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林,和習瓊,和平根,王菊英,和生鼎,楊擎群,石 濤,和曉堂,黃志英
(麗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云南 麗江 674100)
“十二五”以來,麗江市馬鈴薯生產得到較快發(fā)展,全市種植面積達2萬hm2以上,總產鮮薯35萬~36萬t,已超過小麥,成為繼玉米、水稻之后的第三大作物,從傳統(tǒng)的溫飽型作物逐步發(fā)展成為新興的經(jīng)濟作物,成為山區(qū)農民經(jīng)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是麗江市最具優(yōu)勢的高原特色農業(yè)產業(yè)之一。加快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有利于推進農業(yè)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馬鈴薯晚疫病是麗江馬鈴薯生產上最重要的病害。麗江市馬鈴薯以春作為主,絕大部分種植在無灌溉條件的山區(qū)、半山區(qū),播種至出苗期間干旱缺水影響出苗,而中后期雨水集中,降雨量多,連續(xù)陰雨極有利于晚疫病的發(fā)生;加之傳統(tǒng)栽培耕作粗放,偏施氮肥,不施鉀肥,不預防病蟲害,因此一直以來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嚴重,每年都因晚疫病的發(fā)生而造成產量的損失和質量的降低。在晚疫病發(fā)生嚴重的年份,可使植株提前枯死,損失率可達20%~40%,種植戶的收入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麗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開展了晚疫病防治藥劑篩選及不同藥劑組合試驗,進行了單項技術的集成試驗及示范,總結出了農藝措施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并應用于生產,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越來越多的薯農認識到了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性并主動進行防治。
麗江馬鈴薯晚疫病主要在春作期間發(fā)生,發(fā)生時期與雨季的早晚及降雨量的多少關系極為密切。春作馬鈴薯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播種,此時正值麗江的旱季,山地土壤墑情很差,盡管溫度已滿足了出苗的要求,但濕度卻成為決定因素,出苗的早晚及生長的速度取決于雨季的早晚及降雨量的多少,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出苗。晚疫病始發(fā)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初。
首先是馬鈴薯品種的晚疫病抗性,感病品種發(fā)病早、發(fā)病重;其次是降水,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發(fā)生早而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fā)病重;第三是不合理的施肥,偏施氮肥,往往導致植株徒長,晚疫病發(fā)生重;第四是種植密度,密度過大不利于通風透氣,使小氣候濕度增加,利于發(fā)??;第五是連作,連作的田塊發(fā)病早且發(fā)病重。
利用抗病品種是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應因地制宜地選擇抗病品種,同時還要選用優(yōu)質的脫毒種薯,麗江地區(qū)目前可優(yōu)先選用麗薯6號、麗薯7號及麗薯10號品種。
種薯消毒處理可以避免種薯帶菌,需針對性選擇防治晚疫病致病菌的藥劑進行拌種。拌種方法有干拌和濕拌2種。干拌是先將所選藥劑與滑石粉按一定比例拌成混合粉劑,再與種薯混勻后播種,可用52.5%抑快凈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滑石粉按10︰10︰1︰250質量比例拌成混合粉劑,1 kg混合粉劑可拌50 kg種薯,大薯需切塊并趁切面潮濕時拌種,拌后1~2 d播種。濕拌:用500倍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和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的混合液對種薯噴霧拌種,拌勻并晾干后播種。
深耕既可為馬鈴薯生長創(chuàng)造疏松的土壤環(huán)境,也便于濾水,在上季作物收后及時深翻20~30 cm,冬季曬伐,有利于土壤中的養(yǎng)分分解。為適應麗江氣候前期干旱,中后期降雨集中雨量大的特點,采用單壟單行密植平播栽培,以手扶拖拉機的前輪距80 cm作為行距開溝,溝深20 cm、溝寬25~30 cm,株距22~26 cm,保證每公頃種植52 500株左右。種薯擺放在溝底,把農家肥蓋在種薯上,再施復合肥,從一邊扒下溝邊的土覆蓋,厚約10 cm,覆土后使溝面稍凹或形成平溝,有利于保墑抗旱。一般情況下,2月中旬至3月下旬播種,干旱年份可推遲10~15 d。
馬鈴薯苗出齊后,株高15~30 cm時結合追肥,用手扶拖拉機帶犁或用田園管理機中耕培土起壟,培土后形成25 cm的高壟,有利于后期排水和防止病菌進入土壤感染薯塊,同時也有利于塊莖的形成和膨大。
傳統(tǒng)的馬鈴薯施肥,農戶僅施尿素,不施磷鉀肥,施肥嚴重失衡,從而導致麗江馬鈴薯主產區(qū)的土壤,多數(shù)氮素較豐富,磷、鉀元素極缺,特別需要增施磷鉀肥。農家肥除能提供優(yōu)質全面的養(yǎng)分外,還有很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磷鉀肥能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旱抗病能力。播種時施底肥,每公頃施腐熟的農家肥22 500~30 000 kg、三元復合肥(N、P、K比例為15︰15︰15)600~750 kg?,F(xiàn)蕾期,結合中耕除草及培土起壟進行追肥,每公頃施硫酸鉀150~225 kg、尿素75~150 kg。尿素的施用,要以田間植株長勢而定,長勢好的就少施或不施,長勢差的適當多施。
馬鈴薯與油菜、綠肥、玉米等進行合理輪作,可有效減少馬鈴薯晚疫病病原,從而減輕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生。
藥劑防治最重要的是要選擇有效的藥劑;其次是不能長期單一使用某一藥劑,要幾種農藥合理搭配,交替使用;第三是適時噴藥。
目前防治晚疫病的藥劑很多,但通過麗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近幾年的藥劑篩選與復合組配試驗及示范,效果比較好的是75%代森錳鋅WP、瑞凡(25%雙炔酰菌胺)+殺毒礬(64%噁霜·錳鋅)、72%克露WP、64%殺毒礬WP、68.75%銀法利SE、25%阿米西達SE等農藥。
以上藥劑組合方式有:(1)第1次用75%代森錳鋅WP 500倍液噴霧,第2次用72%克露WP 600倍液噴霧,第3次用64%殺毒礬WP 600倍液噴霧;(2)第1次用75%代森錳鋅(WP)的500倍液噴霧,第2次用68.75%銀法利SE 600倍液噴霧,第3次用25%阿米西達SE 1 500倍液噴霧;(3)第1次用75%代森錳鋅WP 500倍液噴霧,第2次用(瑞凡+殺毒礬)600~800倍液噴霧,第3次用68.75%銀法利SE 600倍液噴霧。每公頃每次藥液用量合計600~750 kg。
第1次噴藥以預防為主,在齊苗后15~20 d進行;第2次在田間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時進行;第3次在第2次噴藥后為7~10 d進行。一般噴藥3次,病情嚴重且有條件的地區(qū)可視情況多噴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