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職除了叫給當事人聽外,更多的還是叫給別人聽的,這不僅有一種輿論效果,還表示一種規(guī)范,是什么就得叫什么,一旦任了什么職,除非你十分厭惡,否則就屬于這個職務了。這一點嚴肅性,越在嚴肅的場合,越突出一些。比如開大會,請什么領導講話,要把他的一串職務念完才會罷休,漏了一個,都違背了常理。而領導發(fā)言之時,又有講究,提及前面官小點的一般稱“同志”,表示自己的官大一些;對后面要強調的則要提到職務,表示自己只是個下屬,道“某某領導還要作重要講話”等。當然,這種規(guī)范,也需接受約定俗成,習慣了,公認了,也就合邏輯、合標準了。地方和軍隊就不一樣,喊職務一般省“副”字的,就是一例。再者對退休領導的稱呼,也是大家達成共識了的。剛退下來的仍然稱職務,只在前面加個“老”字,如老部長、老局長什么的,表明在單位還是半個老板,說得起話的。再者稱老領導、老首長,這離開崗位的時間又長了些,但是位置卻還是崇高,表明而今的人都是跟著干了的。再過段時間,就稱老革命、老同志,表明人家資歷老,是“部寶”“局寶”級的,莊嚴而神圣。總之退下來后,稱呼也還規(guī)范著,不能亂套。
可是有一點可以確認,不論官場如何龐大,職務如何出新,稱呼如何服從于規(guī)范,可職務永遠是寫在紙上的東西,而稱呼要感性得多,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年齡關系、工作關系,還有一種情感關系,等等。這實際上給人的相處定了調兒,就好像是一幕劇,稱呼一出,就讓人們看到了布景。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較全面地掌握“稱呼”這一官場語詞。
多點尊重。中國人講究彬彬有禮,相互抬舉,稱呼猶然。有的人幾個職務,一般是稱其位最高最響的,有時幾個職務合起來分量才重,如稱“常務”什么的。有的干部沒有什么職務,由于單位位置高,也胡亂稱什么主任之類,弄得當事人有些臉紅,不過其心還是甜的。還有的故意拔高,比如重要科局的股長,喊他“局長”,是對其相對權力的認可?;蛘叻Q呼某領導時不叫姓,只叫職務,表明特指,在座唯一的,也是一種對權威的稱法。這里順便講講“老板”之稱。最近一些年,稱“一把手”為“老板”之風盛行,這把組織的權力個人化了,有些地方明文規(guī)定不準如此,但仍然難以禁止。為何?原因很簡單,“老板”一詞有濃重的商業(yè)氣息,表明了稱者的效忠和遵從。官場上稱呼的尊重是必要的,是一種禮儀和圓滑,但是千萬別過分,阿諛逢迎做作了,適得其反。
摻點親熱。有的領導對下屬直呼其名,也是一種待遇,表示自家人;或者是喊小老鄉(xiāng)、小校長什么的,這種屈尊叫人感動。下級對領導稱呼,有時也可看出心貼心的,如省略一個“長”字,如“陳隊”“陳部”之類。有人喊領導老喊過去的職務,表明自己是老部下,又多了一份情感。有的領導,對下屬稱“小”,本來是平易近人,卻不知個別人年紀比自己還大,弄得難以下臺,可見親熱要摻得是地方,否則還是官態(tài)。至于有些人干難事時稱“兄弟”“大哥”“老大”什么的,顯得之間沒有什么距離,一切都好說,效果是有,可又江湖化了。
來點調侃。有黃點的幽默。比如姓楊的當委員的,喊楊委(陽痿);又比如姓劉的在編委工作,人家喊劉編(牛鞭),這都弄得人哭笑不得。有的喊別人的單位,知道人作不得主,故意吊胃口,喊“李政府”“江財政”“陳公安”什么的。還有在人家職務前加個“大”字的,雖然也內含尊重,但更多戲謔的成分。如“大局長”“大股長”“大書記”之稱。調侃要注意場合和度,否則會把關系弄緊張,生出隔閡。
透點火辣。同一級的干部有競爭的故意不稱職務,而加個“老”字,讓別人心灰意冷,表示并不看重你。還有的在辦事憤怒時,故意把“副”字說出來,意思你做不得主之類。有時還來點“橫”,連職務也不稱,只稱姓,如“這件事就讓姓陳的去搞”,這就混同于市井刁民了。稱呼必要時可以立威,但是隨時要注意個人的涵養(yǎng)。
可見,官場上稱呼感性的地方很多,表現力很豐富,但越豐富的東西,越是細膩,越要注意的也多。而透過這些細碎之處,我們仍可以捕捉更多的信息。我從事干部工作了解情況時,對人家背后的稱呼尤為考究。有的人位置并不高,可是背后聽到的還是一聲一句的職務,表明他的威信。有的人老百姓不知其職,只是稱“黃領導”“李領導”,表明了與群眾打交道不夠。有的人當面喊職務,背后直呼其名,表明并不看重。有的還有“綽號”。有的霸蠻的干部,人稱鐵匠;有的人稱包頭,事無巨細,什么都個人說了算。這些稱呼,往往真正能代表他們的工作內涵,這似乎超出了解詞的范疇,就此打住,不再云里霧里了。
(摘自“盧年初新浪博客”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