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雍也》)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fā)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就死了,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p>
感悟
后人對“不遷怒”有兩種理解:一是不讓怒氣繼續(xù)蔓延,升高;二是不要把怒氣發(fā)到別人身上。兩種理解有個共同點,就是要自我克制。人在發(fā)怒的時候,情緒難以控制,往往失去理智,會做出更錯的事情來。所以,林則徐給自己寫了一個條幅“制怒”。有一次,他的下屬做錯了事,林則徐一氣就摔了茶杯。這時他看見了條幅,馬上冷靜下來,自己把破茶杯收拾了,把桌子抹干凈了。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告誡子女:“如果遇見生氣的事情,就在心里從一數(shù)到十;假如怒火中燒,那就數(shù)到一百。”這也是要克制發(fā)怒。
不貳過,就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人要學會走路,先得學會摔跤。因此,犯錯誤是必然的。古代有個故事,講一個人摔了一跤,剛爬起來,又摔了下去。他就說:“早知道還要摔一跤,不起來也罷了?!钡沽嗽趺茨懿慌榔饋砟??但是,“不貳過”卻是應該要做到的。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再跌倒,就確實不對。我們做錯了事,就要總結教訓,避免以后再犯。古人把這種進步稱為“吃一塹,長一智”。
(王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