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敏
人類的情感意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使之表達得鮮明真切,具體形象,古人常常運用化虛為實的手法。
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化虛為實,有不少是通過比喻來實現(xiàn)的。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在這些詞句中都運用了比喻手法,且本體都是抽象的情感(“愁”“離恨”“離愁”“閑情”),而喻體都是具體的景物。用具體的景物來比喻抽象的情感,就實現(xiàn)了化虛為實,使情感表達得生動形象,又往往有情景交融的效果。
也有一些化虛為實的寫法,并不借助比喻,而同樣顯得生動形象,且出人意料地巧妙。下面具體賞析幾例。
先看李煜的一首《相見歡》詞: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是李煜在亡國之后被幽禁時的作品,他在字里行間表達的那種孤獨寂寞、凄涼悲傷之感,恐怕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幾句歷來為人稱道,這里就運用了化虛為實的手法?!半x愁”是一種無形的內(nèi)心情感,怎么能“剪”和“理”呢?可以想象一下,詞人作為亡國之君,已經(jīng)成了敵國的囚徒,可謂命懸一線,朝不保夕,且又遠離了故國,遠離了故人,遠離了過去的君王生活。在他的主觀感覺里,那滿心離愁可能真的仿佛千絲萬縷的亂麻,剪也不斷,理了還亂。如果是這樣的話,原本抽象的情感就具象化了。詞人用“剪不斷,理還亂”來形容自己的離愁,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他心里綿綿不絕的愁緒和難以化解的煩亂。
化虛為實的同時,若能做到情景交融,則表達效果更勝一籌。試看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因遭逢新舊黨爭而屢次被貶,他謫居偏遠的郴州時,在旅舍寫下這首詞。當(dāng)時作者接二連三地受到政治打擊和迫害,已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他那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詞的上闋既寫景狀物,又?jǐn)⑹率闱椋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詞人將內(nèi)心情感投射在那一片迷茫凄涼的景物之上,于是在他筆下,景語都成了情語,從中可以體會到他的悵惘、孤寂和悲傷。下闋開頭連用“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兩個典故,表示雖有親友書信傳送慰問,但不僅沒能緩解自己的憂愁和痛苦,反而使許多的“恨”在內(nèi)心聚積起來。這種感受怎么來表達呢?詞人忽地寫出一句“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聯(lián)系下句“郴江幸自繞郴山”來想象,大概是詞人遙望群山,突發(fā)感想:心中那逐漸增多、越發(fā)沉重的“恨”,慢慢堆砌起來,就像眼前這重重山巒??!積恨如山無重數(shù),于是無形的“恨”頓時有了厚重的形體,不僅可以堆砌,而且可以點數(shù),這真是化虛為實的神來之筆!一個“無重數(shù)”,把詞人內(nèi)心無限的愁苦怨憤表現(xiàn)得形象生動,淋漓盡致,又跟周圍層巒疊嶂的景象相契相合,可謂情景交融,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
再看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詞: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李清照避難金華時所作的一首詞,那一年她五十多歲了,當(dāng)時金兵南侵,宋朝面臨滅亡,詞人幾經(jīng)喪亂,丈夫也已經(jīng)病故,她孑然一身,無依無靠,在戰(zhàn)火中漂泊流轉(zhuǎn),心情極為悲苦凄涼。面對暮春時節(jié)風(fēng)吹花落的情景,詞人內(nèi)心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憂愁傷感,而她這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也由此定下了。詞的末尾“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出語奇絕,令人驚嘆。這是詞人自道心跡:聽說雙溪春色還很美好,也曾打算去泛舟游賞,但轉(zhuǎn)念一想,自己滿心都是家國人生之愁,那溪流中的小小舴艋舟,恐怕承載不起我許許多多的憂愁??!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其實是匠心獨運,起了化虛為實的作用,使無形的“愁”不僅有了形體,而且有了重量。然而,舟“輕”愁“重”,“只恐”二字,加上一個“載不動”,詞人極力表達了自己愁情之多之重,那種歷盡亂離后憂傷悲戚的內(nèi)心世界,鮮明形象地展現(xiàn)了出來。這里雖只是詞人的一種想象,卻同樣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還有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中的一曲【收尾】: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這又是化虛為實且情景交融的典范。夕陽殘照,群山蒼茫,崔鶯鶯目送張生策馬離去,胸中仿佛充溢著人世間的所有煩惱,這種感覺怎么來表達呢?此時丫鬟紅娘正催鶯鶯上車,于是鶯鶯就拿這車兒來說事:“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句中的“大小車兒”即小小車兒,“大小”是偏義復(fù)詞,偏指“小”。這兩句曲詞跟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謂異曲而同工。不過,李清照的詞句是表達一種想象中的擔(dān)憂,而這曲詞則有借景抒情的意味。崔鶯鶯眼看心上人依依不舍地離去,將來前途未卜,不知能否再聚,她滿心滿懷的煩惱是多么沉重,于是在她的主觀感覺里,那煩惱由虛而實,已然有了極大的重量,以至使她擔(dān)心自己乘坐的小車兒不能承受其重。在曲詞中,小車兒是信手拈來的眼前一景,被借用來抒發(fā)女主人公心胸中的煩惱,此景此情,相融相合,一切都自然而然,無理卻妙!
還有一種化虛為實,所寫對象不是情感,而是一種無法觸摸的事物,卻也寫得有如實體,可觸可感,表情達意的效果極佳。且看唐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的題目點明了全詩主旨,即望見明月而懷想遠人?!懊髟隆边@一意象貫穿了全詩,思念之情的傳達和明月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詩中主人公長夜懷人,以明月為背景,其情感活動一定程度上是由明月引起的;他在月光下起臥不寧,輾轉(zhuǎn)難眠,整夜忍受著相思之苦;最后他無奈地感嘆道:不能將這滿手月光贈送給遠方的人,那就去夢中尋求美好的相會吧!“不堪盈手贈”一句突兀新奇,頗能傳情。雖說月光如水,但月光畢竟不是水,沒有水的質(zhì)感,更無法用手捧起??墒窃娙饲椴蛔越?,竟然想要捧起滿手月光來贈人,這是在想象中化虛為實了。看似荒謬的想法,顯露的卻是多么深摯的情感!
總而言之,古詩詞中的化虛為實,大都是作者靈機一動的神來之筆,往往顯得新穎奇崛,不同凡響。這一手法的妙處在于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其主要作用是使情感意念表達得真切形象,??僧a(chǎn)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具特色、別開生面的詩歌意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