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申
禪,是古代道家或佛家的一種靜坐修法的狀態(tài),先秦時期就有關于此種行為的記載,但是沒有形成固定的稱謂。直至印度佛教的詞匯jana傳入,漢語對音為“禪那”,此后便以“禪”字稱謂此修行狀態(tài) 。
禪畫是中國畫獨特、獨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禪畫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題材的壁畫或紙絹畫。他的題材主要取材于禪宗公案典故和偈語甚至還延伸至動物畫。禪宗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所謂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斷是非的案牘。由此借用為佛教禪宗用語,即指佛教禪宗祖師、大德在接引參禪學徒時所作的禪宗式的問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啟迪作用的動作。此類接引禪徒的過程,往往可資后人作為判定迷悟之準繩,猶如古代官府之文書成例,故亦謂之為公案。中國佛教史上有多種集錄公案的著錄,如《碧巖錄》《從容錄》《無門關》《景德傳燈錄》等。加上《五燈會元》等各種著錄所載,公案之數(shù)總計約有1700則左右。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不注重繁瑣的儀式和深奧的教理宣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而禪畫筆簡意足,意境空闊,運用簡遠超脫的筆墨充分體現(xiàn)出禪宗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修法宗旨。很多著名的禪畫本身即出于僧人之手,他們對佛教禪宗的本質有著深刻的理解,因而畫風超凡脫俗,筆墨瀟灑酣暢,寥寥數(shù)筆,形神兼?zhèn)洌嬶L獨豎一幟。技法上也可以稱為簡筆畫,筆簡意繁,意到筆不到,卻淋漓盡致,給人以充分聯(lián)想的余地。
禪畫以唐代王維(701~761年)首開其風。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其本身信佛,參禪悟理,對佛教有著很深的理解。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有“詩佛”之稱。書畫亦貫穿禪意,被后人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傳世的畫作《伏生授經(jīng)圖》等多為宋代臨摹本。他的禪詩意境高遠,哲理深刻,令人回味無窮。王維的禪詩與禪畫影響廣泛,影響到唐宋禪畫與禪詩非常流行,在文學史和繪畫史上交相輝映,大放異彩。
宋 石恪 二祖調心圖
元 因陀羅 布袋圖
南宋 貫休 (傳) 十六羅漢圖 (之一)
南宋 梁楷 六祖伐竹圖
南宋 梁楷 潑墨仙人圖
唐代真正意義上的禪畫流傳極少。只有到了唐末五代特別是宋代,禪畫才真正成熟了。這應該首推貫休(832~912年),他是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游埠鎮(zhèn)仰天田)人。7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jīng)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貫休能詩,詩名享譽海內。嘗有句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故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擅繪畫。他所畫羅漢,極具特色,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面部有意夸張,突出印度、西域的所謂梵僧形象。他的梵僧樣式影響深遠,一直到明代的丁云鵬,清代的羅聘、金農,乃至清末的錢化佛、王一亭畫的達摩圖上都能看到貫休梵式羅漢的影子。傳為貫休的《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現(xiàn)存日本。
南宋 梁楷 釋迦出山圖(局部)
南宋 牧溪 蜆子和尚圖
南宋 牧溪 叭叭鳥圖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圖
宋代,著名的禪畫家一時紛紛涌現(xiàn),許多傳世的禪畫名作都創(chuàng)作于宋代。由于日本佛教僧人對禪畫極為推崇,禪畫在日本也極為流行,很多禪畫名作歷史上各種渠道流入日本,對日本美術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首屈一指的禪畫代表人物應屬南宋梁楷。他是山東東平人。寧宗嘉泰間(1201~1204年)曾為畫院待詔,后因厭惡畫院規(guī)矩的羈絆,將金帶懸壁,離職而去。生活放縱,號稱“梁瘋子”。據(jù)清代官修的《佩文齋書畫譜》《石渠寶笈》以及厲鶚匯集的《南宋畫錄》統(tǒng)計,梁楷留下來的作品不下幾十件,但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只有10件左右了,而且大都流落于日本。梁楷作品的題材,多表現(xiàn)佛道、鬼神、古代的高人逸士。梁楷傳世的禪畫作品中最有名的當屬《六祖伐竹圖》,表現(xiàn)的即是六祖慧能當年在寺廟里砍柴的情景。實際也是用砍柴的場面來寓意除卻煩惱雜念,心無掛礙的禪僧心跡。他的另一件作品《布袋和尚圖》寥寥數(shù)筆,大刀闊斧、酣暢淋漓、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布袋和尚的瀟灑豪放,不拘行跡的顛僧形象,可謂形神兼?zhèn)?,筆簡意繁。
牧溪,是可以和梁楷相提并論的禪畫家。他俗姓李,佛名法常,號牧溪,四川人,大概生活于宋末元初,具體生卒年月不詳,但有資料記載牧溪于1281年逝世。代表作品有《老子圖》《松猿圖》《遠浦歸帆圖》《瀟湘八景圖》。元代吳大素《松齋梅譜》(本書在中國已亡佚,僅有日本保存手抄本)也未記載生卒年月,僅寥寥數(shù)語,不到200字。“僧法常,蜀人,號牧溪。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不曾設色,多用蔗查□結,又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不具形似,荷蘆寫(此處疑有脫漏)俱有高致?!?/p>
牧溪的繪畫風格與梁楷接近,多為逸筆了了,不加修飾,一氣呵成。充分發(fā)揮了水墨畫干濕并用、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的獨特效果。這也得益于宋代宣紙制作技術成熟,可以供畫家隨心所欲地繪制。禪畫簡潔明快,胸有成竹的畫風可以更充分表現(xiàn)出禪宗所謂頓悟的宗旨。
他的畫作幾乎都流傳在日本。有《布袋和尚半身像》《松猿圖》《叭叭鳥》《羅漢苦行圖》等傳世?!端稍硤D》和《叭叭鳥》雖然是動物畫,但那種空靈生動,無牽無掛,野鶴閑云般的境界也與禪僧追求的舉止超脫、不拘形跡、不受心靈繩索羈絆的風度暗合,且出自禪僧之手,故也歸入禪畫的范疇。
民國 王一亭 一葦渡江
清 金農 佛像
元 因陀羅 五祖再來圖
元明清時代,禪畫依然創(chuàng)作不衰,特別是明末清初很多明室遺民遁入空門,他們通過禪宗的理論用禪畫來寄予內心國仇家恨的悲憤情懷,代表為八大山人,盡管他畫的多為山石魚鳥,人物罕見,但那種超脫簡遠,出淤泥而不染的畫風實際上吸收了儒、釋、道的清虛無為,遺世獨立,潔身自好的內涵,寄情于畫外。因此也歸入禪畫的范疇。
擅畫人物的畫家顏輝,字秋月,生卒年不詳,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一作浙江江山人。宋末元初時人物畫家,擅人物、佛道,亦工鬼怪,兼能畫猿。造型奇特,用筆雖見刻露,卻筆法怪異,有生動傳神之趣,在畫法上喜作水墨粗筆,用筆勁健豪放,筆法粗獷,有梁楷遺法。元代由于山水畫、文人畫興起,作為人物畫家的顏輝在中國畫史埋沒無聞,由于其作品流傳日本較多,顏輝在日本受評甚高,對日本室町時代的繪畫有較大影響。傳世代表作有《鐘馗雨夜出游圖》《蛤蟆仙人像》《李仙像》《猿圖》等等。
因陀羅,元代末年的僧侶畫家,生卒年不詳,我國書畫中并未有所記載。在日本室町時代(1338~1573年)所撰述的《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分袑σ蛲恿_的記載也只有“因陀羅,天竺寺梵僧,人物道釋”這樣短短一句。之所以認定因陀羅是元代末期之人,是因為他所作《寒山拾得圖》這幅畫中有元代末期的禪僧楚石梵琦所題的贊。而根據(jù)《寒山拾得圖》中的款記“佛慧凈辯圓通法寶大師壬梵因,宣授汴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住持”,人們還猜測因陀羅應當是作過元代汴梁(開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的住持,法名為壬梵因。
因陀羅擅長畫達摩、丹霞、布袋、寒山、拾得等禪宗祖師或高僧等人物形象。由于墨色濃淡對比有致,畫面顯得活潑清新,在稚拙而樸質中透出明朗而秀致的韻味。
明清的畫家陳洪綬、丁云鵬、丁觀鵬、金農乃至清末的王一亭(王震)、錢化佛等人也熱衷于畫佛教題材的水墨畫,但并非都是禪畫,有很多屬于佛教繪畫。只有金農、王一亭的禪畫風格最為顯著,特別是王一亭,熱衷于畫達摩渡海、達摩面壁等,多以干筆渴墨,著筆迅疾,一氣呵成,很有特色。