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桑
Shanghai was a modern capital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nd the birthplace of the moder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ere Shanghai Badge Factory and other domestic leading enterprises specialized in badg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rang up like mushrooms. In that era,these enterprises not only endowed badge art with glory,but also witnessed special fashion during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s and ignited wearing frenzy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圖2 和平萬歲”抗美援朝紀念章 1953年
徽章,就是佩帶在身上,主要用來表示身份、職業(yè)的標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圖騰標志。而徽章真正有文字記載,則起源于我國?!稇?zhàn)國策·齊策一》記載:“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章子變其徽章,以雜秦軍。”這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一例。但此處所指的徽章,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徽章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它實際指的是旗幟。而現(xiàn)代的徽章多用于表示身份、職業(yè),側面反映某個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涵蓋徽和章,徽有國徽、黨徽、團徽、警徽,章有像章、紀念章、獎章等等。
首飾從遠古時期起,就用于裝點人類個體的重要部位,是佩戴者社會地位、個人品味、個性特征的展現(xiàn),滿足了人們對于裝飾的心理需求,以一種個體化的性質彰顯與眾不同。在筆者看來,徽章的佩戴方式與首飾中的帽花、胸針類似,都用于鉤別于衣帽上,在建國之后的一段特殊時期,人們以徽章替代了首飾來裝飾個體,尤其是徽章中的章激起了普羅大眾對擁有的渴望和佩戴的熱情,可以稱之為公共首飾。它與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體現(xiàn)了那個特殊時期的時尚。
上海作為解放前的摩登之都和中國近現(xiàn)代制造業(yè)的發(fā)源地,涌現(xiàn)出了上?;照聫S這樣的專門設計和制造徽章的國內(nèi)龍頭企業(yè),在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了徽章藝術的輝煌。
解放前上海有大大小小約46個徽章作坊,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些徽章作坊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開始生產(chǎn)急需的紀念章、獎章、證章、像章等等(圖1、圖2)。1956年1月北京首先宣布實行全行業(yè)公私合營,同個季度,在上海的46個大大小小的徽章作坊合并歸入白鐵制罐工業(yè)公司,成為上海聯(lián)合徽章廠,自此上?;照聫S正式成立。過后,上海聯(lián)合徽章廠兩次變更歸屬,1958年劃歸為上海日用五金工業(yè)公司,1963年開始歸上海工藝美術工業(yè)公司領導,上?;照聵I(yè)進入國家資本運營的時代。
在那個特殊時期,徽章的題材與時代的變遷關系密切。1944年后“為人民服務”成為對革命軍隊的要求,上?;照聫S制作了大量的“為人民服務”徽章。1954年國家體委群體司應“勞衛(wèi)制”的需要向上?;照聫S定做“勞衛(wèi)制”徽章。1956年公私合營后,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工作熱情高漲,“全國勞?;照隆薄ⅰ拔逡粍趧幽7丢務隆睉\而生。文革期間上海聯(lián)合徽章廠改名為“紅旗徽章廠”,生產(chǎn)的主要產(chǎn)品轉變?yōu)槊飨裾?。在整個文化大革命時期,紅旗徽章廠約有工作人員170人,生產(chǎn)毛主席像章約1億枚。其他的題材還有“八一”帽徽,五角星帽徽等等。
徽章的工藝發(fā)展也順應了那個時代的潮流和需求。主要工序為設計、刻模、沖壓或腐蝕,之后鋁制徽章氧化、上色,銅制徽章焊接、電鍍,最后組裝、包裝。在這個階段,上?;照聫S發(fā)明了“沖壓”,也稱為“沖制”、“壓片”,是用于徽章生產(chǎn)的最重要手段。
1957年,上?;照聫S搬遷到萬航渡路360號。初期的徽章制作依然全部依賴手工操作,每個徽章都需要工人用7、8斤重的榔頭揮舞幾十下,才能將其敲擊成型。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提倡“大搞技術革新,解放思想,解放勞動力”,這個時代的聲音激發(fā)了上?;照聫S的技術革新,師傅們在制罐廠找到一個廢棄、斷折的60噸重的沖床,在老師傅的帶動下進行電焊、修整、改造,首次沖制徽章成功,第一次解放了生產(chǎn)力。
沖壓成形需要先把模具做好放在沖床上,模具分花模和背模,一凹一凸,下面是花模,上面是背模。工人將鋁片拿在手上,經(jīng)過沖床將模具上的圖形在鋁片上沖成一條,然后將沖好的料拿到小沖床上進行余料剪除,再接著電鍍、點漆、烤漆、烘干。由于沖壓速度快,產(chǎn)量高,使生產(chǎn)效率提高了20多倍,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發(fā)明。
可以說,時代的聲音喚起人們對某種目標的向往,而徽章即是那種心之向往的確切標志,這樣的全民浪潮勢必喚起了佩戴徽章的需要,激起了徽章制造企業(yè)的技術革新,提高生產(chǎn)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制造工藝。
在那個時期,上海徽章廠出現(xiàn)了一些在全國范圍內(nèi)赫赫有名的經(jīng)典徽章。
首先是毛主席像章(圖3),指的是以毛澤東像為表現(xiàn)主體的像章。我國最早的毛主席像章在1932年出自于上海,由當時上海地下黨組織為了祝賀毛主席在江西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而制作。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上海老鳳祥銀樓制作過一枚22K金質毛主席像章。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毛主席像章的生產(chǎn)、制造進入了鼎盛時期。上?;照聫S生產(chǎn)毛主席像章約1億枚,在兄弟企業(yè)中,上?;照聫S接到的毛主席像章制作訂單最多,這讓上?;照聫S在當時的上海輕工業(yè)領域中擁有了無限風光。
其他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徽章還包括五角星帽徽,為人民服務徽章和勞衛(wèi)制證章。
“五角星”帽徽(圖4),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佩戴在帽子上的標志。解放區(qū)帽徽按照蘇聯(lián)樣式設計為圓形,1965年8月1日開始全部改為五角星。當時北京、天津徽章廠的產(chǎn)能均不能如期完成這么大的量,最后由上?;照聫S承攬,準備半個月后日夜開工,才完成中央軍委的生產(chǎn)任務。所生產(chǎn)的“五角星”帽徽上用的油漆由上海振華造漆廠特別調配,紅色漆色正、鮮艷、不褪色,得到中央軍委的親睞。后來振華造漆廠也將紅色漆提供給北京、天津的徽章廠,自此三個地方生產(chǎn)的徽章中的紅色才統(tǒng)一了標準。
圖3 毛主席像章
“為人民服務”徽章(圖5),“為人民服務”這一當時流行的口號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由毛澤東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作的演講上提出。之后由于普遍需求,上?;照聫S制作了大量“為人民服務”的徽章,其中1967的“解放軍為人民服務”徽章,生產(chǎn)了500萬枚左右。
“勞衛(wèi)制”證章(圖6),1951年北京率先實施與“勞衛(wèi)制”相仿的《體育鍛煉標準》,之后上海也試行了《體育鍛煉標準》。1954年,國家體委使用“勞衛(wèi)制”之名,頒布了《準備勞動與衛(wèi)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同日國家體委、高教部、教育部、衛(wèi)生部、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等單位發(fā)出了《關于在中等以上學校中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的聯(lián)合指示》,掀起了全國中學和大學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熱潮。國家體委群體司應“勞衛(wèi)制”的需要,向上海徽章廠訂做了大量的“勞衛(wèi)制”徽章。為了彰顯學生通過“勞衛(wèi)制”鍛煉的成績,“勞衛(wèi)制”凡通過一個級別檢測都能獲得一張精美的證書和一枚證章。那個時期對健康的追求蔚然成風,每個通過“勞衛(wèi)制”的學生都非常珍惜證章和證書,佩戴“勞衛(wèi)制”證章也成為一種當時的風尚。
那個時期,徽章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形象性以及微雕工藝的細致程度,并且配合各種材質與色彩的搭配??傮w來說,像章為主體人物寫實刻畫與背景象征性的融合;在色彩方面,金銀這樣的傳統(tǒng)首飾色彩的尊貴與象征著革命的鮮紅色的搭配是那一時期徽章色彩的主要特色;同時,追求徽章的光亮度也是那個時代所有藝術作品追求紅光亮的一種主旋律特征。
在那個具有濃郁意識形態(tài)特色的特殊時代,人們都以佩戴和擁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徽章為時尚,造就了這樣的一種全民“首飾”佩戴潮流。這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F(xiàn)在的我們或許無法認同與理解這樣的一種佩戴潮流和審美共性,但是歷史總是有它產(chǎn)生的合理原因。今天還有人在收集毛主席像章,作為收藏亦或是一種回憶。但是,在曾經(jīng)的那段歷史中,這種徽章展現(xiàn)的紅光亮的美確確實實地映照在每一個佩戴者心上,真切地感化著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