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駿
歲月如群巒,日日皆崢嶸。站在2018年的“半山腰”上,回望云端高路,一路走來的足跡,有深有淺、有寬有窄、有直有彎,它們記錄著生命的軌跡,也鐫刻著生活的感悟。
在漫漫人生征途中,我們會留下無數(shù)的足跡,而每一個或深或淺的足跡都勾勒出每個人迥然各異的人生畫卷。有些足跡是歡快的,或是幼時承歡膝下,同父母攜游的無憂無慮;或是少年意氣,同學(xué)友揮斥方遒的凌云壯志;或是賽場奔馳,同對手一較高下的酣暢淋漓。這時有親人和朋友挽扶著你,給你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給你苦口婆心的忠告,讓你信心十足,心情舒暢,步履輕快,留下一串整齊而筆直的腳印。有些足跡是沉重的,或是負篋遠行,孤獨無依,踽踽獨行而不知路在何處;或是折戟沉沙,壯志未酬,失意苦悶無法排遣。這些難言的苦楚、無限的悲涼,讓你煎熬,讓你憔悴,讓你欲說無處,意志消沉。此時的你必定腳步沉重,方向不清,徒留下一串蹣跚紛亂的足跡。韶光易逝,芳菲多凄,行于世間,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沉重且曲折的足跡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1
《老子》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薄绊槨迸c“逆”從來都是相依相存、相生相伴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順境可以提供機遇,乘風破浪,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逆境則可以砥志礪行,磨煉自身,百折不撓,玉汝于成。正如曾國藩所說,順境不惰,逆境不餒,以心制境,萬事可成。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逆境,保持好的心境,其實經(jīng)歷挫折也不見得全是壞事。大多數(shù)人往往能入而不能出,身陷困厄,便心志消沉,最終一敗涂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楚霸王項羽,垓下一敗,便烏江自刎,終致霸業(yè)成空。其時項羽仍擁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倘若他能夠包羞忍恥,卷土重來也必定可期。而越王勾踐則能在逆境中臥薪嘗膽,以三千越甲殲滅吳國,稱霸一時。由此可見,悲觀消極者凌亂不堪的足跡,徘徊倒退,是寫在人生路上的懺悔書,狼狽不堪;樂觀積極者堅實有力的腳印,勇往直前,是刻在高峰險處的抒情詩,何等豪放。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再困難的境遇,也不足以讓筋骨剛硬、步伐堅定的打鐵者退縮。砥礪意志,增長才智,掃蕩攔路虎,搬掉絆腳石,贏得的便是直掛云帆濟滄海,換來的也必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砥礪前行固化為常態(tài),讓逆境之下敬畏兢慎、永不言敗的意志轉(zhuǎn)化為恒久內(nèi)趨力。如此,人生便可多一些馬到功成,少一些功敗垂成。2
不是所有的逆境都要靠非凡的膽識和智慧來度過,但在深水、險灘、荊棘中跋涉時是需要的。不是所有的成長都要靠過人的勇氣和意志來完成,但敢為人先、勇攀險峰、執(zhí)著于成功者是需要的。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足跡,每一步都迸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鐵石之音,每一個堅實的腳印,都閃耀著勇毅和智慧之光。從小崗村的破冰改制,到“一帶一路”筑夢牽手,三千里河山,無一處不是改革者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來的。這背后的每一個堅定踏實的足跡,都閃耀著真情、信念和夢想之光。
回望來路,并非是想陶醉沉湎于昨天閃光的腳印,而是為了砥礪心智,更好地前行。歲月如山亦如海,時間的岸灘上大浪淘沙,無根的腳印注定鐫不牢也留不住,潮水過后終歸了然無痕。少年強則國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當以國為鑒,把前行的每一步都刻在堅實的大地上、不懈的登攀中、無悔的歲月里。這樣的腳印,方能于歷史的回眸之際,在時間深處灼灼閃光。3
(指導(dǎo)老師:章 敏)
1 作者將人生的境遇比作用足跡勾勒的畫卷,順境與逆境會踏出截然不同的足跡。這個比喻作為文章的核心意象,很新鮮,也很生動。最后一句筆鋒一轉(zhuǎn)的同時承上啟下,將文章的論述重點放到逆境的足跡上。
2 為了論證“經(jīng)歷逆境與挫折并不見得是壞事,關(guān)鍵在于當事人的心態(tài)”,作者用了項羽和勾踐兩個人物素材,雖然例子并不新鮮,卻與論點契合緊密。緊隨其后又是一段總結(jié)性的論述,詩詞典故信手拈來,讀來鏗鏘有力。
3 倒數(shù)第二段完成了從個人視角到國家視角的轉(zhuǎn)換,顯得高屋建瓴、氣勢磅礴。最后一段又將論述重心拉回到個人身上,表明個人也應(yīng)以國為鑒,腳踏實地地前行。在這一放一收之間,彰顯了作者胸有溝壑的氣度,也提升了文章的深度。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