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作為文學批評家的葉公超

        2018-01-13 19:15:12姚家育
        粵海風 2017年6期
        關鍵詞:葉公超學文艾略特

        姚家育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葉公超以文學批評名稱一時,他的多數作品完成于1926—1940年。這段時間他在上海暨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其中在清華大學任教時間最長。葉公超不是閉目塞聽的學者,他站在現(xiàn)代文壇一線,先后任《新月》、《學文》、《文學雜志》等刊物的編輯和自由撰稿人,這些刊物所聚集的文人集團,文學史上或命名為“新月派”,或命名為“京派”,因此葉公超的文學批評呈現(xiàn)出從新月同仁到清華學人的動態(tài)歷程。

        一、文章新月篇,猶念志摩才

        《新月舊拾——憶徐志摩二三事》是葉公超的絕筆之作,發(fā)表于1981年11月19日中國臺北《聯(lián)合報》副刊,第二天葉公超與世長辭。這篇文章對了解文學流派“新月派”或者刊物《新月》運作情況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葉公超之所以對徐志摩念茲在茲,因為《新月》算是葉公超立足文壇的起點,而徐志摩扮演了他的引路人。1928年3月,葉氏在《新月》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寫實小說的命運》,這是他獻給《新月》的“第一爐香”。1933年3月在《新月》第4卷第6期發(fā)表《論翻譯與文字的改造——答梁實秋》,同年《新月》第4卷第7期終刊,前后歷時5年,葉公超在《新月》發(fā)表了24篇作品。

        總的來看,葉公超的文學批評涉及小說、詩歌、散文、書評、期刊評論、翻譯等,其中以書評最多,詩歌評論次之,小說評論又次之,識見深刻,表達平易,文風樸實,簡潔耐讀。他的文學批評中外并重,側重文壇最新動態(tài)和作品,時代感突出。比如,《英勇的新世界》和《浦利斯特利散文自選集》分別是英國1932年出版的諷刺小說集、散文集,葉公超幾乎同步把它們介紹到《新月》。又如,葉公超對美國《詩刊》一則微不足道的啟事感興趣,這則啟事是1932年6月刊出的,葉公超從啟事中讀出了美國詩壇的新動態(tài),然后把它介紹到國內。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就不會有這種批評文章問世,可見葉公超的文學批評是敏銳的。

        1928年秋到1929年夏,葉公超在上海暨南大學擔任外語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和同在上海的胡適、徐志摩、梁實秋、余上沅等交往頗多,所以寫稿有15篇;1929年下半年葉公超、徐志摩、胡適先后離開上海來到北平,聞一多、梁實秋被楊振聲聘為青島大學教授也離開了上海,《新月》頹勢明顯;1930—1931年羅隆基主編《新月》,側重時政評論,葉公超沒有寫稿;1932年葉公超寫稿多達8篇,其中第4卷2、3期合刊出版,他作為主編,《新月》又回到“健康與尊嚴”的純文藝的路子,可見葉公超堅持文學批評的純正性。

        作為新月同仁,葉公超不僅是《新月》雜志的撰稿者和編者,而且是新月書店的持股人之一,他在新月書店出版過專著。新月書店出版的各類學術、文學書籍近百種,其中不乏產生重要影響且至今價值不菲的著作,比如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聞一多的詩集《死水》,徐志摩的詩集《猛虎集》、《云游》,梁實秋的文藝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陳夢家編的《新月詩選》等。葉公超選編的《近代英美短篇散文選》,以及他和聞一多合編的《近代英美詩選》(上、下)都是新月書店出版的。1928年《新月》第1卷第6期刊出《英美近代詩選》的廣告:

        “這兩本詩選的目的,是在介紹近代英美詩中最能引起我們興趣的作品”,“聞一多先生在新詩壇里的地位早已為一般人所公認。葉公超先生又是中國唯一能寫英文詩的詩人,他們兩位把這精選拿出來貢獻給大家,不是文藝界的幸福是什么?”【1】

        因此,無論從葉公超發(fā)表在《新月》的文章看,還是從他與“新月派”同人的交往以及他在新月書店出版的著作看,作為《新月》中人的葉公超,知識淵博,才華出眾,視野開闊,對英美文壇的熟稔如數家珍,播散西方文明,又不乏本土關懷。《新月》時期的葉公超,擅長書評,文學批評能入肌理,不從現(xiàn)成的理論出發(fā),而從具體作品入手,精細而不瑣碎,宏闊而不空洞,呈現(xiàn)一個文學批評家的才情與識見。

        二、英才勤作育,水木清華地

        1929年秋,葉公超離開上海重返北平,為設立在北京大學的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做英美文學講座,第二年秋始任清華大學外語系專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學英文系講師。1935年葉公超在清華大學任職滿五年,故按慣例去歐美游學一年。1936年夏返北平,被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聘為外語系主任、教授。1937年7月北平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南遷昆明組建西南聯(lián)大,葉公超任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主任和教授,并主持行政工作到1940年6月。從教學時間長短和學術成就大小看, 葉公超無疑屬于清華學人。1930—1940年是他大學從教的“嘉年華”,文學批評和文學教育相得益彰,人才培養(yǎng)有突出貢獻。作為文學批評家的葉公超,文學編輯、文學研究和文學教育三位一體,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帶來可資借鑒的范式。

        首先,主編《學文》雜志,培植文壇中堅力量,為“京派”文人集聚和《文學雜志》創(chuàng)刊奠定基礎。

        1977年10月16日,葉公超在中國臺北《聯(lián)合報》副刊發(fā)表了《我與<學文>》一文,述及《學文》雜志創(chuàng)刊的初衷和特色?!懊駠甑?,大伙在胡適家聚會聊天,談到在《新月》時期合作無間的朋友,為什么不能繼續(xù)同心協(xié)力創(chuàng)辦一份新雜志的問題”,“《學文》同人,除了《新月》的原班人馬,新人中有個朱孟實先生?!薄?】可見《學文》是徐志摩之后“新月派”的同人刊物,秉承《新月》之余脈。《學文》重詩,但不輕文,“《學文》對詩的重視也不亞于《新月》。詩的篇幅多不說,每期將詩排在最前面,詩之后再有理論、小說、戲劇和散文,已成為《學文》特色之一?!薄?】《學文》雜志僅存四期,但為文壇推出了一些重量級作品,繁榮了創(chuàng)作,活躍了批評,扶植了文壇新生力量。林徽因的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廢名的小說《橋》,沈從文的散文《湘行散記》,卞之琳的譯作《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曹葆華的譯作《詩的法度》,蘿蕤(即趙蘿蕤)的譯作《詩的名稱與性質》等發(fā)表在《學文》上,此外葉公超的《從印象到評價》,聞家駟的《波德萊爾——幾種顏色不同的愛》,錢鐘書的《論不隔》等都是有學術含量的論文。在《學文》發(fā)表新詩的多數是“新月派”詩人,如饒孟侃、陳夢家、林徽因、方令孺等,但也有臧克家;胡適、梁實秋、聞一多、楊振聲等老作家有新作支持《學文》,學生才俊錢鐘書、季羨林、何其芳、趙蘿蕤、曹葆華、吳世昌、唐蘭等在《學文》上漸露頭角。《學文》雜志的執(zhí)行主編是葉公超,編輯部的地址在北平西郊清華園,發(fā)行人是余上沅(余上沅是原新月書店的發(fā)行人)?!秾W文》雜志有兩個突出的地方:一是新詩和詩學論文(譯作)在編排上一前一后比較醒目,體現(xiàn)主編的辦刊趣味和追求;二是對學生才俊的扶持不遺余力,1930年代卞之琳、何其芳、廢名等北平“前線詩人”借助《學文》一一登場。葉公超主編的《學文》雜志,不失為《新月》的余脈,對朱光潛后來主持“讀詩會”和主編《文學雜志》產生積極影響,成為“京派”力量集聚的先聲。endprint

        其次,躬行“實際批評”,增強文學批評的學理性,為文學批評正名。

        葉公超的文學批評走的是“實際批評”的路子,貼住具體作品說話,不作過度闡釋。前已所述,他在《新月》發(fā)表的多數是書評,這為他開展文學批評奠定了良好的學風。1934年9月29日,他在天津《大公報·文藝》上發(fā)表《談書評》一文,認為書評的大忌是“借題發(fā)揮”,“抓住書里無關緊要的幾點大發(fā)議論,故作批評的姿態(tài)”,而真正的書評家是“實際的批評家,他最高的貢獻就是把一部新出版的著作放在以前所有同類的名著中評衡它的價值,他的工作的性質是歷史的,比較的,評價的?!薄?】葉公超的文學批評觀,于此可見。在《<淚與笑>跋》一文中,葉公超認為梁遇春“他的文章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不沖突;他從平淡溫飽的生活里寫出一種悲劇幽默的情調本是不稀奇的事。”【5】葉公超的這篇書評,落到實處不蹈空,有理論發(fā)現(xiàn),但對理論的闡釋以不溢出作品的邊界為原則。因此,葉公超的文學批評源自書評,這種可短可長貼住作品說話的文體,既是葉公超文學批評風格的最初呈現(xiàn),也對當時文壇抽象理論泛濫有反撥作用。

        1929年秋,受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的邀請,英國“新批評”家瑞恰慈來到清華大學外文系授課,主講文學批評。借此契機,葉公超致力于文學批評的學理性建設。最能體現(xiàn)葉公超“實際批評”觀念的是《從印象到評價》一文,該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的批評與法則”,二是“實際批評與印象的考驗”。葉公超認為“現(xiàn)存的批評文字大致可以分為理論的與實際的兩種”【6】,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賀拉斯的《詩藝》,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嚴羽的《滄浪詩話》,普列哈的《藝術論》,托洛斯基的《文學與革命》等,都是前人的理論,這些現(xiàn)成的法則不構成實際批評的標準,只能做方法上的參考;因此批評要從閱讀作品的觀感出發(fā),這種閱讀觀感葉公超用“反應”一詞來概括,認為“批評者首要的責任就是考驗自己的反應,追究自己的感覺”,“也許需要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之下重讀他所要評價的作品,也許他還要去讀別的同類的作品來確定他的反應”【7】,接著葉公超指出這種基于“反應”的批評的內涵:“一,關于作品與作家的各種事實;二,已往所有同類的作品以及當時的評論;三,批評者個人的生活經驗與環(huán)境?!薄?】葉公超的“實際批評”,即從具體作品入手,基于反復閱讀、比較閱讀的“反應”,不把某種現(xiàn)成的文學理論當作批評的尺度,而致力于考察作品沉淀的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在當下生活中的價值。在《從印象到評價》一文中,有一個不為人注意的注釋,這個注釋交代了此文寫作的背景與動機:“現(xiàn)在各大學里的文學批評史似乎正在培養(yǎng)這種謬誤的觀念。學生所用的課本多半是理論的選集,只知道理論,而不研究各個理論所根據的作品與時代,這樣的知識,有了還不如沒有。合理的步驟是先讀作品,再讀批評,所以每門文學的課程都應該有附帶的批評?!薄?】可見葉公超倡導和躬行“實際批評”,也有基于文學教育改革的構想?!稄挠∠蟮皆u價》是葉公超文學批評的代表作之一,溫源寧認為“他最近的評論文章尤為值得注意,例如,他在作為評論論據的印象和作為評論方法的印象主義之間劃出的界限,就很可能具有永恒價值?!薄?0】也有學者認為,作為《學文》的主編,“葉公超雖然僅僅寫了《從印象到評價》一篇論文,但這卻是代表他對文學批評的主要見解,寫來很費功夫?!薄?1】這些都是知人之論。葉公超的文學批評數量不豐,他有名士才子氣,不輕易落筆,但多數作品經得起歷史考驗和淘洗,葉公超是以質取勝的文學批評家,他的《從印象到評價》、《論新詩》和《再論艾略特的詩》都是可傳世的作品。

        再次,文學教育惜才愛才,善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人才培養(yǎng)卓有成效。

        陳子善認為,作為清華學人的葉公超,“培養(yǎng)了整整一代優(yōu)秀學人?!薄?2】莘莘學子因得到葉公超的悉心培養(yǎng)而成才者不在少數。曹葆華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1年入讀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1935年畢業(yè)。從1933年10月到1936年3月,他以清華大學詩與批評社的名義,創(chuàng)辦了《北平晨報·詩與批評》副刊,共出74期,大量譯介了瑞恰慈、艾略特、瓦萊里等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論,這一副刊成為北平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主陣地。葉公超是清華大學詩與批評社的指導教師之一。曹葆華在葉公超、溫德的指導下,把西方前衛(wèi)的詩歌理論如瑞恰慈的語義分析、艾略特的現(xiàn)代詩論、后期象征主義瓦萊里的純詩理論等翻譯給國內詩壇,這些譯作后來結集為《科學與詩》和《現(xiàn)代詩論》出版。葉公超還為曹葆華的《科學與詩》作序,序文寫于1934年7月2日的清華園。葉公超在序言中說:“我希望曹先生能繼續(xù)翻譯瑞恰慈的著作,因為我相信國內現(xiàn)在最缺乏的,不是浪漫主義,不是寫實主義,不是象征主義,而是這種分析文學作品的理論?!薄?3】這里既有葉公超的眼光,又有為師者對學生的鼓勵。從《詩與批評》副刊所刊載的詩學譯文看,曹葆華不負葉公超囑托,做出了成績,以一己之力譯介了T.S.艾略特、瑞恰慈的詩學理論及新批評理論,對國內詩壇學界接受和實踐西方新批評方法,起到了推動作用。

        卞之琳走向詩壇并成為著名詩人,最初得益于徐志摩和葉公超對他的賞識。1929年卞之琳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1931年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身亡,葉公超接替徐志摩講授英詩課程,他對勤奮好學的卞之琳不吝嘉許。在葉公超的指導下,卞之琳在《新月》發(fā)表了《魏爾倫與象征主義》、《惡之花拾零》(譯詩十首)等作品,在《學文》上發(fā)表了譯作《傳統(tǒng)與個人的才能》,尤其是后者,葉公超親自校訂,并把文前的一句拉丁文motto翻譯出來。卞之琳1930年代中后期新詩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變,受益于葉公超,“是葉師第一個使我重開了新眼界,開始初識英國30年代左傾詩人奧頓之流以及已屬現(xiàn)代主義范疇的葉芝晚期詩?!薄?4】經由葉公超的培養(yǎng)和扶攜,卞之琳成為北平“前線詩人”的佼佼者。

        葉公超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平臺,以其獨有的眼光給學生指明道路。葉公超在《學文》雜志第二期的《編后記》中提到,“本刊決定將最近歐美文藝批評的理論,擇其比較重要的,翻譯出來,按期披載。第一期所譯的T.S.Eliot:《傳統(tǒng)與個人的才能》、本期的Edmund:《詩的法典》都是極重要的文字。另有老詩人A.E.Housman《詩的名與質》的譯文一篇,擬在下期登載。”【15】引導青年才俊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結合詩壇實際,翻譯歐美現(xiàn)代主義詩論,是葉公超促進學生成才的有效方式。李賦寧1941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后來成為英語語言學史研究的權威專家,也是葉公超引其入門,“我上大學四年級時,又曾選修葉先生講授的‘印歐語系語言學課程,這又是一門新課,是文學以外的一個新的領域。葉先生講得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入這一高深的學術園地?!薄?6】此外,錢鐘書、季羨林、林庚都出自葉公超門下。endprint

        三、文苑稱雄杰,嶺南一枝春

        作為文學批評家的葉公超,他的教育背景不容忽視。1904年10月20日葉公超出生于江西九江,名崇智,字公超,其父葉恭紃生于番禺,年輕時曾在廣州和胡漢民、其弟葉恭綽一起經營萃廬書社,算得上新派人物。葉公超幼年失怙,全賴叔父葉恭綽撫養(yǎng)成人。1912年年僅9歲的葉公超去英國讀書兩年,1914年又去美國念書一年,1917年考入國內著名的南開學校。1920年他再次踏上美國,在美讀完高中;1922年夏入讀美國愛默思大學,1925年獲得學士學位。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Robert Frost)于此執(zhí)教,葉公超受其影響,研習現(xiàn)代詩,并出版英文詩集“Poems”。同年秋,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瑪地蘭學院(Magdalene College)攻讀文藝心理學,1926年獲碩士學位。在這里,葉公超結交了亦師亦友的英國著名詩人、批評家艾略特(T.S.Eliot)。從愛默思大學到劍橋大學,葉公超所受的教育是英美人文主義教育,這種教育形塑了他自由開放的精神氣質和嚴謹不茍的學術品格。

        學者孫玉石認為,“在接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潮影響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對以法語為中心的法國象征派詩的接受,到后期象征派詩對以英語為中心的英美和德國的現(xiàn)代派詩的接受‘中心轉移的現(xiàn)象”【17】,也就是說,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1930年代初主要接受以瓦雷里、馬拉美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義詩歌;而從1930年代中后期到1940年代主要接受以T.S.艾略特、奧登為代表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上述兩個“接受”表征了中國新詩現(xiàn)代化的“一帶一路”,對法、德象征主義詩歌的接受和對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接受,是中國新詩現(xiàn)代化的雙軌道,而引領中國新詩與世界詩歌接軌的是梁宗岱和葉公超。梁宗岱為中國現(xiàn)代詩學做出的貢獻,學界已有公論,此不贅述;而葉公超卻不為學界重視?!熬湃~派”詩人辛笛認為葉公超對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提倡和發(fā)展,應該記上一筆。那么,應該記上哪一筆呢?

        第一,研究、翻譯以艾略特為代表的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詩論,為中國新詩和現(xiàn)代詩學提供新的參照系。

        葉公超是國內第一個與艾略特有直接交往的學者,艾略特的紳士氣質和名士派頭也給葉公超以影響,在徐志摩眼里,葉公超是艾略特的信徒。1932年葉公超在《施望尼評論四十周年》一文中,第一次提到和他有直接交往的艾略特,稱他是詩人兼批評家;同年葉公超又在《美國<詩刊>之呼吁》一文提到艾略特,用“新知覺的探索、新方法的表現(xiàn)”【18】來概括艾略特詩歌的風格。葉公超對艾略特詩歌研究的學術深度,以及他對艾略特在文學史地位和影響的預見,為當時多數同行學者所不及。1934年4月葉公超在《清華學報》發(fā)表論文《愛略特的詩》,1937年4月葉公超在《北平晨報·文藝》發(fā)表《再論愛略特的詩》,這兩篇論文時至今日依然是研究艾略特不可忽視的重要文獻。基于學術層面的考量,許淵沖認為“葉公超是第一個把艾略特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19】葉公超研究艾略特詩歌的論文,數量上不多,但學術含量高,比如他認為“愛略特的詩所以令人注意者,不在他的宗教信仰,而在他有進一步的深刻表現(xiàn)法,有擴大錯綜的意識,有為整個人類文明前途設想的情緒”【20】,這個論斷體現(xiàn)了葉公超敏銳的眼光,至今為學界認可,并成為研究愛略特詩歌的經典援引。

        值得一提的是,葉公超指導學生趙蘿蕤走進了艾略特詩歌的世界。

        趙蘿蕤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中文系,兩年后轉入英文系,四年后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師從葉公超、溫德教授。1936年趙蘿蕤翻譯了艾略特的長詩《荒原》,這是國內第一個中譯本,并促成了葉公超為譯本寫了一篇精彩的序,即前文所說的《再論艾略特的詩》。趙蘿蕤翻譯艾略特的《荒原》,固然受到溫德教授的啟發(fā),但受教于葉公超更多,“溫德教授只把文字典故說清楚,內容基本搞懂,而葉老師則是透徹說明了內容和技巧的要點與特點,談到了艾略特的理論和實踐在西方青年中的影響與地位,又將某些技法與中國的唐宋詩比較。像這樣一句話:‘他的影響之大竟令人感覺,也許將來他的詩本身的價值還不及他的影響的價值呢。這個判斷愈來愈被證明是非常準確的?!薄?1】正因為翻譯了《荒原》,以艾略特為代表的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表現(xiàn)技巧如知性、經驗、非個人化等成為1940年代西南聯(lián)大青年詩人的普遍追求,大大提高了中國新詩的整體水平。葉公超對艾略特詩歌的研究,他的學生趙蘿蕤對艾略特的長詩《荒原》的翻譯,學界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學引進過程中的一個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薄?2】

        英國詩人、批評家燕卜蓀(Empson)應北京大學外語系主任葉公超之請來華,他是瑞恰慈的得意門生。1937年7月北平淪陷,燕卜蓀隨北大南遷昆明,授教于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直到1940年回英國為止?!叭~先生當時擔任外文系主任,他的一大功績是請到英國青年詩人和文學批評家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到南岳任教?!薄?3】燕卜蓀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現(xiàn)代詩,他的課程是外語系四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王佐良、楊周翰、穆旦、趙瑞蕻等都選他的課。課堂上,燕卜蓀把葉芝、艾略特、奧登、托馬斯等詩人的作品以及近代文論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讓學生大開眼界。燕卜蓀的到來,完成了西南聯(lián)大校園詩人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啟蒙教育,催生了文學史上有名的“九葉詩派”。

        第二,《論新詩》是葉公超文學批評的代表作之一,至今具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論新詩》一文發(fā)表于1937年5月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創(chuàng)刊號。此文的問世,葉公超的學生、《文學雜志》助理編輯常風有清晰的回憶:“朱先生在宣布決定創(chuàng)刊號集稿日期請大家盡快寫稿時,葉先生說他一定如期交稿。他確實是第一個交了稿子的,就是登在《文學雜志》第一卷第一期的那篇《談新詩》,編委會開會審查創(chuàng)刊號稿件時,大家對他這篇文章一致稱贊。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后葉先生這篇文章很引起讀者重視,編輯部陸續(xù)收到幾篇討論新詩的稿件?!薄?4】從《論新詩》發(fā)表的時間看,葉公超已是北京大學外文系主任兼教授,朱光潛在北平后門慈慧殿三號的家中主持“讀詩會”,聚焦于新詩現(xiàn)實問題,尤其是新詩的形式建設問題。沈從文在《談朗誦詩》一文中提及葉公超是“讀詩會”的參與人之一,并朗誦過英文詩。也許“讀詩會”這種氛圍觸發(fā)了葉公超對新詩理論的深入思考。《論新詩》是一篇深思熟慮之作,一經發(fā)表即獲好評,多年后學人對葉公超的《論新詩》多有肯定,卞之琳認為它是“中國新詩史論的經典之作”,【25】王辛笛認為它是“融貫中西詩理,鞭辟入里,頗多不刊之論?!薄?6】葉公超之所以對新詩理論的闡發(fā)不同于其他詩人和理論家,更具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因為他運用西方的科學方法,提出了解決新詩現(xiàn)實問題的新思路。而這種科學的方法得益于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時的學術風氣,比如,聞一多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研究《詩經》,朱自清用瑞恰慈的理論分析中國古詩的多義性,陳寅恪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中國隋唐時期的歷史與文化。葉公超用語義學、語音學的方法研究新詩,語義學無疑來自瑞恰慈的語境理論和語言的多義性理論,語音學來自他對印歐語系語言學的精通和語音辨別的天賦。如果說,胡適的《談新詩——八年來的一件大事》以“自然的音節(jié)”確立新詩的合法性,聞一多的《詩的格律》揭橥新詩重建的大旗,那么,葉公超的《論新詩》以語義學批評突破了胡適、聞一多的局限——胡適的“自然的音節(jié)”是指白話的音節(jié)而非詩的音節(jié),而葉公超確立了以語境意義的“音組”來細分新詩的節(jié)奏;葉公超以語言“口語的節(jié)奏”解決了聞一多格律詩的詩形與詩質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朱光潛是著名的詩學理論家,他的興趣在“中國詩”的基本原理,而這些基本原理對解決新詩的實際問題卻作用有限。葉公超的《論新詩》,啟發(fā)了他的學生卞之琳、林庚對新詩以節(jié)奏為中心的理論長達數十年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實踐。迄今葉公超的《論新詩》發(fā)表整整八十年,它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不曾遜色。endprint

        第三,葉公超的文學批評具有跨文化跨學科的比較方法和眼光。

        1936年4月17日、5月15日葉公超在天津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發(fā)表《音節(jié)與意義》一文,對法國象征派詩歌的音節(jié)理論提出質疑,對把詩的音樂性凌駕于意義之上提出婉轉的批評,認為詩中有損意義傳達的音節(jié)是“泛濫的音節(jié)”。如果把《論新詩》和《音節(jié)與意義》兩文交互參閱,葉公超所運用的跨文化跨學科的比較方法是明顯的??梢姡~公超的文學批評,旨在發(fā)展理論,這才是他的目的。葉公超作為清華大學外語系的國籍專任教授,所任課程甚多,其中有些是具有研究性質的專題課,比如“近代文學專題研究”和“近代中國文學之西洋背景”,而前者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學中之浪漫心理,現(xiàn)代文藝心理之起源,現(xiàn)代批評中之價值問題與傳達問題,由美學和字義學(Semosiology)出發(fā)之評論,文學之社會性,渥茲華斯以來之詩的理論,等等”【27】,課程設置旨在把學生培養(yǎng) “成為博雅之士”,“創(chuàng)造今世之中國文學”,“匯通東西之精神思想而互為介紹傳布。”【28】由此可見,作為清華學人的葉公超,他的文學批評和文學教育密切相關。了解清華大學外語系課程設置的培養(yǎng)目標,認識葉公超所擔任的專業(yè)課程的性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葉公超的文學批評中跨文化跨學科視野之所在。著名比較文學學者樂黛云先生在其《我的比較文學之路》一文中【29】,談到了1930年代清華大學外語系所開設的“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瑞恰慈)、“中西詩之比較”(吳宓)、“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溫德)等課程,認為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產生的標志;同時也提到“近代中國文學之西洋背景”、“翻譯術”是學科意義上的比較文學課程,而這兩門課,前者是葉公超所任,后者吳宓擔任,西南聯(lián)大時期由吳宓和葉公超兩人合任,吳宓負責英譯漢,葉公超負責漢譯英。2007年樂黛云先生主編的跨文化溝通個案叢書出版,聞一多、朱光潛、宗白華、錢鐘書、梁實秋、馮至、卞之琳、穆旦、梁宗岱都進入學界的研究視野,單單遺忘了葉公超。因此,對葉公超文學批評的跨文化研究,不失為學術研究的增長點。

        20世紀20—40年代,北平的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聚集了一批學有專長的粵籍學人,梁啟超、黃節(jié)、陳垣等飲譽學界,廣為知曉;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國學門的容庚、商承祚,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院的張蔭麟,留學英國歸來的溫源寧、葉公超,留學法國歸來的梁宗岱,他們或先或后在北平高校擔任教職,成為學界新秀,因此有人以“文苑稱雄杰,嶺南一枝春”概括之。葉公超以其文學批評獨樹一幟,尤其在英美現(xiàn)代主義詩歌批評上,更是開時代風氣之先,影響頗大,在京華粵籍學人中,堪為“嶺南一枝春”。

        注釋:

        【1】聞黎明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362頁。

        【2】【3】【4】【5】【6】【7】【8】【9】【12】【13】【18】【20】陳子善編:《葉公超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256、257、47、93、15、18、19、20、271、148、222、117頁。

        【10】溫源寧著、江楓譯:《不夠知己》,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336頁。

        【11】【15】【16】【21】【23】【25】【26】葉崇德主編:《回憶葉公超》,學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5、67—68、70、66、22、32頁。

        【14】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頁。

        【17】陳旭光:《中西詩學的會通——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

        【19】許淵沖:《山陰道上》,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197頁。

        【22】張潔宇:《荒原上的丁香——20世紀30年代北平“前線詩人”詩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頁。

        【24】常風:《逝水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27】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二卷)(下),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584頁。

        【28】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二卷)(上),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頁。

        【29】樂黛云:《跨文化之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endprint

        猜你喜歡
        葉公超學文艾略特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民族學刊(2022年7期)2023-01-23 04:14:30
        包學文
        包學文
        收藏與投資(2022年7期)2022-08-02 08:28:08
        “愛到永遠”
        ———攝影大師艾略特·厄維特拍的一組情侶照片
        北廣人物(2020年42期)2020-11-04 04:56:28
        不給他人留下品德污點的機會
        中外文摘(2018年15期)2018-08-01 08:27:10
        不給他人留下品德污點的機會
        奔跑的月光
        作品(2017年7期)2017-07-31 20:11:24
        大城市里的小象
        剖析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的悲劇性特征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我是你爸爸
        讀者(2011年9期)2011-05-14 16:14:09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亚洲 精品 综合 精品 自拍|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 黄色大片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 亚洲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99| 青青草久热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 中文在线а√天堂官网|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色欲| 中文片内射在线视频播放| 丰满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www.91久久| 久久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av在线麻豆| 91久久精品色伊人6882| 2018国产精华国产精品| 国产V日韩V亚洲欧美久久| 手机av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一区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麦芽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