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陽
2016年8月21日,悟才法師佛心書畫展善款捐贈儀式在京舉行。
身為山東龍口市南山禪寺監(jiān)院的悟才法師,一貫弘法利生、慈悲濟世,為當?shù)胤鸾涛幕聵I(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于此,他不忘初心,發(fā)揮佛法之功,將奧妙義理巧妙地融入書法之中,一方面以書法促進佛法的傳播,另一方面以佛法推動了書法的發(fā)展。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佛教禪理之境界,可謂字字如蓮花,筆筆有梵音,字里行間無不給人空曠遼遠、簡約明凈之美,一筆一劃無不折射出一個修行者的祥和安寧之氣,處處展示了佛心書畫的獨特之美和深遠的意境。此次展覽的作品,內容全是佛教題材,并從慈悲、覺悟、般若、圓滿四個方面進行探究,多是他從生活中悟出佛法之真諦,皆語言平實樸素而顯現(xiàn)佛的睿智。
悟才法師在《略論八大山人〈心經(jīng)〉的藝術風格及內涵》一文中說:“作為探索者,最現(xiàn)實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八大山人《心經(jīng)》的剖析,學習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書畫藝術不懈追求的執(zhí)著,探尋那種將修養(yǎng)內涵付諸創(chuàng)作時所迸發(fā)出的智慧靈感,弘揚其善于借鑒吸收前人優(yōu)秀技藝遺產(chǎn)的敬業(yè)精神……”足見其對書法熱愛的至真至純,如同他對待佛教的敬畏虔誠,頂禮膜拜,也彰顯出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悟才法師自幼習書,成年之時負笈于福建師范大學寒窗苦讀;后入洛陽白馬寺受三壇大戒、得佛門泰斗一誠長老法脈,尋根問淵;近年又求學于清華美院學習佛教文化、書法藝術,博取眾長,擇善從精。如此轉益多師、積年累月沉浸于佛法與書法的研究,其在書法上自是能化他神為我神,創(chuàng)作出不激不厲、不浮不躁、自然流暢,有著空靈之美的作品。
▲ 釋悟才 書
悟才法師早年于《集王圣教序》用功頗深,清華美院師從洪亮先生后專注于八大山人書《心經(jīng)》,對八大山人書法的每一種筆法都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并撰寫出版了《經(jīng)典碑帖臨析大全·八大山人寫〈心經(jīng)〉》專著。隨之,他的書風從“二王”的勁健妍美漸進到“八大”的高古奇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悟才法師善作行草書,作行草書貴在每個字中筆畫的來龍去脈要交代清楚,做到字中有筆,書寫出來才會有境界和情致。如其作品《心》,筆畫簡約但筆法卻不簡單,三個“點”畫分別被處理成一個橫點、兩個豎點,瞬間的“點”畫運筆有起、有行、有收,如孫過庭云:“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北憩F(xiàn)出來速度、力量、重量、質感。其中鋒用筆且能筆筆實而境界虛,虛實之間幻化精微,靈動圓潤又厚實樸拙,筆畫間自然聯(lián)系、顧盼生情、氣息流暢。一字之書,“筆筆還其本分,不稍閃避取巧,便是極詣?!保▌⑽踺d語),可見其在筆法上的造詣。
黑格爾說“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書法的形式就是其本體語言的表現(xiàn),悟才法師秉承恩師洪亮先生倡導的“書法本體語言一體化”,思考書法本體語言中筆法、字法、章法的內在規(guī)律,運用到書法實踐中來,完成了書法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如其作品《無量壽佛》《難得糊涂》,用筆既能“筆心常在筆畫中行”(蔡邕語),筆筆中鋒,故線條圓潤、干凈、勁健,又能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結字上注重大小、疏密、揖讓、穿插等運用,墨法上講究濃淡、枯潤的對比,章法上知白守黑、置陳布勢。整幅作品既有傳統(tǒng)的意韻,又頗具現(xiàn)代的形式感,匠心獨運,有著獨立的審美意境和追求。
《莊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復歸于樸?!被蛟S為人處事從藝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去修飾才會完美,但這些都是表象的、暫時的。只有在既雕既琢的同時,不斷地通過修行妙理、學習參悟,才能去寒陋、理性情、陶胸次,提高自我修養(yǎng),于簡潔中見率真、于質樸中盡現(xiàn)完美。悟才法師深諳于此,清楚書法要本于心行,以清厚為上。所以他的書法形式自然平淡不做作、不扭捏,技法純粹扎實,書風溫醇沉毅。劉熙載云:“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睂W書者由不工求工,再由工求不工這兩個不同的學書階段,既是書法復歸于樸、崇尚自然本色的審美追求,也是學書者由無法到求法,待法度詳備后再求無法的境界追求。悟才法師在洪亮諸師的指導下,勤奮耕耘,基本完成了“由不工求工”的學習階段,已是人中翹楚,可他并不滿足于此,還在致力于“由工求不工”的追求,這也是其導師給予的厚望。由工求不工乃是書法的無法境界,我自有我法,乃無法之法,路漫漫其修遠兮,悟才法師于書法之道繼續(xù)苦行僧的求索著。
劉熙載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币源藖碛^照悟才法師之繪畫藝術,可證劉氏之說不虛也。悟才法師的佛像畫凡是臨摹弘一法師之作,總要在跋文中交代清楚,這是他恪守佛教“五戒”其一“不妄語”,更是他誠信仁愛之人格秉性的使然。悟才法師的朱砂佛像畫有著極佳的藝術性,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畫法中有著很強的書寫性,每一根線條都是中鋒用筆寫出來的,剛勁之中含柔潤,卻又剛而非石、柔而非泥,構圖生動飄逸、別具一格。使莊嚴妙曼而又崇高神圣的觀世音菩薩,回歸到近乎于世俗、與大眾平等相處的神態(tài),流露出祥和慈愛、舒暢清靜的氣息。作為書法家,悟才法師在繼承傳統(tǒng)中不脫落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和氣息;作為佛教人士,他秉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斷融入時代,融入社會。佛法與書法相結合,佛法的傳播更為廣泛,書法內容也因佛教文化更加豐富,二者相融相合,共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