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盧良媛(1980-),女,吉林長春人,長春藝術(shù)設(shè)計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01
《呼蘭河傳》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1911-1942)的一部經(jīng)典現(xiàn)代小說,小說以蕭紅童年的記憶為線索,敘述了作者童年時代的呼蘭河周邊發(fā)生的人和事,小說中運用了很多的描寫手法,生動形象的向讀者展現(xiàn)了呼蘭河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鞭撻了封建迷信思想對于人們的戕害,讀完引人深思,讓人在痛心的同時思考故事背后的原因。本文就《呼蘭河傳》話語特色中的諷刺手法進行介紹,帶領(lǐng)讀者解讀其中的諷刺意味。
《呼蘭河傳》中作者塑造了很多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養(yǎng)豬的、老胡一家、老廚子、拉磨的、漏粉的、二伯、團圓媳婦、團圓婆婆等,其中,故事對于團圓媳婦和團圓婆婆的描寫最能體現(xiàn)小說的諷刺意味,讓人哭笑不得,也讓讀者對團圓媳婦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對于團圓婆婆的愚昧無知和荒唐表示鞭撻和深思。
故事起先對于團圓媳婦的描寫比較明朗歡快,團圓媳婦在嫁到老胡家前,還是一個梳著又黑又長的大辮子的愛笑又任性的小姑娘,但是她的婆婆認為“團圓媳婦就該有團圓媳婦的樣子”,認為團圓媳婦這樣是行不通的,于是就想著要“教訓”一下她,讓她朝著自己心中認為兒媳婦應(yīng)該有的樣子發(fā)展。于是,后文中就有了大篇介紹團圓婆婆是如何“教學”團圓媳婦的描寫。其中,在團圓媳婦被婆婆折騰得生病了后,團圓婆婆請來了抽貼的人,團圓婆婆與其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他來我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是我也打過她……我只打了她一個月……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打的是有點狠了,打昏過去了……也就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從這段對話中,不難看出婆婆的話是前后矛盾的,她極力強調(diào)自己是沒怎么打過兒媳婦的,但是從她的言語中,團圓媳婦受到的虐待真實讓人痛心疾首,而在她婆婆看來,自己反而沒有多狠,也就十天半個月團圓媳婦就好了,從婆婆的語言中,就能看出婆婆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用平實、幽默的語言諷刺了婆婆的毒辣,讓讀者對婆婆這一角色深惡痛絕。人們不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團圓媳婦遭受這樣的殘酷對待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團圓媳婦再被無數(shù)次的虐待摧殘后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呼蘭河的人沒有一個同情她的,而是認為團圓媳婦是“狐仙旁邊的”,于是,大家采用封建迷信的方法繼續(xù)折磨團圓媳婦,強迫她喝各種奇怪的偏方、當眾洗滾水澡,這些在我們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的的確確是發(fā)生在了呼蘭河小鎮(zhèn)上,故事描寫的團圓媳婦在被眾人折騰洗滾水澡時,眾人的反應(yīng)是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大家都是遠遠的揪心地看著,但確認為這是應(yīng)該的,沒什么不妥。在團圓媳婦被折騰暈倒一次后,醒來后圍觀人群的反應(yīng)是“人心大為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贝蠹覍τ谶@一殘忍的折磨事件權(quán)當是開熱鬧,作者通過眾人對于團圓媳婦遭遇的描寫,也諷刺了這一時期呼蘭河民眾的愚昧無知和荒唐可笑,諷刺了他們的病態(tài)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
在這樣一次次殘酷的折磨和虐待下,團圓媳婦最終還是被折騰死了,她那又黑又長的大辮子一夜間全掉了,和之前愛笑的小姑娘形象形成強烈的反差。作者通過運用語言描寫、對于圍觀群眾的神態(tài)、動作、反應(yīng)等的描寫讓故事極具諷刺意味,鞭打了呼蘭河眾人乘人之危、愛占便宜、安于現(xiàn)狀、愚昧無知、恃強凌弱、搬弄是非等眾多的人性陰暗丑陋面。透過小說的整體敘述描寫,看似諷刺的是呼蘭河生活著的眾人,但是這些荒唐的人本性是善良的,他們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做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此,作者真正要諷刺的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和制度,這些思想制度對于人們的精神思想和行為荼毒至深,才導致呼蘭河一幕幕荒唐故事的發(fā)生,讓無數(shù)像團圓媳婦一樣無辜的百姓在這一制度思想運行下成為可憐的犧牲品。作者通過呼蘭河小鎮(zhèn)的人物和故事描寫,真正要表達的思想是對封建思想制度的鞭打,而對于呼蘭河周邊的人和有著團圓媳婦類似遭遇的民眾的深深無奈和同情。
正如茅盾在《呼蘭河傳·序》中寫道:“也許你要說《呼蘭河傳》沒有一個人物是積極性的,都是些甘愿做傳統(tǒng)思想的奴隸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憐蟲,而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也不是單純的。她不留情地鞭笞他們,可是她又同情他們:她給我們看,這些屈服于傳統(tǒng)的人多么愚蠢而頑固——有的甚至于殘忍,然而他們的本質(zhì)是良善的,他們不欺詐,不虛偽,他們也不好吃懶做,他們極容易滿足?!?/p>
參考文獻:
[1]劉亞. 讀者反應(yīng)論視角下的《呼蘭河傳》英譯本中本土文化的翻譯研究[D].南華大學,2015.
[2]韓曉芹,管曉莉. 偽滿鄉(xiāng)村社會與民間文化廣場——《生死場》、《呼蘭河傳》與偽滿前后東北地域文化解讀[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0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