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余慶 季祝永 薛 榮 張文祥 韓乃富
跟骨骨折在骨科臨床較為常見,占全身骨折的2%,在跗骨骨折中約有60%為跟骨骨折[1]。跟骨骨折常為高能量損傷所致,以高處墜落,足跟部受撞擊最為常見。跟骨骨折損傷機制較為復雜,但對于較為嚴重的跟骨骨折,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由于跟骨及其周圍組織解剖結構復雜,軟組織覆蓋菲薄等原因,術后出現(xiàn)手術切口裂開、皮瓣壞死、組織感染、骨外露的概率較大,甚至導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骨髓炎等并發(fā)癥,作者自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行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跟骨骨折患者25例(29足),并采用Allgower-Donati縫合結合負壓引流,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5例(29足),男17例,女8例;年齡19~61歲,平均46.3歲。墜落傷23例、車禍傷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7例合并骨盆脊柱等骨折的多處損傷。按Sanders分型[2]:Ⅱ型6例(7足)、Ⅲ型13例(15足)、Ⅳ型6例(7足)。
1.2 方法 (1)入院術前準備:①患者術前常規(guī)行X線片、CT+3D重建,了解骨折分型。②積極評估軟組織損傷情況,抬高患肢,將足置于輕度內(nèi)翻跖屈位,使用脫水消腫藥物,如有張力性水皰形成,予以抽吸包扎,待足跟部形成皺褶皮紋,特別注意血性水皰意味著更深層的軟組織損傷,手術時機需倍加小心。③評估全身手術耐受情況。④術前30min預防用抗生素。(2)手術方法:采用常規(guī)足外側“L”形切口,患者取側臥位,患肢位于上側,屈曲下肢,兩腿間置入軟墊,垂直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至骨膜,并緊貼骨膜剝離,使之形成全厚皮瓣,向前掀起,撬撥其外側壁骨塊,向前掀起,探查骨折移位及距下關節(jié)面塌陷情況,斯氏針從跟骨結節(jié)鉆入撬撥,恢復B?hler、Gissane角,直視下將塌陷關節(jié)面復位,臨時固定,C型臂X線機熒屏監(jiān)視確認骨折復位良好,并注意恢復的跟骨寬度和高度及足弓解剖復位,骨缺損區(qū)予以自體骨或人工骨充填植入,將掀起之外側碎骨塊復位,選用合適跟骨鈦鋼板貼合于跟骨外側固定,術后創(chuàng)腔內(nèi)置入負壓引流,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創(chuàng)緣采用2.0抗菌薇喬可吸收縫線行Allgower-Donati縫合,在靠近足跟一側,距離切口邊緣0.5cm處垂直進針,穿越脂肪層至切口對側約0.5cm處,向上至真皮層,不出針,穿越真皮層至對側距進針點約0.4cm處,確保表皮對合良好,跟部均勻加壓包扎。(3)術后處理:視出血情況放置負壓引流24h~5d,患肢抬高,并予以邁之靈、西樂葆口服消腫止痛對癥治療,2~3周視切口情況拆線,期間疼痛好轉后行足踝部功能鍛煉,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骨折愈合情況。
1.3 評價標準 術后采用MFS評分標準[2]進行評價。優(yōu):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 <50分。
本組25例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15個月至2年,手術切口愈合時間平均14.1d,切口愈合良好,無一例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MFS評分:優(yōu)20足、良6足、可3足,優(yōu)良率89.7%。
跟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以高處墜落,足跟受到撞擊最為常見[3]。近年來交通事故造成此類骨折越來越多,受傷情況較為復雜,保守治療不能奏效,常需手術治療。有學者提出微創(chuàng)跗骨竇入路,但對于移位的嚴重跟骨骨折,術中顯露不充分,復位較為困難,故外側“L”形入路的選擇最為常見,幾乎可以應對各種復雜類型的跟骨骨折,術中可以充分顯露距下關節(jié)面、跟骰關節(jié),能夠進行滿意的關節(jié)內(nèi)復位和堅強的內(nèi)固定,并且能夠避免損傷腓骨長短肌腱、腓腸神經(jīng)等組織,現(xiàn)階段是最為有效和安全的入路,但此入路因需廣泛剝離,術后存在皮膚壞死、感染、鋼板外露的并發(fā)癥。
由于跟骨骨折后組織腫脹明顯,且手術切開復位,縫合時皮膚張力較大,如使用傳統(tǒng)的縫合方法易切割切口皮緣,且縫合時由于皮膚張力較大,原有血管局部血供因壓迫減少,皮下微血管生成較少或停止,從而導致皮緣因缺血壞死,內(nèi)固定外露。跟骨骨折常因高處墜落、車禍等高能量損傷導致,極易造成跟骨的外側血供部分中斷,甚至是破壞性的損傷。Sagi等[4]通過動物實驗對比簡單縫合、垂直褥式、水平褥式縫合、Allgower-Donati等幾種縫合方法,表明Allgower-Donati縫合在張力最大的情況下對血流的影響最小。Allgower-Donati縫合減少對垂直血供的破壞,從而保護手術切口皮緣的血供,減少皮膚壞死的可能性。劉志久等[5]通過實驗亦證明切口并發(fā)癥中皮緣壞死和縫線切割皮緣主要發(fā)生在“L”形切口的水平臂、縱行臂下部和兩者交匯處,認為這可能與縫合方法有關。作者認為使用Allgower-Donati縫合方法,對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微循環(huán)干擾小,分散切口皮緣的皮膚張力,對局部血供影響較小,為手術切口愈合提供無張力的環(huán)境。Allgower-Donati縫合進出針均在同一側,皮膚表面僅一次進出針,且皮緣對合好,可以防止皮膚內(nèi)翻和重疊,減少瘢痕形成,降低切口并發(fā)癥,良好的切口閉合和有效的封閉空腔,是切口愈合的最佳條件,空腔形成,切口邊緣的彼此分開、移動,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的形成被中斷,增殖細胞會出現(xiàn)部分壞死,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炎性反應,壞死組織被清除,以便重新能夠增殖,從而減慢愈合過程。在跟骨切口的縫合中,由于組織腫脹,常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層組織由于不能拉攏縫合,僅能勉強覆蓋鋼板內(nèi)固定,遺留有大小不等的空腔,且跟骨為松質(zhì)骨,術后切口滲血較多,以及腱鞘內(nèi)的液體及血液滲至皮瓣下,形成的血腫使皮瓣與皮瓣下的鋼板與骨面分離,引發(fā)切口愈合困難,并發(fā)感染。此外,由于術后滲血、滲液較多,皮緣受到滲血、滲液的浸泡,使皮瓣蒼白,血供變差,繼而出現(xiàn)切口低位區(qū)局部皮瓣壞死甚至手術切口感染。因此,在進行有效的Allgower-Donati縫合基礎上,術后的引流尤為重要,以往切口引流一般采用皮片、引流袋、較低負壓的負壓球等,但這些裝置對滲血及滲液吸出能力較差,血腫不能完全清除,引流效果差,作者采用高負壓瓶封閉引流,因其負壓相對較高,防止?jié)B血、滲液積聚到皮瓣下,使皮瓣與鋼板和跟骨骨面緊密貼合,消除空腔;同時使切口盡快干燥,避免皮瓣長期浸泡導致蒼白和壞死。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能夠進行高效、多方位的引流,不僅能夠?qū)⒀?、滲液和壞死組織引流出體外,還能填塞于創(chuàng)面空腔,促進手術腔隙的閉合。
通過實踐,作者認為:(1)手術時機選擇在足跟部形成皺褶皮紋時,手術切口垂直于皮膚切開,弧形拐角,避免直角拐彎,并一刀到骨,緊貼骨膜剝離,形成全厚皮瓣。(2)在切口縫合過程應注意進出針穿透組織中,盡量保持厚度相等,防止因縫合厚度不一而出現(xiàn)皮緣高低不平。(3)縫合中盡量避免死腔,以免術后引起血腫,導致切口延遲愈合,甚至引起切口繼發(fā)感染、內(nèi)固定外露。(4)高負壓瓶引流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引流過多,可通過間斷夾閉的方式引流,減少醫(yī)源性的血液丟失。
總之,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后,應用Allgower-Donati縫合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方法,可明顯降低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于跟骨骨折手術切口并發(fā)癥的預防,是一個良好的選擇。
[1] 陳余慶,季祝永,孫鳳翔,等.鈦鋼板加同種異體骨植入治療跟骨骨折分析. 醫(y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8,21(9):780-782.
[2] Sanders R, Fortin P, Pipasquale T,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ation.Clin Orthop, 1993,(290):87-95.
[3] De Paula SS. Evolucao das fraturas intra-articulares desviadas do calcaneocom tratamento cirtirgico.Acta Ortop Bras,2006,14:35-39.
[4] Sagi HC, Papp S, Dipasquale T. The effect of suture pattern and tension on cutaneous blood flow as assess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in a pig mode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 2008,22(3): 171-175.
[5] 劉志久,袁光輝.間斷橫褥式縫合對預防跟骨骨折術后切口并發(fā)癥的作用.中醫(yī)正骨,2012,24(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