2):41
[4] 張忠斌.西北地區(qū)玉米制種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6(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