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時期以來施蟄存散文創(chuàng)作綜述*

        2018-01-15 15:52:13
        關(guān)鍵詞:創(chuàng)作

        劉 軍

        (江蘇省昆山博物館,江蘇 昆山 215300)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經(jīng)過反右、文革的長期蟄伏,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與坎坷,著名新感覺派作家施蟄存復出了,他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古典文學研究和金石碑版整理方面,并取得了較多成果,似乎他晚年與文學寫作遠離了。實則不然,這位創(chuàng)造力豐富的文壇老人,在一邊從事上述工作的同時,還持續(xù)不斷地在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大量的散文隨筆,以一顆敏銳的文心,對社會人情做出迅速及時的反應。這些散文隨筆應視作施蟄存“作家身份”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這也是施蟄存晚年藝術(shù)創(chuàng)造很精彩的一部分。

        施蟄存的散文創(chuàng)作由來已久,在1949年以前就有《燈下集》《待旦錄》兩本散文集行世,因其現(xiàn)代派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散文的魅力被遮蔽了。有必要對他早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進行簡單的分析,揭示其發(fā)展脈絡和走向,這樣能更好地看清他在新時期以來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意義。

        施蟄存早期散文創(chuàng)作鳥瞰

        民國時期,上海的報刊業(yè)發(fā)達,棲居海上文壇的作家們都依托這些報刊生存,將各式報刊視作自己實現(xiàn)文學理想、解決柴米油鹽的平臺。1922年,18歲的施蟄存積極向上海報刊投稿,多為散文和小說,他陸續(xù)在《申報》《時報》《半月》和《紫羅蘭》等雜志發(fā)表等散文作品。施蟄存的短篇文言小說與文言散文有時邊界模糊,整體看來,雖模仿和雕琢的痕跡明顯,卻清俊喜人,格調(diào)不俗,注重思想性和個性色彩。

        后來,施蟄存用白話進行新文學創(chuàng)作,一手寫現(xiàn)代派小說,一手寫散文、隨筆。1935年,他主持了文體特征明顯、以發(fā)表散文小品為主的文學雜志《文飯小品》。施蟄存的散文創(chuàng)作隨著積累的日益豐富而日趨成熟,如《雨的滋味》《馱馬》《無相庵隨筆》《服爾泰》《路南游蹤》《跑警報》《文學之貧困》等散文名篇,充分展示了其散文的文學魅力,這些篇什都是可以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之作。施蟄存的散文在當時就受到讀者和編者歡迎,1932年,他在《申報·自由談》上陸續(xù)發(fā)表了《《無相庵隨筆》等散文隨筆,語言文白交雜,筆鋒犀利老辣,內(nèi)容涉及古今中外,可讀性甚強。該欄目編者發(fā)表了一封致施蟄存的信:

        蟄存兄:

        示悉。尊著文字優(yōu)美,雅俗共賞,絕非“鴛鴦”、“蝴蝶”之濫調(diào)可比。以后務乞源源賜稿,以餉讀者為禱![1]

        該信有意將施蟄存與鴛鴦蝴蝶派區(qū)別開來,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施蟄存散文的可讀性與藝術(shù)特色。《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十集收入了施蟄存的《畫師洪野》和《繞室旅行日記》,《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十二集收入施蟄存的《讀報心得》;《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第十一集收入了施蟄存的《栗和柿》與《山城》。這說明,他的散文與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一樣,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文學價值,值得收藏和流布。

        施蟄存在1949年以前創(chuàng)作的散文大抵可分成三類:一種注重文學性,是通過景物或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敏銳人生感受的性靈散文,如《雨的滋味》《玉玲瓏叢談》等;一種注重思想性,是借用某物某事或?qū)θ松老?、或?qū)ξ乃嚢賾B(tài)思索辨析的知性散文,如《繞室旅行日記》和《文學之貧困》等;一種是充滿幽默與機智、卻清醒地解剖社會事象的雜感,施蟄存的這類文章不多,如《無相庵急就章》中的《人生如戲》《蟬與蟻》等可歸入此類。

        施蟄存早期的散文、小說及其詩詞創(chuàng)作很好地構(gòu)筑了他較完整的藝文世界,如果說他的小說和詩歌以一顆精微的敏感心靈反映大都市里躁動不安、變幻詭異的靈魂,那么他的散文則似一泓平靜的湖水,沒有大風大浪,水面之下卻深蘊著作家的人生和心靈體驗。某種程度上講,他的散文藝術(shù)很好地融進了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以小說集《上元燈》為例,諸如《扇》《上元燈》《周夫人》《舊夢》《桃園》和《漁人何長慶》等篇什,意境蘊藉,調(diào)子柔和,節(jié)奏舒緩,將讀者帶入濕漉漉的江南水鄉(xiāng),進入少年的多愁世界,看取別致燈盞、美味黃桃、夜色流螢、纖細小人……這些篇什,既可當作小說,也可視為散文。我覺得《漁人何長慶》一篇尤好,施蟄存控制了敘事的節(jié)奏,以散文的“絮語”方式將何長慶的生活故事娓娓道來,敘述者是平靜的,何長慶是平靜的,鎮(zhèn)市是平靜的,而這種平靜中隱藏著深沉的悲哀與憂傷,尤其是小鎮(zhèn)風物的描繪、空白藝術(shù)和結(jié)局的返璞歸真,真是得散文寫法的浸潤。沈從文認為施蟄存的小說“《扇》,《妻之生辰》,《栗與芋》,即無創(chuàng)作組織,也仍具散文的各條件,在現(xiàn)代作者作品中可成一新型”,[2]實是深中肯綮。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施蟄存便停止了小說創(chuàng)作,有意味的是,他的《在酒店里》和《二俑》分別發(fā)表在1946年第3卷第4期和1948年第6卷第1期《文藝春秋》的“散文”欄,而這兩篇文章作為小說文體的特征又是很明顯的。2002年上海書店出版了“上海四十年代文學叢書”,《二俑》被收入短篇小說集《團圓》中,《在酒店里》收入短篇小說集《迷樓》中。施蟄存的《他要一顆紐扣》在1940年6月12日香港《星島日報·星座》發(fā)表,2001年該文被劉凌先生收入《北山散文集》,2002年,上海書店將其收入短篇小說集《迷樓》中。以上這些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實則反映了施蟄存小說與散文的界限的模糊與技巧的互補。

        建國后,施蟄存的興趣主要轉(zhuǎn)向文學翻譯,但作為海派知識分子,他對現(xiàn)實的敏感與介入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因此,在政策寬松時,他也會發(fā)表一些犀利的雜文,如1956年“雙百”方針出臺后,他在《文匯報》上發(fā)表的《夏原和知識分子》《咬文嚼字》《倒繃孩兒》《第二第三》《外行談戲》和《才與德》等文章,終因雜文獲罪。在反右和“文革”期間,施蟄存的興趣再次發(fā)生轉(zhuǎn)向——轉(zhuǎn)向古典文學研究和金石碑版整理。不過,他也不失幽默地寫一些詼諧文字,施蟄存回憶:“另外的三十年間,報刊上沒有發(fā)表過我的文章。但是,也不能說,在這一段時期中,我沒有寫過散文。‘文化大革命’前期,我在‘牛棚’中每日寫的‘思想?yún)R報’、‘改造日記’,倒似乎都是很有意思的文章……可能有不少很妙的小品文??上М敃r不留底稿,現(xiàn)在無法把它們也編一個集子”。[3]

        2000年,文匯出版社出版了施蟄存的《云間語小錄》,該書起于1963年11月20日,有日記記載:“廿日作云間小志數(shù)則,擬成一書”,[4](P97)“十二月三十日 華亭別志改名云間語小錄,又作一則”。[4](P103)該書斷斷續(xù)續(xù)寫了很多年,為文言小品,以儉省文字記錄松江之風物、掌故和文化,以怡然姿態(tài)撰寫云間之往古、人事和遺蹤,飄逸走筆間,宛然有晚明小品的性靈風致。該書編者沈建中贊嘆其中某些篇什:“那濃重的鄉(xiāng)間色彩、豐厚的本土民風,切身的經(jīng)驗感懷,水乳交融,流轉(zhuǎn)自然”。[5](P406)

        新時期以來施蟄存散文創(chuàng)作概況

        1980年代以來,因政治環(huán)境和文藝環(huán)境的改變,施蟄存亦如出土文物一般,與諸多老一輩文學名家一起復出,逐漸被世人所知。他過去的作品大多被再版重印,除了以各種版本面世的小說外,施蟄存的各種散文選本也一再印刷出版,其中有他早年的散文舊集,也有新時期以來新創(chuàng)作的散文。

        1986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由應國靖編選的《施蟄存散文選集》,這是新時期以來施蟄存的第一本散文集子,應國靖在序言中寫道:“當讀者如數(shù)家珍一般回憶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散文作家時,卻常常遺忘了一位有獨特風格、才氣橫溢的作家,他就是長期遭到曲解的施蟄存”。[6](P1)

        隨著施蟄存逐漸被公眾所接受,他的散文也越來越受到出版商和讀者的青睞,自1992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施蟄存散文舊作集《枕戈錄》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他的散文集出版,如《待旦錄》(1993年)、《燈下集》(1994年)、《文藝百話》(1994年)、《沙上的腳跡》(1995年)、《施蟄存七十年文選》(1996年)、《賣糖書話》(1997年)、《散文丙選》(1998年)、《雨的滋味》(1999年)、《施蟄存散文》(1999年)、《往事隨想》(2000年)、《云間語小錄》(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施蟄存序跋》(2003年)、《施蟄存散文選集》(2004年)和《路南游蹤》(2008年)等。出版這些散文集的出版社,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可謂覆蓋了大半個中國。

        這一時期施蟄存的散文受眾多出版社的歡迎和追捧,與改革開放后的文藝政策、尤其與1990年代以來中國散文熱不無關(guān)系,但更重要的是施蟄存幾乎橫跨一個世紀的優(yōu)質(zhì)散文的獨特魅力。他的諸多散文,尤其是新時期以來創(chuàng)作的隨筆小品被選入各種版本的散文選本和文學作品選,更是不勝枚舉。施蟄存對自己散文的過度“火爆”的現(xiàn)狀誠惶誠恐,他說:“我的散文,已經(jīng)一編再編,現(xiàn)在還要選編一本,豈不成為‘一雞三吃’?心中著實慚愧”。[7]他在《散文丙選·引言》中寫道:“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九七年,我一共印出過七本散文隨筆集,平均十年一本,而且其中有兩本是選集,產(chǎn)量實在不多。如今陳青生同志又計劃為我編一本散文集,采用的還是舊文。我以為可以不必多此一舉,幾次辭謝,未蒙允許”。[8](P1)

        復出后,施蟄存與眾多報刊雜志編輯建立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1980年代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上海的三大主要報刊《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民晚報》的副刊《朝花》《筆會》和《夜光杯》上,常有施蟄存的文章發(fā)表。他筆耕不輟,積極為各地報刊撰稿,即便是1983年因發(fā)現(xiàn)患有直腸癌入住華東醫(yī)院,住院長達19個月,在此期間,讀者也可以從很多報刊雜志上讀到他的散文隨筆。

        施蟄存的散文隨筆散見于全國諸報紙副刊,有以下幾個特點:

        特點之一:施蟄存的散文或以專欄形式出現(xiàn),或以連載方式發(fā)表,語言質(zhì)樸,形式活潑,內(nèi)容深刻,趣味盎然,體現(xiàn)了他作為老編輯、老作家豐富的編排經(jīng)驗和不老的文心。據(jù)統(tǒng)計,自1980年以來,施蟄存在《文匯報》發(fā)表散文約52篇;《新民晚報》約91篇;《解放日報》約24篇;《文匯讀書周報》約24篇……他在《筆會》上開設的專欄“北山談藝錄”、在《夜光杯》上發(fā)表的連載散文“賣糖詩話”、在《文匯讀書周報》開設的書話專欄“雜覽漫記”、在《光明日報》連載的詩話“浮生雜詠”等,都是較有影響的專欄,設計靈活巧妙,或以樸素文字點出深刻世情,或以犀利語言洞察社會人生,受到讀者歡迎。

        特點之二:施蟄存散文發(fā)表的范圍分布廣泛。除了以上提到的報刊外,他的散文還見于上?!妒斋@》《文學報》《青年報》《書林》《書城》《書訊報》《團結(jié)報》《勞動報》《文匯月刊》,北京《讀書》《新文學史料》《出版史料》,香港《書譜》《華僑日報》,臺灣《聯(lián)合報》《中央日報》,廣東《隨筆》、天津《散文》、陜西《美文》、四川《龍門陣》、遼寧《萬象》、福建《榕樹文學叢刊》、江西《百花洲》等,從南至北、由東到西、海峽兩岸都可以讀到施蟄存的散文。這些遼闊地域間的雜志報刊,形成一個巨大的網(wǎng)絡平臺和公共空間,他的散文隨筆或在報紙雅俗共賞的市民讀者中,或在期刊的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中,得到了流傳。這反映了晚年施蟄存廣泛的文學交往和良好的人事關(guān)系,也是他具有持續(xù)影響力和輻射力的表現(xiàn)。

        特色之三:新時期以來,施蟄存的散文創(chuàng)作內(nèi)容極其駁雜,涵蓋了生活中的諸多方面,在他早期散文創(chuàng)作的三種類型的基礎(chǔ)上,其深度和廣度均有很大的拓展,最精彩的是懷人憶舊的篇什和思想隨筆。隨著年歲增加,人事代謝,施蟄存的同齡人漸漸凋零,他用明朗細膩的文字記錄了與丁玲、沈從文、傅雷、田漢、馮雪峰、孔令俊(即孔另境)、王瑩、李白鳳、魯少飛、林徽音、鳳子等人的交往,也回顧了自己與《現(xiàn)代》雜志、開明書店、震旦大學等的淵源。這些洗練文字傳達了對友人和往昔生活的追懷,更重要的是曲折地傳達了施蟄存關(guān)于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度思考,實則是一篇篇“含淚的微笑”的知識分子小史。而施蟄存的思想隨筆,諸如《乙夜偶談》《雨窗隨筆》《匹夫無責論》《人道主義》等小文,在縱橫開闔間以精短文字傳達犀利洞見,如匕首,直刺社會、國族和人性的弊端,寒氣森然,也酣暢淋漓,讀罷令人豁然開朗。這一時期,施蟄存還寫了大量的書話、時評和一些游記、小品,樸實厚重,均有特色。

        特點之四:因施蟄存的散文隨筆注重思想性和知識性,其中一部分文章很能引起讀者的爭鳴與討論,而且他也樂于參與有價值的問題的討論。最典型的例子是關(guān)于“當代文學應否寫史”的討論:1985年《文匯報》發(fā)表唐弢的《當代文學不宜寫史》一文,他認為:“對學術(shù)思想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不為當前的文學作結(jié)論,有利于展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當代文學,然則又何必急急忙忙為它寫史呢?”[9]由此引發(fā)大眾持續(xù)的討論,施蟄存撰文聲援唐弢,引用俄羅斯文學史寫法與《史記》等材料來論證觀點“當代事,不成‘史’”。[10]該文立即引來吳倩一篇針鋒相對的文章《過去事,就是史》。[11]《文匯報》的編輯對大量討論來稿進行了綜述,意欲結(jié)束這場論辯,編輯認為這次討論“引起一定的反響,《新華文摘》等多家刊物、報紙轉(zhuǎn)載了這些文章,本刊也收到大量來信來稿,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12]施蟄存意猶未盡,又撰寫了《“當代”已經(jīng)過去?》與吳倩商榷,卻未見報,施蟄存說:“此文寄去報社,未見刊出,而編者已發(fā)表了一篇結(jié)束論辯的文章,對雙方論點,不做判斷,就此一刀砍斷了這一場論辯”。[13](P703)且不去辨析觀點孰對孰錯,就這場爭辯過程而言,施蟄存對現(xiàn)實的介入精神,對個體信仰的堅守,略見一斑。

        對于讀者的質(zhì)疑或異議,施蟄存從來都是歡迎的。如1991年,有讀者對他發(fā)表在《新民晚報》上的《莼羹》一文進行了補充,施蟄存撰文說:“在十一月三日的本報,見到章錫良同志為我那篇《莼羹》的補充,非常感謝,又非常高興”。[14]這不僅體現(xiàn)老人的豁達與開明,更能體現(xiàn)他作為老編輯的眼光和水準——讀者參與討論,說明文章有了一定的社會效應。1929年,施蟄存與劉吶鷗、戴望舒創(chuàng)辦《新文藝》雜志,就很重視讀者的反饋和意見,他們在創(chuàng)刊號的《編者的話》中提出:“從下期起想在本刊另開讀者會一欄,專收受讀者的關(guān)于本刊的意見的通信,讀者如有意見,請寫些來,使我們這個幼稚的月刊能達到健康之境”。[15]此后在《新文藝》第一卷第二號至第五號,他們果然用每期近十頁的篇幅來發(fā)表讀者來信。1935年,施蟄存和康嗣群主編《文飯小品》雜志,就多次與《太白》和《文學》雜志展開筆戰(zhàn),以此吸引讀者眼球。1992年,施蟄存致信古劍,為他辦報紙副刊出謀劃策,施蟄存說:“副刊文章引起爭辯,是好事,最好的宣傳方法,別怕!”[16](P196)

        這一時期,施蟄存發(fā)表散文的數(shù)量特別多,這固然是老人辛勤筆耕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出版業(yè)的興起和各地編輯部的約稿和催促也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蕭乾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文學刊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給初學者提供園地,老作家也重新拿起筆來”。[17](P384)隨著出版業(yè)的繁榮,全國報刊雜志的數(shù)量和種類迅猛發(fā)展,其中很多編輯致信施蟄存,希望他支持報刊,多發(fā)文章。施蟄存說:“從一九七九年開始,我恢復了筆耕生活,寫了不少零星文字,大多是被報刊編輯催促出來的”。[18](P6)綜觀施蟄存新時期以來寫的散文,有一些文章確是他受各大報刊編輯“監(jiān)督”的“逼稿”之作。如《我治什么“學”》開篇為:“《書林》雜志有一個‘治學篇’專欄,去年,編者就來找我,要我給這個專欄寫一篇文章,談談我的治學經(jīng)驗。我當時貿(mào)然答應,毫不考慮?,F(xiàn)在編者又來敦促,要我踐約交稿……”[19](P317)再如《收獲》編輯約稿寫成的《且說說我自己》、由《勞動報》編輯約稿寫成的《〈自由談〉舊話》、由《解放日報》編輯約稿寫成的《賀〈解放日報〉副刊〈朝花〉五000期》、由《青年報》編輯約稿寫成的《書目》等,均是如此。

        自1983年動過手術(shù)后,施蟄存身體殘疾,不能自由活動,終日在狹窄的北山樓活動,與外界失去直接聯(lián)系。不過老人關(guān)心社會變化和世界動態(tài),每天閱讀大量報刊,也常向拜訪他的客人詢問新近發(fā)生的事情。即便如此,他對于報刊的約稿也覺如無米之炊,難于應對。施蟄存不愿敷衍塞責,應付交稿,一般情況下,不會為了趕稿而寫一些應景的無內(nèi)容之文章。他說:“華東師大的畢業(yè)生在主持報刊的很多,他們看得起老師,經(jīng)常來約稿,我已分配不過來。今年大約《隨筆》和《光明日報》副刊《東風》上,我的雜文多些,此外就臨時打發(fā)了”。[16](P164)據(jù)《解放日報》編輯陳詔回憶:“我作為《解放日報·朝花》副刊的編輯,三句不離本行,就向他約稿。他笑笑說,他已經(jīng)被幾家報社、雜志社所包圍,大有不堪應付之感:‘目前最大的痛苦是受年齡、體力的限制,與外界聯(lián)系少,接觸生活面不廣,真是搜索枯腸,沒有多少東西可寫了!’”。[20](P137)1982年12月27日,施蟄存在給《讀書》編者范用的信中說:“我實在沒時間寫文章,每天答復六七封信,每個下午會三四位來客,既無資格請‘秘書’,又不能拿架子擋駕,一切文字工作,卻靠晚飯后二三小時內(nèi)做了。你看,我還有什么興趣寫文章?”[21]施蟄存在給編輯徐開壘的信中說:“回憶記寫不到七、八千字,與文藝有關(guān)的回憶記,我其實已寫完了,再要擠也擠不出七、八千字來。不過,我一定給你第二期寫二、三千字,待我慢慢地挖掘一下腦袋”。[22]1992年施蟄存致信《散文天地》的編者邵燕祥,信中說:“《隨筆》今年沒有寫稿,近來散文刊物多了,我都無法出力效勞。賈平凹的《美文》出了二期,我也還沒有以實際行動表示擁護。對您的好意,我現(xiàn)在只能先謝,以后慢慢的給你適當?shù)奈母濉?。[23](P203)

        不過,就目前發(fā)表的林林總總的他人撰寫的回憶錄來看,施蟄存對于拜訪者大都十分歡迎,熱情款待,慷慨贈書,欣然接受約稿;也有少量回憶文章和施蟄存寫給他人的信中表示出對來訪者的“不合作”和冷淡。

        整體觀之,施蟄存1980年代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個體鮮明的特征,他一如既往,不隨大流,保持了個人的趣味和自由的情趣。更有意味的是,早年施蟄存以編輯、譯者和小說家的身份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終不免在文人的圈子里活動,因此,這一時期他的散文更注重審美性,更突出地反映個體心靈的細微感受。1980年代以來,經(jīng)過反右和“文革”這二十年間的“閉門苦學”,施蟄存逐漸向研究型學者轉(zhuǎn)變——開始轉(zhuǎn)向古典文學研究和金石碑版整理,并在國家高校體制中做了教授,指導研究生。因此,他在這一階段寫作的散文,很明顯有一個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的轉(zhuǎn)變。這里所說的“學者之文”,非指施蟄存散文為關(guān)于某行業(yè)知識的具體的闡釋與生發(fā),誠然,他的《唐詩百話》和《北山談藝錄》中的諸多篇什,既給人充滿書香的智慧之思,又給人以靈動的審美感受,既展示了學術(shù)文章的深度與廣度,又體現(xiàn)了作家的獨特個性和抒情懷抱。施蟄存的“學者散文”應指他那些閱歷豐贍、思考深邃、觀點犀利、充滿濃郁文化氣息和人文關(guān)懷的散文小品。正如余光中所說:“這一類型的散文限于較少數(shù)的作者,它包括抒情小品、游記、傳記、序文、書評、論文等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為主,它反映一個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靈,往往令讀者心曠神怡,既羨且敬?!盵24](P128)

        不過,與施蟄存報刊散文創(chuàng)作的“熱”相對應的,是學術(shù)界對施蟄存散文研究的“冷”。與施蟄存散文選本和散文集頻頻出版的現(xiàn)狀相比,關(guān)于他的散文研究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說,大眾眼中的施蟄存,小說家的身份特別凸顯,而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基本上沒有被納入研究體系之中。然而恰恰在1980年代以來,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延續(xù)了施蟄存早年的作家身份,并以常寫常新、愈論愈深的方式反映時代變化、回顧世紀滄桑、摹寫人生百態(tài)、揭露人性變異,這些散文實在是施蟄存晚年最富有詩意的生命呈現(xiàn),也是他作為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精神特征之表現(xiàn)——不趨時政,只為內(nèi)心。

        各種文學史和散文研究的專著,大多談巴金、孫犁、楊絳、錢鐘書等老作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誠然,巴金散文的“說真話”、孫犁散文的散淡古樸、楊絳散文的冷靜溫婉、錢鐘書散文的智慧尖刻等均各有特色,影響很大。這些復出的老作家,帶著心靈的傷痕與隱痛重新提筆上路,為當代文壇貢獻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散文珍品,只是,在他們身后,可否分一點注意力給施蟄存的散文創(chuàng)作呢?近年來,學界已有少數(shù)研究者開始關(guān)注施蟄存的散文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一些成果,雖然影響不是很大,卻給讀者提供了新的解讀和理解施蟄存的視角,頗有意義。

        [1] 編輯室.致施蟄存[N].申報,1932-12-24.

        [2] 沈從文.論施蟄存與羅黑芷[J].現(xiàn)代學生,1931,(2): 3-4.

        [3] 施蟄存.文學生活的歷程[N].新民晚報,1995-12-01.

        [4] 施蟄存.閑寂日記[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5] 沈建中.云間語小錄:編后記[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6] 應國靖.施蟄存散文選集:序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

        [7] 施蟄存.文學生活的歷程[N].新民晚報,1995-12-01.

        [8] 施蟄存.散文丙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

        [9] 唐弢.當代文學不宜寫史[N].文匯報,1985-10-29.

        [10] 施蟄存.當代事,不成“史”[N].文匯報,1985-12-02.

        [11] 吳倩.過去事,就是史[N].文匯報,1985-12-23.

        [12] 本報記者.關(guān)于“當代文學應否寫史”的討論來稿綜述[N].文匯報,1986-02-17.

        [13] 施蟄存.北山散文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4] 施蟄存.補充得好[N].新民晚報,1991-10-23.

        [15] 編者.編者的話[J].新文藝,1929,(1):202.

        [16] 施蟄存.施蟄存海外書簡[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17] 蕭乾.當代散文寫作隨訪[A].散文研究[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18] 施蟄存.沙上的腳跡[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19] 施蟄存.北山散文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0] 陳詔.施蟄存先生印象記[A].夏日最后一朵玫瑰[C].上海:上海書店,2008.

        [21] 施蟄存.書信[J].讀書,1985,(9).

        [22] 朱宗堯.文壇耆宿施蟄存[J].文化交流,1997,(4).

        [23] 邵燕祥.舊信重溫[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24] 王堯.鄉(xiāng)關(guān)何處——20世紀中國散文的文化精神[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創(chuàng)作
        咱也過回『創(chuàng)作』癮
        創(chuàng)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chuàng)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創(chuàng)作之星
        創(chuàng)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chuàng)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chuàng)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chuàng)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chuàng)作談
        創(chuàng)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chuàng)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 蜜桃视频成年人在线观看| 成人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影院理论片私人影院| 三年的高清电影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调教|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国产av在线观看久久| av国产传媒精品免费|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男女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真实夫妻露脸爱视频九色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日韩av东京社区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韩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人妻精品丝袜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天堂一二三四区在线|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国产视频|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国内精品对话对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豆腐|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亚洲av乱码国产精品观|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