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穎
摘要:“家庭”是一個溫馨的港灣,一般我們都是這樣比喻的。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大環(huán)境。如果我們把父母看做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那么家庭就是校外的學校,學校就是家外之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完備的教育是學?!彝ソ逃??!奔彝ヒ约凹彝ブ凶优c家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各方面的發(fā)展,因此,家是孩子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的第一所學校,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家庭;教育;兒童;心理健康
家庭對兒童品質(zhì)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來自家庭的教育功能。如父母的性格特點(大多數(shù)孩子都有遺傳因素)、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子女的方式、特別是平時的一言一行等,往往直接影響著子女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使兒童產(chǎn)生相應的人生態(tài)度和一言一行。第二來自家庭的結(jié)構環(huán)境,如大家庭(爺爺、奶奶和父母及兄弟姐妹)或小家庭(只有父母或者單親)結(jié)構有無缺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正常等。這些因素很重要,其往往影響兒童性格的形成,大家庭的孩子一般性格正常,情緒穩(wěn)定。
以上兩個方面的作用又互相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各種家庭類型。其中存在病因因素的有下列幾種:
1.拒斥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四大心理需要,這就是安全、隸屬、認同和愛。在這一類家庭里,兒童無法滿足這些需要。家庭在這方面少給了兒童些什么,那么兒童就會在情感和人格上表現(xiàn)出缺乏同情、友情和愛情。嚴重的會使兒童感情冷漠,不講實話、不誠信,具有攻擊性和反對癖。這一類家庭又有多種情況:如是受父母雙方拒斥或是受一方拒斥(如后母),拒斥者性別和被拒斥者子女性別的異同,未拒斥的一方表現(xiàn)的愛的程度等,都會使兒童的人格有不同的反應。
2.破裂性。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因某種原因不存在在家庭中,即我們所說的單親家庭或者是孤兒或者是留守兒童,而使家庭不完整。這種兒童長期在無安全保障的環(huán)境中生活,大多數(shù)兒童心理上有問題,表現(xiàn)在不誠信、學習習慣不好、衛(wèi)生習慣不好。破裂型家庭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父母雙方死亡、父母離婚和父母爭斗(感情不和,經(jīng)常性的吵架、爭斗)。這三種家庭情況對兒童而言都是極不好的,特別是父母離婚甚至是父母死亡對子女性格影響相當大,一般來說這種孩子精神空虛、性格孤僻。爭斗型家庭中,有時兒童也會參與在父母沖突中,有的孩子偏向父親,有的偏向母親,總之家庭矛盾不能得到解決。
3.溺愛型。這一類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放任自流,具體表現(xiàn)又有三種:(1)過度寵愛,從沒有當作有思想和有需要的人。不鼓勵兒童從小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讓子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只是給子女提供優(yōu)越的條件,甚至是過分的優(yōu)越條件。(2)過度寬容,對子女的錯誤一味原諒姑息、偏袒保護,是一種極其錯誤的做法,難以使孩子良好習慣、孩子想要的,不一定是有用的,或者說是適合他的,不能由孩子的性格做事。否則,長期下去之后,孩子會在家里不聽話,給左鄰右舍招惹是非。(3)過度期望?,F(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家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仙”的心情。表現(xiàn)在,一方面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盡量滿足,另一方面家長卻給孩子增加壓力,在僅有每周兩天的休息時間里給學生加“輔導班”、美術班、音樂班、舞蹈班等。如果這些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可能就是件好事;如果不符合學生的興趣,就給學生增加了壓力和煩惱。
溺愛型家庭的子女,自我過分強化,情緒強烈并不穩(wěn)定,提出要求常帶侵略性,總是把自已放在讓別人贊賞或攻擊的地位。
可見,家庭不僅是兒童吃飯、穿衣、生活的地方,還是兒童心理的歸宿,孩子的心靈受到愛撫、孩子的心情好了,品德受到了熏陶,久之,就能形成健康心理。合格的父母可以說是體貼入微的心理保健醫(yī)師,也可以是促使子女心理變態(tài)的決定因素。
根據(jù)以上初步的調(diào)查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議:
1.教師應以集體活動和群體行為影響每一個兒童,尤其要影響行為乖張的兒童,使他們能感到自已是集體中的一員,維護集體利益是一種榮譽,充分發(fā)揮集體教育的力量。同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榜樣的教育力量,在集體活動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以這種良好的榜樣促使其他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此外,教師要適當運用獎懲手段,本著一顆誠愛之心,對于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應更多地注意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及時表揚,指明是非,使之改正。
2.家長應認識到成人的行為模仿往往影響著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因此,家長應努力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引導孩子、影響孩子。家長要提高自已的知識修養(yǎng),尤其是有關兒童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修養(yǎng),從根本上去了解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同時要選擇良好的養(yǎng)育方式。既不能對孩子完全放任、過分溺愛,也不應該對孩子要求過多。把良好方式的選擇建立在遵循兒童天性發(fā)展和對其行為嚴格要求的基礎上,使兒童的心理符合社會規(guī)范。
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教育的結(jié)果。我們既不能忽視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學校教育的作用。只有這兩方面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為此,家長與教師應互通信息,主動聯(lián)系,及時了解孩子的表現(xiàn),商議共同培養(yǎng)的方法、目標等。這樣才能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