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琛
中華龍文化大致經(jīng)過了五個階段:萌生期、育成期、成熟期、發(fā)展期和鼎盛期。而早期的龍文化與古代有名的族系都有關(guān),其中有“夏為龍族”“禹自身是龍”“黃帝是龍”等傳說。那時,龍是大家共同擁有的,但到了元朝,龍開始出現(xiàn)了等級分類。
元朝的龍圖騰繼承了宋代的余韻,由于宋代時畫龍成風,道教將老子奉為龍的化身,并以龍來象征“道”的變化,這些都為元朝龍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在元朝,統(tǒng)治者開始對龍進行壟斷,不準常人穿有龍鳳圖案的服裝,市街店鋪也不準再織造、出售有龍鳳圖案的布匹,違者除物品被沒收外,還要被拘捕嚴懲。但由于龍紋流行年代久遠,元朝統(tǒng)治者一時還不能完全禁絕民間對龍飾品的使用,于是只好采取了變通方法,即把龍分為三六九等,雙角五爪的龍形象由皇帝專用,其他三爪、四爪的龍紋則可供民用。
可是到了明朝,皇帝為了使自己的權(quán)威不受到挑戰(zhàn),對龍紋進行專制統(tǒng)治。因此,任何對龍的冒犯都被視為對皇權(quán)的冒犯。誰若有對龍不敬的言行,都有可能遭到嚴懲乃至殺身滅族。一位內(nèi)廷畫家奉旨為一寺院畫影壁,畫了一幅“水母乘龍背”,結(jié)果被朱元璋以“不稱旨”的罪名處死。
到了清朝,龍的等級概念趨于完善,造型更加突出,神態(tài)更加威猛,體量更加巨碩,更成為皇室的標志與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