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國
夫文字者,先民結繩記事之始,繼有祭祈之儀,禮頌之要??讨敼谦F甲之上,鐫于陶瓷瓦罐之內。其形簡潔,刻畫樸拙,類山川日月之形,似鳥獸蟲魚之跡,傳為倉頡之造也。
諸如楔形文字,半坡刻文,甲骨辭卜,爨文,蝌蚪文,三星堆刻,皆屬古字之列也。文字繁衍乃傳承之需,發(fā)展之要。由簡及繁,由少及多,由散及整,蓋為祖輩創(chuàng),孫輩繼,子子孫孫無窮者創(chuàng)之者也。甲骨、篆籀、小篆、隸書、行草、正楷之演變,實乃中華文明之載體,可歌可泣者也。
至若彝文者,乃彝族先民之所創(chuàng)也。亦有畢之祖,用神鳥杜鵑之啼血為墨,其羽為筆,樹葉為書而創(chuàng)之說焉。文字之雛形,亦為刻畫之符,簡樸拙硬,多為祭祀、禮頌之辭卜。繼而象形、指事、會意、假借之法,衍生而來。畢者傳承,經書留世,熠熠其輝焉……
今之彝文者,承先民之精華,融智慧之精髓,參古彝文之樸茂,以規(guī)整、方正、圓潤之形態(tài),賦之以神韻,實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奇葩。故彝文書法者,應以古樸自然之美為基調,清新雅致為內涵,書寫性靈,書寫精氣,力戒造作扭態(tài)之勢,精心謀局,彰書法之大美焉。
吾輩今之所作,本有書寫其韻再復其神之初衷,然可鑒者甚少,技法生拙,信手涂鴉,敬望方家指正。
州文聯(lián)黨組書記龍德華在“彝韻墨香”冕寧縣首屆彝文書法展上的致詞:
今天冕寧縣首屆彝文書法展在這里開展,如此規(guī)模的彝文書法展覽在全州也算是首次。
近年來,冕寧縣書法藝術水平異軍突起,他們不斷開展各種學習、交流活動,多次將展覽舉辦到州上、省上;多次和各地區(qū)舉辦聯(lián)展。此次彝文書法展的舉辦也是冕寧縣書法家協(xié)會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
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存、傳播彝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彝文書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彝文書法取法自然,形象生動,書體變化多姿,具有古樸、圓潤、莊重、大方的審美風格,極富于濃郁的民族藝術特色和原生態(tài)書寫藝術特色。縱觀古彝文化,源遠流長,有專家推算和論證,古彝文的歷史已有八千多年。已發(fā)現(xiàn)和尚在傳承的文字達數萬字之多。僅從書法角度而言,也有諸如《攔龍橋碑記》《祖源碑》碑刻和經史典籍,書風古樸,自然,韻味十足。
今天冕寧縣書法愛好者創(chuàng)作的彝文書法作品,多數立足現(xiàn)行規(guī)范彝文的基礎上,用豐富的筆觸,形式多樣的筆法及章法,既是傳承也是創(chuàng)新。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全州各民族書法及文藝工作者們借鑒學習。
此次展覽不僅是冕寧書法藝術水平和民族團結工作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冕寧書法藝術工作者獻給全州人民的一次民族文化大餐,希望通過展覽促進全州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發(fā)展,促進各縣市文化藝術水平共同進步。最后,祝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冕寧縣委常妥、宣傳部長楊永秀在“彝韻墨香”冕寧縣首屆彝文書法展上的致詞:
五月的西昌,邛海碧波蕩漾,瀘山蒼翠錦秀;三桷梅綻放,藍花楹盛開,正值花團錦簇,初夏清涼的季節(jié),我們相聚在這里,舉辦“彝韻墨香”冕寧縣首屆彝文書法展。首先我謹代表中共冕寧縣委、縣人民政府,向前來出席開幕儀式的州、縣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藝術家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為此次展覽付出辛勤勞動的工作人員們和西昌市文化館的傾情付出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傳承,是最具代表性與核心特征的一門藝術形式。少數民族書法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文書法,也是一朵瑰麗無比的藝術之花。
此次展出的書法作品,均是以“十九大精神、民族團結、彝族格言警句”等內容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彝文書法,共計九十余幅。作品形式、表現(xiàn)手法多樣,對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家民族政策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我縣民族團結工作成果的展示。
彝文書法源遠流長,要傳承、發(fā)展、提高,需要一大批、一代又一代的書法愛好者去努力。今天有幸能將我縣的“首屆彝文書法展”在西昌市舉辦,這是一次難得的交流和學習機會。這次展覽的許多作品,因多注重書法藝術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難免有許多不足之處,望借此機會,請全州各界人士,對我縣書法創(chuàng)作工作給予指導和批評。并且,通過這次展覽,進一步促進我縣書法事業(yè)的繁榮與書法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讓冕寧縣的書法成果走出冕寧,走出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