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瀘縣石橋鎮(zhèn)興盛村第二衛(wèi)生室,四川瀘縣 646125
臨床上可用來治療頸椎病的方法諸多,比如藥物、運動、牽引、針灸、手法推拿等方式治療,但大都選擇藥物或針灸資料,而有資料顯示:單一方式治療頸椎病的效果欠佳,故該次納入該衛(wèi)生室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頸椎病患者30例,旨在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與總結,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30例對象為該衛(wèi)生室收治的頸椎病患者,將其依據(jù)入院順序均分組為:對照組中男性8例、女性 7 例;年齡為 37~69 歲,平均為(52.81±10.54)歲。 觀察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為42~65歲,平均為(53.65±10.27)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針灸治療:選穴風府穴、夾脊穴、肩井穴、風池穴、天宗穴、肩中俞、曲池、肩外俞、合谷穴為患者針灸,絕骨穴、風池穴、夾脊穴以補瀉手法針刺,剩余穴位則以平補平瀉手法針刺,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天針灸1次、共15 d。觀察組用針灸+理療治療:針灸治療與對照組相同;理療:①推拿:為患者施以推拿按摩,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推拿按摩力度,用拿、揉、按、撥、伸手法變換著為患者按摩頸部肌肉,再用雙手掌根部托住枕骨粗隆及下頜,并呈循序漸進的上提狀;②牽引:對患者進行臥式頸椎間歇牽引,牽引重量要嚴格控制,首次一般是3 kg,依據(jù)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加大牽引重量,每次牽引30 min,2 d牽引1次、共15 d[1]。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頸背疼痛、手指發(fā)麻、下肢乏力、頭暈積分評價,各癥狀積分分值均為0~3分,得分高提示癥狀嚴重。生活質量以(GQOLI-74)量表評分評價:共為5個維度:軀體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活動、社會功能;總分值為100分,得分高提示生活質量好。臨床治療效果為:顯效提示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降低程度≥80%、GQOLI-74評分≥80分;有效提示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降低程度30%~80%、GQOLI-74評分30~80分之間;無效提示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降低程度≤30%、GQOLI-74評分≤30分或治療失敗。
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獲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癥狀積分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時間頸背疼痛手指發(fā)麻下肢乏力 頭暈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3 7±0.2 4(0.3 2±0.1 2)ab 2.2 9±0.2 6(0.8 7±0.2 0)a 2.5 1±0.3 5 0.3 5±0.2 2)ab 2.3 9±0.4 6(1.3 4±0.2 6)a 2.6 9±0.4 5 0.3 4±0.2 3)ab 2.7 0±0.5 3(1.2 1±0.1 7)a 2.0 9±0.6 3 0.3 4±0.3 2)ab 2.1 1±0.6 2(1.4 5±0.3 6)a
兩組GQOLI-74評分結果見表2。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高,與對照組66.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2 GQOLI-74 評分比較[(±s),分]
表2 GQOLI-74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軀體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活動 社會功能觀察組對照組(8 3.9 1±1 3.5 4)a 5 4.6 8±1 1.9 2(7 8.4 5±1 4.1 7)a 5 3.8 8±1 1.3 1(8 3.5 3±1 4.7 5)a 5 5.2 0±1 0.8 7(8 6.7 8±1 2.4 6)a 6 3.9 3±1 0.6 5(8 5.0 6±1 1.4 2)a 7 0.6 8±1 4.5 2
表3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頸椎病包括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以及頸椎間盤脫出癥,患該病患者的頸椎呈退行性病變狀態(tài),患者多因頸椎長時間勞損或者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等不良情況導致頸椎脊髓、神經根/椎動脈被壓迫,隨之產生相應的功能障礙,會對其日常生活及生活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2]。故探討一種科學有效的聯(lián)合治療方式,對臨床上頸椎病治療效果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中醫(yī)論證將頸椎病歸為頸肩痛,強調患該病的患者均存在肌肉損傷以及靜脈失養(yǎng)而氣血不足的不良情況,治療時注重滑利關節(jié)以及去痛活血、化瘀消腫、健骨強筋、通絡理氣[3]。臨床上大都選擇針灸治療,針刺風池穴可對主動脈有著相應的刺激,并可達到增加血供的效果,促使頸部血流速度加快,給予頭頸部充分的養(yǎng)分,使其代謝加強,使得患者的臨床癥狀充分改善[4]。但單純以針灸治療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欠佳,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全面控制,各臨床癥狀均得不到充分改善,而有資料顯示:將針灸以及按摩聯(lián)合治療頸椎病的效果極佳,可確?;颊哳i肩部血液循環(huán)順暢,并可達到祛瘀活血的目的,緩解患者頸肩部的肌肉痙攣,使其疼痛感得以緩解,可見按摩療法對針灸治療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能夠確保患者病情得以全面控制與改善[5]。該次研究中對照組接受針灸治療,觀察組接受針灸+理療,兩組針灸方法相同,理療則主要是推拿與牽引,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高,93.3%的頸椎病患者經治療有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灸聯(lián)合理療治療頸椎病的效果顯著,可促使患者臨床癥狀充分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針灸理療對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提升、臨床癥狀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有著積極作用。
[1]趙元姣.針灸配合理療治療頸椎病的操作方法及療效評估[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5):90.
[2]王玖忠.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36):155-156.
[3]翟明玉.頸椎病治療方式的合理選擇[J].中醫(yī)正骨,2014,26(6):6-9.
[4]唐森,羅湘筠,石琴大,等.電針夾脊穴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9):840-842.
[5]伍耀南,孫秩和,蔡永瑞.中醫(y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