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平
【摘 要】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應教會學生使用“語文”這一“交際工具”之法。凡是生活在社會上的人,不論是誰都需要交際,無論誰都需要接收和傳播文化,接收和傳播文化的交際過程,就是聽、說、讀、寫的過程。所以,“漁”應為“聽說讀寫之法”“授之以漁”就是教學生“聽說讀寫之法”。
【關 鍵 詞】 口語交際;閱讀;寫作;質疑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交際的工具只能在交際過程中來掌握。在生活中,交際過程是如何體現(xiàn)語文這一交際工具的功能呢?還是通過聽、說、讀和寫!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嘗試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方法的指導”探索,現(xiàn)就自己的實踐來談一談膚淺的體會。
一、關于聽和說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我們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谡Z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tài)度和語言修養(yǎng)。在訓練過程中,我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聯(lián)系,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通過實際操作,學生的聽說能力就自然地具備了。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二、關于讀
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是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應教會學生學會閱讀,懂得讀書的方法,掌握閱讀的步驟。
(一)要求學生按以下步驟進行閱讀課文
1. 初讀
也叫通讀。通過查字典,自學生字詞,掃清障礙,接著朗讀課文,要多讀幾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注意停頓。還要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大體知道課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2. 細讀、精讀
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閱讀,抓住重點詞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重在品詞、品句,理解重點句段,研究文章的精華之處,抓住句子、詞語反復推敲、揣摩,體味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之處,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如第十一冊《山中訪友》中“我與山中的一切打招呼”這一段,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去發(fā)現(xiàn)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什么表達方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間之中?再如《詹天佑》一課中,要抓住關鍵詞語、句子來理解課文的內容,如:“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要引導學生從關鍵詞“還沒有出世”來理解外國人對中國的嘲笑和蔑視。從而更反襯出詹天佑為國分憂的愛國主義品質。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需要引導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去讀懂課文。
3. 熟讀
把文中的精華之處,認真地反復朗讀,熟讀成誦。古人云,讀書之法,在于循序漸進。我通過教給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反復閱讀,深入思考,逐步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讀課文的規(guī)律性,學會獨立閱讀課文的方法。
(二)因“文”而異,進行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課文的文章,可分為寫景、狀物、寫事、記人、詩歌、童話、寓言等幾種類型,不同的文章,作者的思路不同;表達方法不同;學習方法也不同;因此,我們應因 “文”而異,引導學生掌握各類課文的不同學習方法。如教《詹天佑》、《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馬背上的小紅軍》等寫人的文章,就教給學生學習寫人的文章的有關知識,即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具體方面去理解人物的特點,分析人物的品質。如學習古詩,我一般都遵循三個步驟,引導學生學習:“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即讓學生在弄清詩歌的字、詞、句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想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又如學習寫景抒情的文章,就教給學生這類文章的寫法,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所描寫的景物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景物的樣子、顏色的特點,作者展開了怎樣的聯(lián)想與想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總之,教師要及時給學生的思維活動作導向,牽線搭橋,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表層轉向深層,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養(yǎng)智能,讓學生善思維、會表達。
三、關于寫
作文是學生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在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自由,解放學生,積極倡導“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精神,為此我在作文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積累、運用。
1. 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形成敏銳的洞察力
首先是要求學生平時做個有心人,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切忌“走馬觀花”,看的只是一個輪廓,沒有一處體會是具體的。當然除了用心觀察外,更要善于觀察。其次教導學生從小事、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寫起。
2. 教會學生學會積累
在作文時學生的表述常常蒼白簡單,感到有話寫不出,究其根源是腹中空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唯有平時大量的科學的積累,才能使語言豐富、句子生動優(yōu)美、文段結構合理、構思巧妙。正如俗語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是一樣的。積累豐富了,用時就能順手拈來,下筆如有神。
首先我讓學生明確積累對象,如好詞、優(yōu)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優(yōu)秀的文章、歇后語、諺語、名言警句、古詩等。然后是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讀、背、記、理解有機的結合,要求學生用心讀不局限于作文書,應博覽群書,博采眾長。為此我班每周用一節(jié)課給學生讀課外書,并設立圖書角供學生平時閱讀,單讀是不夠的,好記性不如爛筆。為此要求人人備一本讀書筆記本,指導學生:邊讀邊劃,劃出好詞句,劃出自己欣賞、覺得有趣、令人感動、讓人回味的地方;邊讀邊記,把所想、所得記在本子上。當然積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平時生活中聽別人說、看電視、參加活動、外出游玩……吸收到好的素材也應及時記錄下來。
3. 給予學生自由,解放學生,讓學生的寫作有更豐富的素材和切身體會
所謂“放”就是解放學生的腦、手、眼、嘴、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地施展。
在作文教學中一放“思維”:讓學生自主參與,給學生留出思維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依照老師的思路,說假話、發(fā)表與自己所想不同的觀點;二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做一做,擺一擺,寫一寫;三放“眼”:讓學生放眼觀察世界,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四放“嘴巴”:營造氛圍,擺正自己的位置,讓學生多發(fā)言,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真情實感,從而實現(xiàn)說到寫的順利轉變;五放“時間”: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而不拘泥于某一節(jié)課,而是因地制宜;六放“空間”:營造自由活動的空間,可離座自由組合討論,可室內、室外。當然更重要的是還給學生課間十分鐘、活動課,并與家長溝通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把孩子帶出去,在廣闊的天地里讓學生感受自然,讓學生在戲水、垂釣、數星星……中享受樂趣,從中豐富寫作素材,在快樂的活動中體驗快樂作文。
四、教學生學會質疑
在學習中的提問與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開動腦筋去克服困難,才是真正學會學習,因而作為老師,必須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授之以漁,才會使學生成才,才會使學生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1] 申曉輝,趙翠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2] 門海英. 聚焦課堂 小學教與學實踐的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